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

发布时间:2023-01-04 13:14:10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蔡彬
分享到:
20K

百节年为首。今天,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中国人最为看重、庆祝最热烈的传统节日。在这里,给您拜年啦!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对我们来说,拜年——这项延续千年的传统习俗,至今仍然是农历大年初一不可或缺的一件大事。只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今拜年的形式更趋多元,拜年本身也变得更为便捷。

沿袭千年的拜年习俗

“序长幼拜尊属戚族,近者往来相贺”,谓之“拜年”。古时拜年,一般是晚辈对自家长辈行下跪、磕头或鞠躬拜年,然后到本村长辈、亲戚、邻居家拜年。路上,拜年的人见面,都拱手互致问候,讲“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吉祥话。

现在,每年正月初一黎明,全家老幼都会早起,穿上新衣服,家家户户鸣放长鞭炮,争先“开财门”。然后开门选择“大利”方向,走出百步迎“喜神”,谓之“出行”。

迎喜神后,阖家欢聚开餐。早饭后,便开始依照传统方式拜年。现在不用磕头跪拜,作揖即可。拜年的顺序也有讲究。

一般来说,初一在父族亲属,初二在母族亲属,初三初四以后就是一般亲友了。拜年时家家户户不闭门,在正厅准备食物饮品招待拜年客,若来者带了小孩,则主人须给孩子“压岁钱”。

拜年越来越便捷

不过,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这些只是传统的拜年项目,更多的拜年信息来自手机。

比走亲戚拜年更早,拜年的信息往往从春节前就开始了。信息的载体也不断变化——从以前的短信拜年,发展到现在微信拜年、红包拜年。相信大家也深有体会,最近几年,朋友之间的拜年就都是在“红包大战”中度过的。

这样的拜年方式自然比古时简便不少。过去,亲友投笺互拜需要差人登门问候,家里的小辈按照单子登门去拜年。

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坚瓠集》记载,“元旦拜年,明末清初用古简,有称呼。康熙中则易红单,书某人拜贺”。

梁实秋也曾在文章中抱怨当年拜年之麻烦。按他的形容是,“硬着头皮穿上马褂缎靴,跨上轿车,按照单子登门去拜年。”而如今的拜年则多是乘车出行,远途拜年也因高铁开通而不再困难。

不回家也要拜年

对于过年难以回家的人来说,技术的发展让他们和家人的距离并没有这么远。

如今,随着各大视频平台的火爆,小视频和直播拜年已经成为春节流行于社交网络的一股风潮。在视频平台上,在家过年的人拍下自己的年夜饭、家乡的过年习俗,与全国各地不能回家的人一起分享新春的喜悦。

除了视频拜年,坚守工作岗位不能回家过年的人们,还会把自己购买的“年货”快递寄回家。虽然身在他乡,过年不能回家,买年货也算是“一份心意”。

过去,人们需要步行很久才能当面说一声“恭喜发财”,现在,打开手机,就可以与相隔千里的亲友说“拜年啦”,从福袋里的压岁钱到自带表情的红包,从早早预备车马到说走就走的旅行,大年初一,变化的是年味儿的载体,不变的还是满满的祝福。

春节也不单是个节日,它还蕴含着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以及你所带来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拜年的习俗也不会消失,它们只会以新的形式去焕发光彩。

内容来源于中国网、人民网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