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立足浙江省情农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战略决策,提出从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倾心关怀、倾情牵挂、倾力指导“千万工程”,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引浙江不断把“千万工程”推向纵深。
20年来,浙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谋划推进、加强实践探索,“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茬接着一茬干”,使广大乡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变化。浙江不仅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也为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探索出了一条科学路径。
“千万工程”经验的核心要义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需要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共建共享;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村民算好共富账、民生账、生态账三本“幸福账”;强化系统观念,坚定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强化数字赋能,逐步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 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围绕“人的振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尊重民意,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维护民利,从“先富”到“共富”,从“万千”到“亿万”,始终把增进农民群众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民管,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
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要求贯穿实施“千万工程”全过程、各阶段,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全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通道,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加大改革力度,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搞好“千万工程”的关键,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优势。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完善村规民约,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深入基层、掌握实情、把脉问诊,紧密结合实际,谋划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科学规划,同时紧盯“千万工程”目标不动摇、不折腾,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切实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确定整治重点,与时俱进、创新举措,先易后难、层层递进、久久为功。
切实把“千万工程”经验总结推广好、学习运用好,对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2023年第13期)
(本刊特邀评论员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