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威胁的多样性、军事任务的多元化,给国防动员提出了潜力资源与经济实力统筹共用、战略投送与动员征集同步完成、快速应战与应急维稳协调发展等诸多新要求。国防动员作为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桥梁纽带,必须积极适应职能使命的新拓展、形势任务的新变化和军事能力的新要求,大力推进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国防动员系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一、着眼平战结合需要,建立与政府应急机制相衔接的动员指挥体系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之一的国防动员系统,担负着战时为军队作战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平时维护经济建设的双重任务。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着眼应急应战双重需要,对军地职能部门指挥机构进行系统整合,构建军地一体、平战结合、集中统一、权威高效、运转顺畅、反应灵敏的联合指挥体系。一是构建信息共享平台。针对未来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复杂性、突发性、不确定性,充分发挥军地情报信息系统作用,广泛依托现有的信息网络,在加强保密安全措施的基础上,按照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要求,将过去军地情报信息单线传递改为动员情报信息的双向交换,搭建本级作战指挥系统、政府应急系统、相关职能部门系统相连接的指挥网络,建立贯通地方政府网和部队国防动员信息网的军地一体、军民共用、快捷方便的立体信息指挥控制平台,使国防动员委员会军地主要领导能够依托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同步筹划、横向相连、纵向互通、指挥顺畅,增强情报信息收集、获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动员保障,快速提高平时工作效率和战时指挥效能。二是建立通联办事机构。目前,国防动员机构和政府应急机构均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应战应急机制,但二者未有机融合在一起,造成了资源浪费。为更好地满足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需求,应根据国防动员相关法规,及时将地方应急办公室、防汛抗旱指挥部、减灾防灾办公室等应急机构与国防动员机构融合对接,在地方党委、政府和国动委的领导下,建立军地融合、指挥灵活、高效便捷的通联办事机构,完善联席会议、双拥共建等工作制度,明确军地领导的指挥权和责任,确实将国防动员协调职能转变为军地联合一体的实体性“双应”办事职能,以确保在重大军事行动中及时指挥调度各种动员力量和国防资源,形成快速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动员指挥组织管理效能,实现应急与应战指挥有机融合,更好地服务于国防动员和地方经济建设。三是健全联合指挥机制。逐步改变地方职能部门不管动员保障,动员系统不了解应急需求的状况,将动员指挥机构职能进一步延伸拓展,采取保密安全措施,建立需求单位、协调机构、落实机构融为一体的平战兼容、互通有无、衔接紧密的军地联合指挥体系,更好地满足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动员保障需要。依托地方完备的应急机制,融合国防动员机制的相应内容,按照分级负责、属地联动的要求,从健全指挥要素、完善指挥职能入手,调整人员配备,理顺工作关系,加强军地指挥机构的对口衔接,明确不同指挥主体,不断完善军地一体化联合动员和应急预案,逐步形成地方应急机构和国防动员机构相衔接的指挥控制体系和军民共享联动的动员体系。
二、着眼双赢互补需要,建立与遂行使命任务相适应的动员力量体系
针对遂行任务涉及范围广、需求难以精确固定等特点,为快速实现双赢互补,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不断拓展和完善国防动员力量体系。一是纳入双重领导范畴。大力推进动员力量双重领导地方法规建设,进一步健全地方党委议军、人民武装委员会例会、国防动员委员会例会以及双向兼职等双重领导制度,切实把动员力量建设作为地方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努力完善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动员力量建设责任制,列入年度政绩评价内容和管理体系,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抓好动员力量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落实动员力量属地管理制度,健全企事业单位武装工作机制,实现动员力量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互动双赢,促进战斗力和生产力的共同提升。强化基层管理职能,特别重视基层武装部、民兵营连和专武、民兵干部建设,确保动员力量在基层始终有人抓、有人管。落实定期审查和联系制度,研究完善军地联管的办法措施,确保动员力量时刻管得住、联得上、召得来。二是优化融合建设层次。巩固完善已形成的国防动员力量体系,结合国防动员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落地落实,及时把人民武装、经济动员、交通战备、人民防空和政治动员、科技和通信动员等力量进行优化组合,以保障未来战争、应对各类自然灾害所需。