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0日、31日晚,北京曲剧传统保留剧目《少年天子》将在长安大戏院复排首演,以崭新的面貌亮相京城,呈现给广大戏迷一场京味大戏。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许娣饰演孝庄太后,青年演员王厚义饰演福临,青年演员李亚桥饰演乌云珠。
守正创新,复排精品剧目
1988年,北京市曲剧团创排了大型新编历史剧《少年天子》,该剧共分七场,以恢宏的气势、瑰丽的色彩,深沉地再现了三百多年前,福临(顺治)与乌云珠(董鄂妃)之间的一场爱情悲剧。上演时曾引起轰动,受到业内外一致好评,当年即在北京市青年戏曲演员评奖调演中获“集体奖”,并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次年,又在北京市新创剧目评奖演出中获“演出一等奖”。被专家称之为继《杨乃武与小白菜》和《珍妃泪》之后,北京曲剧最具代表性的清装戏,为北京曲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经验。
北京曲剧《少年天子》根据第3届茅盾文学奖、作家凌力的同名小说改编。这出戏的成功,得益于原著丰厚的文本基础,作家把清初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诸多风云人物和系列历史事件,以全方位的大视野,波澜壮阔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深刻描写了清初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利益诉求与命运。而北京曲剧的改编,把原作广阔的生活画面,浓缩到以福临和乌云珠的爱情纠葛为主线的宫廷生活中,并围绕这条主线,勾勒了以少年天子福临为代表的主张汉满文化融合一方与朝野中反融合势力的争斗。从文学剧本、音乐唱腔、舞台美术到导表演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舞台艺术整体的审美价值。
北京曲剧是北京最纯正、最地道的唯一地方戏。其唱词、说白均采用北京方言,唱腔音乐以京城曲艺中的单弦牌子曲及其他鼓曲、小曲为基调。具有浓郁的京味儿风情。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地方剧种,北京曲剧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并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展现出自身鲜明的艺术特点。
北京曲剧与北京历史及城市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擅于编演清代和近现代北京人生活为题材的剧目,表现北京地区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中国戏曲舞台上清装戏不是很多,由于北京曲剧的剧种特色和发展背景,演绎清宫故事是十分擅长的。北京曲剧发展至今,清装戏创排过许多优秀作品。”北京市曲剧团团长崔迪介绍说,“在上世纪80年代,《少年天子》的排演成为当时北京曲剧艺术创新的一面旗帜,打破了很多创作桎梏,服装造型上非常新颖,进行了适度改良,舞台形象具有雕塑美,包括音乐、置景等多方面都有突破。时隔35年,我们这次复排,为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又全方位地进行了提升,把戏曲化与时尚化相结合,将戏曲的写意和戏剧的写实更好地融合,添加了更多宫廷剧的符号表征,增加了礼仪展示和舞蹈表演。”北京曲剧是在说唱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少年天子》对原有传统曲牌联唱的音乐体制做了丰富和发展,细腻处沁人心脾,激昂处壮气励志,具有不同以往的感召力。
守正创新是复排经典的准则,崔迪团长对艺术的传承发展有着深刻认知,“《少年天子》是当代名著改编的剧目,老版在创作上又很成功,现在复排这出戏,既要留住老戏迷,也要吸引新观众,这对团队每一个人都是挑战。如何把‘天子’立住,体现他的励精图治、少年亲政、锐意改革,这是新版改编的一个主要方向。艺术要传承,更要创新。再次复排经典,我们要‘守’住原来的菁华,‘守’住北京曲剧的韵味,也要‘创’作更多元化的演出形式,‘创’出更具国际视野的交流合作。”
