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国医备忘录:从天津马大夫医院,到天津大奥国医馆

发布时间:2023-06-19 10:18:1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吕兴龙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20K

142年前天津的百姓看病全靠中医药,至1879年8月国务大臣李鸿章夫人患疾,国医多治不愈,被英国伦敦教会传教士约翰·肯尼斯·马根济治愈。李大喜,出资为马根济建立面向公众的西医门诊部——“施诊所”。该诊所起初设立在三岔河口的大王庙附近,1880年后又有多名士绅捐款,将“施诊所”移址海大道,即现今的大沽路,并改称“总督医院”“养病院”,还建立“医学馆”培养西医内外科人才。这也是“北洋医学堂”的前身。在十多年后为纪念马根济医生(马卒于1988年),改称“马大夫纪念医院”。

天津解放后该院改称“天津人民医院”(即现今的天津口腔医院址)。当年天津人民医院由中国肿瘤鼻祖金显宅教授掌旗,成立肿瘤科;由全国知名的方先之教授坐阵,成立骨科;更不可缺的,服务于这两科的中国放射介权威,也是惟一能参加日本投降仪式并现场拍摄留下宝贵资料的放射学专家雷奈德教授。这三足鼎立,撑起人民医院,成为全国最有名的专科医院。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北京协和医院停办,一批优秀医者来到天津合办“天和医院”。他们之中有著名的内科学家杨继石,外科专家张纪正,内分泌专家朱宪彝,血液学专家邓家栋,妇产科专家柯应蘷等。这些专家在天津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子弟,成为天津医务界的魁宝,直至文革前天津的医疗水平全国领先。

在这种医学沃土中培养了现今名副其实的马大夫——天津大奥国医馆的创始人马钰铭教授。马钰铭1942年生于天津,1961年考入天津第二医学院,1966年文革前毕业并被分配第一中心医院(即天和医院)高干病房。之后到边远山区农村最基层——公社卫生院工作。

在基层工作11年多,向当地农民和赤脚医生学习跟多中草药知识,被兰州医学院药学系聘为校外辅导老师,曾协助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搞过科研;给当地编写过药物誌。

回津后的马钰铭日以继夜奋发苦读,力争补回11年多的知识缺陷。他回到母校先后任病理教研室教师,后组建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任副主任主任并兼任疾病概要学科主任。他教学不丢临床,仍到附属医院兼任临床医生,直至大内科临床主任。

多年来练就了思维敏捷,沉稳果断,学识广阔,心慈善举的优良作风。他潜心钻研四大慢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有深厚的病理学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的研究成果非凡。

他在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中,他大胆提出:心脑血管疾病是同病因,同病理,同防治。区别在于血管所在器官的位置改变。他发明了统治心脑血管病的药物“心脑通”,在CT显示既有出血,又有栓塞的情况下,使用药物治疗,可安全可靠地治愈病人。他发明的“心舒宝”喷剂,临床效果优于硝酸甘油及硝酸异山梨酯,无任何毒副作用。他发现有些中药可以激活D细胞,而改变β-生长素因子,制止并逆转纤维化的病理进程。因此,在众友的协助下创办中医诊所——大奥国医馆。医馆秉承弘扬国医之重任,先继承,后创新,利国利民。(吕兴龙)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