持续搞好装备物资的实物储备和生产储备,周密做好各类救援方案计划以及紧急征召、实际运作准备,尽快实现人员和装备、物资的有机融合,切实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用。下力抓实未知需求的设计和估算,参照现役部队执行各种不同非战争军事行动所需装备数量、物资种类和征集保障特点,认真测算在维稳防暴、抢险救灾、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需求情况,确保应战应急所需物资种类配套齐全。根据需求种类和特点,组建相应的动员保障分队,逐步形成快速保障应急应战行动的动员力量体系。三是提升持续动员能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抓工作落实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持续动员能力,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提供有力保证。科学抓好规划落实,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动员力量建设专项规划纳入地方建设总体规划,实现军地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着力抓好职责落实,结合地方党政机构改革,把动员力量建设职责纳入各部门的“三定”即定编制、定岗位、定职责体系,不断营造关心支持动员力量建设的浓厚氛围。突出抓好教育训练落实,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活动,主动落实各级党校国防动员课程教学,严密组织国防动员训练演练,快速提升整体实战水平。认真抓好考评落实,积极会同地方有关部门,研究完善动员力量建设考评实施办法,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党管武装述职和双拥模范城区评比之中,为动员能力的持续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三、着眼物资储备需要,建立与国防潜力调查相配套的动员保障体系
适应非战争行动的民用物资储备保障要求,需及时针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建立与之配套完善的物资保障体系,确实做到有备无患、随时保障。一是完善经费筹措机制。依据《国防动员法》有关条款,对现行有关动员政策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在战争动员、武装力量编训、民用新产品转产、交通运力征用、人民防空组织实施、物力储备和调用等方面,以地方性政策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下力解决和落实经费来源问题,为国防动员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支撑。着眼应急应战需要,建立经费审批拨付制度,采取“军地结合、地方为主”的办法,将国防动员事业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结合当地实际,根据国防动员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采取逐年按比例增长的办法,建立国防动员储备金,保证国防动员大项活动和动员演练的开展。逐步将动员经费的请领、划拨、使用、审计纳入规范化轨道,做到精打细算、专款专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和保障效益,确保国防动员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搭构供需对接机制。利用地方应急保障体系中的物资储备和供给渠道,在摸清军事行动需求的前提下,将部队战时需求直接提供给生产厂商,使之建立定点对口机制,尽可能免除中间环节,以提高动员保障的效率。加强与地方有关社会资源管理部门的协作,建立动员潜力综合管理体制,实现动员潜力数据与社会资源统计数据的同步采集、定期更新和动态管理。依托大中型科研生产企业,建立信息产品、医用生物材料、野战食品动员中心和储备基地,充分发挥其在应急应战准备中的综合保障作用。扎实抓好专业技术兵储备区建设,按照对口征集、就地储备的要求,拟制完善对口征集与储备方案,落实储备任务,提高战时技术兵动员速度和专业对口率。三是健全应急保障机制。围绕及时、可靠、精确、高效的保障目标,构建军地一体的战时应急综合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经济资源优势,采取适量储备与应急生产相结合、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办法,抓好应急动员物资储备。对战时需求量大,来不及应急生产和市场调度的物资器材,落实一定的实物储备,确保一旦需要能够随时应急保障;对市场流通量大、战时容易筹措的物资器材,可搞好生产线的军民兼容建设和动员产品的开发,形成应急生产能力。按照平战一体、军民一体、后装一体的要求,将军地保障力量纳入编成之中,实施统一指挥、部署、使用,形成集物资供应、医疗救护、交通运输、技术修理于一体的保障体系,实现投向准、投送快、损耗小、效果好的保障目标。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开展军民通用装备普查,制订详细的征用计划,加强各类装备的技术改造和自主研发,实现军民通用装备的有机融合,尽快使各类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保障力、战斗力,推动国防动员建设创新发展。
(山东省费县人武部 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