广安让非遗绽放更迷人光彩

发布时间:2022-11-07 14:54:5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甘丹丹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分享到:
20K

image.png

非遗戏曲传习。

如果说巍巍华蓥山、滔滔渠江水孕育了广安大美的自然地形地貌景观,那么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便成为支撑起广安这座城市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因素。

滑竿抬幺妹、云童舞、岳池曲剧、手掌木偶戏、武胜剪纸……近年来,广安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注重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广安非遗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时至今日,这些丰富多样、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广安文化的魅力。这些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也深深融入賨州儿女的血脉,成为大家享受美好生活的丰厚滋养。

保护 深挖本土非遗项目之根

10月26日,由市文广旅局牵头,市文化馆、广安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组成的调研组,前往武胜县实地勘察调研武胜牛皮鼓、麻哥面制作技艺和永寿寺豆腐干生产工艺等非遗项目。

“我们要以‘武胜剪纸’为示范,用‘先进’带‘后进’,从‘一枝独秀’变成‘百花齐放’。”市文化馆馆长彭凯华表示,武胜县作为广安市非遗传承保护的先进典型之一,曾先后获评“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和“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等荣誉称号。武胜县的飞龙镇更是获评“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竹丝画帘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竹丝画帘之乡”等荣誉称号。

武胜县非遗保护结出的累累硕果,只是广安市非遗保护领域取得突破进展的缩影。“刚刚接到通知,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公示中,广安市申报的12个项目,其中11个项目进入公示名单。”11月2日,在广安友谊中学组织完演出的间隙,彭凯华告诉笔者,在这之前,广安已经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华蓥山滑竿抬幺妹)、省级非遗项目12项。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以来,广安开展了市级濒危非遗项目、重要非遗项目和省、市级传承人抢救性调查记录42项(人),已完成记录成果27套。其中高清图片500余幅,高清视频1600多分钟,文字资料30000余字。实施了广安市非遗普查,普查项目170项,新发现非遗项目40余项,形成一套完整的非遗普查档案,基本摸清了广安市非遗项目“家底”,为今后重点保护、有效保护非遗夯实了工作基础。

“成绩的取得,意味着更重的责任。”彭凯华表示,接下来,他们除了大力挖掘、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申报国家“非遗”项目外,还将组织非遗项目培训和表演,坚持推进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三进活动;积极参加成都国际非遗节及非遗日活动,完善传承与保护措施,完成省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的相关工作,进一步推动非遗项目的发展。

image.png

胡飞表演川剧变脸与学生互动。

传承 留住特色传统文化之魂

传承是非遗的生命。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许多非遗项目传承人日渐老去,年轻一代不愿接班,陷入了“人走技失、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积极面对现状,广安市清醒认识到,非遗传承的关键在年轻人,只有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接受和喜欢非遗,非遗传承才有持续生命力。

10月以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市教育体育局主办,市文化馆承办的广安市2022年非遗(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分别走进广安希望小学、广安中学、广安加德学校等10所中小学校,通过精彩的戏曲表演、生动的知识讲解、近距离的非遗项目现场传授,让各校师生亲身感受了非遗(戏曲)魅力,拉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们的距离。

“你看,武松打老虎,快……”11月2日上午,广安中石油学校阶梯教室里一派热闹景象,邻水手掌木偶戏的第三代传承人张贤光站在舞台中间,他嘴里吹着哨,一手拿着老虎木偶、一手拿着人像木偶,正表演着手掌木偶戏。同学们欣赏着这奇特的传统戏曲,不时发出一阵阵喝彩。手足并用,说、唱、念、打……诙谐搞笑的《手掌木偶戏》,让那些没有生命的木偶在手掌间复活,在引人大笑的同时,又普及了传统戏剧知识。

川剧变脸将传统的戏剧融合韵味十足的音乐元素,变幻多端的表演让人眼前一亮。

岳池清音《米香粉香》,让非遗与生活相融。

这一场场精彩的非遗(戏曲)表演,让神奇的非遗项目“活”起来,将优秀传统文化之魂植根在孩子们的心中,走进年轻人的视野里,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非遗的见证者、传承者和实践者。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张贤光告诉笔者,手掌木偶戏代表了邻水民间的特色文化。创始人陈永清是其父张邦军的舅公,陈永清见张邦军有表演天赋,就将这门传统技艺传授给了张邦军。每天空闲时间,张邦军总爱摆弄木偶哼唱几句,张贤光从小耳濡目染,对手掌木偶戏充满了好奇。12岁时,张邦军便开始教其表演手掌木偶戏。

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市文化馆专业技术人员胡飞是四川省“巴蜀变脸王”龙怡策的亲传弟子。2009年的夏天,他近距离接触了一次川剧变脸后,便被“变脸”的神奇所吸引,于是通过各种渠道拜师学艺。“‘变脸’作为川剧中的一个特技表演,更重要的是每个脸谱的情感和演绎技巧,以及在舞台上的精、气、神、韵,正是每一次变脸的出其不意,成为川剧中最为吸引人的部分。”胡飞介绍,他现在也收了7名徒弟,最小的只有6岁。非遗(戏曲)的传承有了持续的生命力。

据了解,如今,广安市有省级非遗体验基地4个、市级传承传习基地4个、县级非遗传习基地10余个,建设5所戏曲(以川剧为主)特色学校;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7人,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5人,其他自学传承人若干。

融合 为非遗插上时代的翅膀

“酒香也怕巷子深”。对于非遗传承人来说,会手艺、会创新还不够,还要会“吆喝”,这说的就是宣传和推广。

值得高兴的是,广安为非遗传承人的“吆喝”搭建了更多的平台,让不少非遗项目拥有了广阔的舞台。

宕渠双竹连响舞作为广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安市前锋区流传多年的文化艺术瑰宝。近年来,宕渠双竹连响舞在广安的大力推介之下,屡登国内外各大舞台,数次斩获大奖,更是登上2019年央视春晚舞台。

“为非遗插上翅膀,我们还采取了多种形式。”彭凯华告诉笔者,他们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宣传交流活动,利用“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四川乡村艺术节”“四川旅博会”等大型节会开展非遗现场展示展演,让“岳池米粉制作技艺”“岳池曲酒酿造技艺”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宣传,带领“邓家盐皮蛋”“顾县牛皮豆腐干”参加四川美食荟萃,现场销售供不应求。

让媒体成为非遗宣传主阵地。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传统的非遗现场展示展演受到影响,广安转变宣传阵地,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等媒体进行线上宣传,“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非遗展播、“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专题展播、“非遗购物节直播带货(广安专场)”等线上展播、销售等活动效果良好,浏览量累计达150万余人次。

深度融入国民普及教育。近年来,广安建设了5所戏曲(以川剧为主)特色学校;武胜剪纸、宕渠双竹连响、云童舞、川剧、邻水烙画等项目均在中小学建设了传习基地(传习所),并印制了校本教材,开设了日常课程,办了兴趣特长班;竹丝画绣帘传承人郑才贵在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工作室;2022年,市本级开展非遗(戏曲)进校园演出10余场,有效地将非遗融入到国民普及教育,让非遗传播更加深入、更加广泛。

“通过传承非遗项目,我们希望将广安的非遗项目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彭凯华表示,未来,他们要通过非遗传承,积极激发年轻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激发非遗传承热情,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甘丹丹/文图)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