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纵深推进,“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改变着媒体传播格局,变革着人们尤其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作为青年最大聚集地的高校,面对全媒体重塑教育场域、重释教育主客、重构教育供需的新形势,不能有丝毫懈怠,要在坚定价值取向、推进媒体融合、建构话语生态、优化主体素养上下功夫,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强国建设。
一、抓住“一个根本”,坚定价值取向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牢牢抓住这个根本,坚持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坚持“四为服务”方向,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效能。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管教育、党管互联网、党管媒体的根本原则,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贯彻到全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化“全媒体”这个“变量”为“增量”,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不偏方向、不离航向。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面对全媒体时代扑朔迷离的舆论生态,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根本指导,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和规律,认清形势和任务,分清主流和支流,明确策略和方法,使真理的味道飘溢网络空间,使真理的光芒穿透思想迷雾。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社会共识、汇聚着民族力量。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媒体生态的“净化剂”,在纷繁芜杂的网络空间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矫正娱乐化、功利化、虚无化等不良倾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网络观强化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
二、把握“两对关系”,推进媒体融合
推进媒体融合是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要着力处理好线下阵地和线上阵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关系,做好媒体融合这篇大文章。
第一,统筹线下阵地和线上阵地。尽管网络媒体交织形成了庞大的“网络社会”,但其本质上仍然是现实中实践场景的映射,学生在线下的思想改造、观念塑造情况决定着其在线上的价值偏向,要立足于线下阵地,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不能“脱实向虚”。同时,资本逻辑下的网络媒体运营使得网络空间泥沙俱下、乱象丛生,对青年学生形成巨大的困惑和误导,亟须重视网络空间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阵地”。此外,网络媒体中也蕴藏着形式多样的海量教学资源,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弥补线下教学的不足。因此,线上线下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
第二,兼顾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 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其互补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信息数量上的互补,在信息增长迅速、信息流转加速的今天,传统媒体流程化的运营机制、有限的版面空间、缓慢的更新速度,已然无法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而高灵活性、强时效性的新媒体的出现扭转了这一局面。二是信息质量上的互补,传统媒体主要是精英化运营,在内容的采编、发布上具有比较严格的“审、校”机制,在信息的权威性和深度性上更胜一筹,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新媒体由于门槛较低和追求时效等可能出现内容质量欠佳的缺陷。因此,高校一方面要着力打造“网、端、微”等新媒体矩阵,另一方也要做强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个平台,发挥好实时快捷性和专业优质性两种优势。
三、注重“三气交融”,建构话语生态
在全媒体时代,话语权争夺异常激烈,注意力资源异常宝贵。“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以话题设置、话语内容、话语形式为重点建构话语生态,在争取“时间碎片”的基础上开展教育。
第一,话题设置“冒热气”。话题的吸引力是话语生态建构的要义之一。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媒体栏目从宏观到微观设置更多“冒热气”的话题是吸引学生的不二法门。一是话题要反映党和国家的新理论新政策,让学生及时了解时政动态;二是话题要反映学术热点,让学生及时跟进学术前沿;三是话题要贴近群众实践,让学生看到人间烟火、人生百态;四是话题要贴近学生生活,以可感可触的标签牵动学生的心弦。
第二,话语内容“有底气”。话语内容“有底气”,才有说服力,才能使学生信服。最基本的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多方确证信息的来源,完整展现事件的面貌,避免学生掉入一些营销号的“陷阱”,这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更是确保媒体权威的基石。其次是强调逻辑的缜密性,对于给定的话题,需条分缕析、层层论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最后是注意对策的务实性,针对学生重点关注的问题、渴望解决的难题,学校相关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深度研究、及时发布,为学生疏解情绪、排解困难,增强学生对官方媒体的“用户粘性”。
第三,话语风格“接地气”。话语风格“接地气”,往往能够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言简意赅,善于凝练主旨、提纲挈领,绝不拖泥带水,减少学生的时间成本;二要轻松自然,以拉家常、聊天式的口吻娓娓道来,一气呵成,卸下学生的思想包袱;三要巧用生活比喻,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释晦涩复杂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四要善用网络俚语,将一些网络热词热梗恰如其分地嵌入表述之中,用鲜活的语言引起“Z世代”的共鸣以凝聚共识。
四、聚焦“四大能力”,优化主体素养
在信息生产主体多元化、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渠道多维化、传播效果多重化的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着力提高媒介素养,解决“本领恐慌”问题,成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行家里手”。
第一,资源聚合能力。面对全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能够通过标签检索、语句搜索等方式在主流网站、社交媒体、专业数据库等各种渠道收集、筛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权威、准确、及时的教学资源,包括党的理论政策、文献数据、案例故事等,将这些资源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存储,形成自己的素材库,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蓄足“原料”。
第二,知识创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决不能限制于做网络资源的“搬运工”,应发挥其学识博、见识广、意识强的生产优势,保持批判的眼光和态度,运用创意思维和表达技巧,将收集和整合的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和转化,生成有思想性和理论性、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新媒体内容,通过比喻、故事、案例等多种方式,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地传播主流价值,更加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选择。
第三,协同合作能力。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多个知识领域、多个传播节点,需要各个学科打通渠道、各个主体团结协作,打造育人共同体,形成协同效应。学科之间要畅通渠道,以各自的专业性回击和澄清网络媒体中的伪科学、假新闻等误导学生的信息;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教师之间要相互借鉴,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媒体资源、经验做法,参与和支持彼此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项目;师生之间要良性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吸纳学生的意见、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师生共融共进的新媒体教学生态。
第四,运营推广能力。全媒体时代,“人找信息”已经向“信息找人”转变,“营销能力”成为媒体运营者的必备技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能够熟悉和掌握各种新媒体平台和工具的运用,能够根据不同的平台特点和受众需求,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传播策略和方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信息分析和推送,提高主流内容的渗透率和影响力。例如,积极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栏或账号,定期发布有价值的内容,利用标题、标签、关键词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评论、点赞、转发等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并通过分析学生的浏览、点赞、收藏等数据靶向优化内容质量、调整内容风格、进行内容推送。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庆国 曹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