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至11日,浙江省“深化河湖长制 全域建设幸福河湖”推进会在湖州长兴召开。会议传达贯彻省级总河长会议精神,就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进行再部署、再动员。水利部副部长朱程清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省长李岩益致辞,省水利厅厅长李锐主持会议,湖州市市长洪湖鹏,全省各市、县(市、区)河长办主任,环太湖地市河长办领导负责人等150余人参加。
作为推行河湖长制的先行者和全国河湖治理的领跑者,二十年来,浙江以“八八战略”为指引,深入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建设、“五水共治”“美丽河湖”建设,累计治理4.9万公里河道,建成6000公里省级美丽河湖,贯通1万余公里滨水绿道,3000余个滨水公园和文化节点串珠成链。江河湖泊实现了由“脏”到“净”、由“净”到“清”、由“清”到“美”的持续蝶变,良好的河湖生态成为了美丽浙江“大花园”最靓丽的底色。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对照浙江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浙江在全国率先拉开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大幕。今年7月,省委书记、省级总河长易炼红,省长、省级总河长王浩召开省级总河长会议,签发今年第1号总河长令,吹响了全域建设幸福河湖的冲锋号。
浙江大地之上,幸福的“种子”在全省域河湖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未来五年,浙江将以《浙江省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2023—2027年)》为纲,围绕“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五大特征,开展江河安澜达标提质、河湖生态保护提升、亲水宜居设施提升、滨水产业富民、河湖管理改革攻坚等五大行动,构建以八大水系为轴的发展带,打造近百条各具特色的县域幸福母亲河,建设千余个高品质水美乡村,激发万余公里滨水岸带活力,形成“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全域幸福河湖基本格局。
随着湖州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河长办负责人郑重签名,《环太湖四城市河湖长制协作机制》正式生效。协议约定了四地联动治水、信息共享、轮值机制等内容,推动太湖流域跨区域河湖保护联防联控、共治共享,助力打造世界级生态湖区。
湖州长兴是本次会议的召开地,也是河湖长制的发源地。早在2003年,长兴县借鉴当地“路长保洁道路”经验,在全国率先试行河长制。2013年,湖州市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了立法、标准、制度、智慧、公众参与“五位一体”的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多年来,湖州创新发展水系河长机制、联防联控机制、监督考核机制和智慧巡河机制等一系列机制,不断推动河湖治理向纵深发展。
一幅“清丽苕溪、魅力湖漾、古韵溇港、诗画水乡”的美丽河湖画卷在湖州徐徐展开。清澈见底的东苕溪里大片“水下森林”摇曳生姿,西苕溪时隔数十年重现白鱼从太湖洄游安吉产卵的盛景,苕溪鱲、安吉小鲵、中华秋沙鸭等一批对水生态要求极高的“国宝级”物种也前来作客……
美丽河湖也促成了美丽经济提档升级,托起了稳稳的幸福感。长兴县依托太湖图影大荡漾亲水圈建设太湖龙之梦旅游度假区,2022年接待游客量超600余万人,水旅融合产值达8亿元。德清县通过开展“清水入城”工程等,不仅切实提升了全域旅游环境,推动钢琴小镇等文旅产业发展,还探索了湿地碳汇收储服务,推动形成“湿地培育—碳汇收储—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生态富民新机制。
在全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联席会议制度保障下,全省各地依托良好的河湖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临水康养、滨水运动、水产养殖、涉水制造等优质水产业,扩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走出“河湖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在龙游县,以灵山港生态基地和两岸诗画风光带撬动优质旅游项目签约落地,通过美丽沿江公路串联六春湖、龙山运动小镇、凤凰洲露营基地等一系列旅游项目,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和农民土特产销售增收。浦江县依托河湖综合治理项目和“15分钟亲水圈”,打造翠湖、金狮湖、月牙湖、上河、薛下庄5大亲水综合体,母亲河浦阳江、壶源江蜕变成为乡村和美的“风景带”、村民增收的“致富带”。
梅林蓉 狄春苗 曹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