焕新经典,提升主题立意
北京曲剧《少年天子》中有不少精彩唱段,这些曲目在复排版本里都保留了下来。编剧张帆表示:“原剧时长比较长,这次改编做了一定情节删减和节奏调整,打破了原有的戏剧结构和表达方式,人物之间的戏剧交集更为紧密,戏剧逻辑更加清晰,剧情发展更加紧凑和连贯。原版侧重讲述福临与乌云珠的爱情悲剧,而此次更加强化了少年天子福临对宏图伟业的雄心壮志,丰富了政治斗争的内容,也相应增加了一些角色。这样可以让观众体会到那个动荡艰难的时代背景下,福临和乌云珠二人由爱情出发到家国情怀的脉络。”对于剧作上的提升,张帆觉得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对白更符合戏曲特点,精简且精彩,在最短的台词中体现最多的内容和人物性格。尤其是福临和乌云珠的唱念交流中,避免缠绵在小情小爱上,更多体现了政治抱负和文化观念,剧目尾声还增添了福临的核心唱段。”福临其人颇有韬略与才情,故事发生时正值清兵入关统一华夏之际,这是两个民族、两个政权、两种文化的一次大撞击。“这个剧里的主要冲突是汉满冲突,在各种细节中都有所体现,比如‘寿宴’一场中,新加了福临亲手绘制送给孝庄太后的寿礼‘松鹤延年图’,引起现场众人争议,类似的情节设计每场都有。不过虽然作了变动,但并未脱离原版的框架,以最大程度呈现出剧目的原创精髓。”
北京曲剧《少年天子》原导演余笑予,被业内称作“戏剧狂人”,曾导演过诸多不同剧种不同题材的剧目。当年他首次执导北京曲剧,即获得了“优秀导演”奖。在复排导演陈志飞眼中,《少年天子》是一部有着高度水准、高度传播、高度赞誉的经典作品,尤其剧中的空间处理、空间转换、整体风格都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创新性和探索性。“新时代下,我们复排这出现实主义悲剧,既不能失去原作的精神表达,又不能脱离当下的审美。”陈志飞希望通过少年天子福临,传递一种不屈不挠、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在压力与不羁、自由与束缚中,释放出人物内心深处坚定的追求与远大的理想,“这次复排剧本做了部分调整,对剧情发展,规定情境、情景气氛进行了新的创作。同时,舞台美术、灯光设计、服装、化妆等也都有新的设计。整部戏不再是一场一场单独个体的存在,而是将场与场衔接、连贯、一气呵成。戏不断,光不切,布景随剧情发展变化,保持戏剧节奏的贯穿性连贯性。我们要保证舞台要给予演员们充分表现、充分发挥的表演空间。利用空间的变化,来转换情节发展,推动戏剧节奏快速发展。利用群体场面来放大人物内心活动,侧重于形体动作歌舞化的表达,以满蒙汉舞蹈元素为主,增添了戏剧剧情发展的观赏性。”北京曲剧有自己独特的表演程式,舞蹈元素是服务于剧情的,是为了丰富、扩充曲剧的表演,而不能减弱剧种自身的表演特点。“一招一式细微之处,一定要讲究,绝不能将就。态度决定我们的作品,这次《少年天子》剧组很年轻,是一个学习型、求知型的剧组。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成长,在前辈的宝贵经验和成果中,争取更能够进一步。”
“复排剧目的音乐创作一定要尊重原作,了解原有的音乐脉络,而不是一味推翻再创造。我们保留了《少年天子》原有创作风格和音乐布局,并增加了伴唱和舞蹈音乐,以烘托气氛和衬托主要角色的内心情感。”作曲顾静媛是国家一级作曲家戴颐生的弟子,当年北京曲剧《少年天子》在音乐设计上取得了极大成功,戴颐生获“优秀作曲奖”,全体乐队获“伴奏奖”。这次顾静媛接过恩师的“接力棒”,她称之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作,“复排剧目,总谱整理是一个繁复冗杂的过程。这出戏这么多年来,没有再进行过现场乐队伴奏,民族打击乐部分,许多是当年老艺术家们灵活发挥的,并无曲谱记录。随着排练,要重新核对总谱、分谱的准确性,以及与新加唱段、音乐部分的融合。”新版的音乐设计中,尽可能地表达出清初历史背景下宫廷音乐的色彩,并运用新的配器烘托角色内心情感变化,“增加了蒙古族特色乐器马头琴、火不思、萨满鼓等,突出弹拨乐在宫廷音乐中的作用,以及一些创作理念上新的尝试。因为蒙古族的宫廷舞蹈音乐种类繁多且规制严格,本次采用的是以萨吾尔登和安代舞的音乐元素作为核心进行创作。”
