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青春、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她带着爱情、也带着幸福、更带着力量……”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唱出青年人的胸怀理想,建功立业的豪迈。同样,在新时代的今天,有许多青年大学生,他们以国家需要为己任,投身乡村振兴,让火红的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闪烁光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的刘轩畅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图片刘轩畅同学在准备教案
刘轩畅出生在粮食大省黑龙江, 2020年考入农林类985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业卓越,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专业一等奖学金、优秀大学生、优秀共青团干部、宣传先进个人等一系列荣誉。
从大东北身赴大西北,她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致力于把所学专业知识化成种子,扎根在乡村振兴的广袤大地上。她是咸阳市卜村和南崖村学生心中的最美教师,是杨陵区蒋家寨村村民眼中的最好村助理,是东北精准扶贫美丽样板的有力传播者,更是陕西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杰出学生代表。优秀村助理、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是对她更好的褒奖。
心系志愿服务
———助力乡村振兴的种子落地生根
开始大学生活的刘轩畅,不仅钻研专业课程、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用心感知当代农村,为“三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她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支教活动,成为南崖村和卜村的支教教师。支教过程中,刘轩畅发现这两个村的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很少陪伴孩子,家庭亲子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怕生、不自信,因此她在完成支教任务的基础上,多次对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送上孩子们喜欢的棒棒糖,让他们积极乐观面对现实,感受到生活的甜蜜,几次支教过后她和孩子们就打成一片,她用真心实意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好评。每次分开,望着孩子们依依不舍的目光,看着他们不愿松开的小手,她在感动之余也意识到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乡村是中国的基本盘,更是中国能够保持稳定发展的基础,中国乡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她去倾注心血、贡献力量。自此,为乡村振兴极尽所能,成为她大学生涯的奋斗目标。
2021年夏季,新冠疫情再次来袭,东北再赢大考,刘轩畅带动高中同学十余人毅然投身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为疫情防控第一线注入了青春血液。在坚守疫情防控岗位的同时,她的目光始终聚焦在农村老人身上,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们送上温暖与关怀。在此期间,她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了100小时。
大二那一年,学校所在地陕西省杨陵区在大学生中招募村主任助理,刘轩畅火速报名参加并成功当选蒋家寨村村主任助理,并迅速开展工作。她联系学校戏曲社,举办“戏曲进乡村,文化暖民心”活动,让广大村民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文艺表演,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极大地丰富村中老人文化生活;她深入村民家中,用第二学位所学的法律知识,协助村长解决村民蒋志新家中老人的赡养难题,获得了村民的广泛认可;她积极宣传雷锋志愿服务思想,利用村中的公告板制作关于“雷锋精神 永放光芒”的板报,让雷锋精神如清泉在村中永恒流淌;她以身作则,打扫村中公共花园,清理村中公共生活区域,获得村民的真心赞许。
脚在田间乡里
———投身乡村振兴种子破土发芽
大二上学期,刘轩畅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并把研究方向聚焦在农村老人劳动参与和生活质量中。作为项目负责人,她利用课余时间带领队员查阅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文献,数见天明;她多次深入田西村和杜寨村进行预调研,先后采访留守老人20余位,取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调研期间,她积极沟通,以真诚换真心,受访老人都愿与她袒露心声,使搜集的数据更为真实可信。
学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刘轩畅积极踊跃参加,作为队长带领8名队员前往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汤峪镇和横渠镇开展为期两周的调研活动。在此期间,她主要采取半结构化深入访谈的方式,对4个村庄共计60位老人的生产生活现状进行深度采访,了解“猕猴桃产业发展背景下农村老人的劳动参与情况对其生产生活的影响”,并整理形成30万字的访谈录音稿。立足村庄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她及时发现村庄老年人在劳动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获得学院指导教师和评审专家组的高度认可。
2022年暑假,为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她主动深入基层、走进农户,到家乡所在地区的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贫困村----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料甸街道北红村开展为期半个月的社会实践。在此过程中,她结合半结构化深入访谈、田野调查法、质性研究等定性调查方法,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参与农业生产劳动,与脱贫户、村干部、帮扶单位、集体和个体经济组织带头人座谈交流,与农村留守儿童谈心,并为该村孤寡老人进行志愿服务。在此期间,对驻村工作队的访谈对她触动极大,她了解到驻村工作开展情况、基层党建工作情况、村集体产业发展情况和建立返贫检测制度落实情况,这使她对北红村精准扶贫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更深刻地理解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艰辛不易,切身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以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投身乡村振兴的种子在田间乡里破土发芽。
笔耕三农沃土
——推动乡村振兴的种子开花结果
带着感情下乡来,把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乡村振兴鼓与呼,奏响青春的高强音。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刘轩畅笔耕不辍,无论是新闻宣传还是撰写论文均取得累累硕果。她参与的村庄志愿服务工作,多次被西农人文公众号记录并发表;她参加的三下乡深入眉县调研情况被祖国网、新型城镇化、搜狐网等国家级媒体采发,受到广泛关注;她结合调研内容撰写的调研报告《产业发展背景下农村老人的劳动参与情况对其生产生活影响》,被评选为2022年陕西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为学校赢得荣誉;她主持的乡村振兴青年创新创意大赛《智农沃土,“蚓”领农业发展》获国家级铜奖;她撰写并汇报的《东北精准扶贫的美丽样板》获2022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校级一等奖;她撰写的《农村低龄老人劳动参与和生活质量关系》文献综述被国家期刊《新型城镇化》刊发。
刘轩畅表示,通过近三年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自己收获颇丰,不断成长进步。她认为乡村振兴的宣传与推广,对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做好乡村振兴的宣传工作才能让大学生更好地走进乡村、了解乡村,厘清村庄面临的振兴困境。
春风吹进黑土地,田野上涌动着希望的脉动。投身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刘轩畅更深刻地理解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内涵。对未来,她充满了信心,更充满力量:美丽乡村,振兴有我。以青春之名,扬奋斗之志,与新时代同向同行,谱写盛世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