诗意呈现,满足当代审美
北京曲剧《少年天子》是一部庄严华丽、带有诗意,且有趣味性的悲剧故事。舞台呈现与表演,都追求一种意象化的表达,表现诗意的审美效果。舞美具有思想寓意性,布景体现出多种可能性。“守正是根,创新是魂。对于舞美而言,传承和创新就是如何把现代舞美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观念和经典剧目的根有机的结合起来,符合当代的艺术审美要求,这也需要长期的探索。”担任舞美设计的黄少飞,这样理解《少年天子》里的角色,“从历史的角度上看,他们都是悲剧人物,都是在那个时代的枷锁下活着。乌云珠知性果敢,是照进少年福临心中的一道光,但最终经历丧子之痛后,还是在福临怀里慢慢熄灭了。曲剧表演没有太多程式化的表达,人物性格塑造手法上虚实结合,相对灵活。因此舞美视觉的表现上也是虚实结合的,过于实或过于虚,都会和表演形态有剥离感。”多媒体运用在戏曲舞台上一直褒贬不一,黄少飞认为,“应当慎用或少用,尽量用在合理的地方,不能为了用而用。这次在开头、中间、结尾用了一些多媒体,主要是为了保证表演的流动性和舞美视觉的节奏感,最后在情绪的推动上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服装造型,这次复排花了许多心思,力求给观众美的直观感受,并适当体现出清初服饰上的一些特点。人物性格不同,命运不同,服饰颜色搭配也不同。“服装上对原版改动比较大,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根据不同场次的情境,服装有不同的调性。”服装设计王燕介绍说,“清宫戏服装,有着它独特的款式,鲜明地民族气息。该遵守的清代穿戴规制要遵守,在此基础上,运用一些现代的制作工艺,在写实和写意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比如皇帝的马蹄袖、下摆的‘海水江崖’、身上的团花和龙纹等都有,但选用了更轻盈的纱制面料。较之清末是奢华之风,清初的服装更为清雅。尤其乌云珠这个角色,服装用色更加淡雅,区别于其他宫中女性角色,突出她在亮丽中带有些许冷静的特点,直至她消香玉陨,完全身着素色,显得倍加凄凉。”妆造与服装需要紧密协作,才能使人物形象更为谐美,并帮助演员更好地塑造角色。对比老版,妆造设计张倩表示,“新版还运用了钿子,除此也会有小两把头、小板头的造型,结合舞台艺术进行了夸张和变形。造型元素也比较多样,新版饰品材料主要以仿点翠和仿绿松石、珍珠、贝母、翡翠为主,色彩上搭配服装整体统一。妆面造型加入了一些新编戏曲妆的元素,色彩上也更明亮现代一些。”根据角色性格特征和演员脸型特点,在妆造上又做了精心设计和调整。
传承薪火,展现青春力量
北京曲剧《少年天子》里,孝庄太后也是极具分量的人物。她既是福临与乌云珠爱情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二人婚姻的成全者,在她身上既有封建统治者的专断,又不失人性的良知与舔犊之情。她坚定地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和满族的世袭特权,又能够接受和容忍新文化新思想。
中国戏剧梅花奖、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许娣在原版和复排版中饰演孝庄太后, 谈起当初排演的情境,许娣老师记忆犹新:“余笑予导演提出‘无理不服人、无情不动人、无技不惊人’的创作理念,至今印象深刻。我演这个戏的时候还很年轻,也因为这个戏,得到了业界的关注和认可。几十年了,我一直对《少年天子》这出戏念念不忘,希望它能像《杨乃武与小白菜》和《珍妃泪》那样拍成戏曲电影。”据悉,北京曲剧《少年天子》近期已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演员(剧目)名单,许娣将再次登台饰演孝庄太后,了偿夙愿。
谈及担任艺术指导,许娣说:“今年剧团要复排《少年天子》,让我担任艺术指导,我特别高兴,也感到责任重大,推掉了近期所有其他工作,希望能把我的经验给到他们。这次创作团队以年轻人为主,青春洋溢,充满朝气。我跟他们一起排戏,深切感受到他们对曲剧的热爱,感受到他们的刻苦努力,他们中间‘四梁八柱’齐全,一些演员在台上已有了‘好角儿’的模样,只要经历锤炼,不断精进,可以预见北京曲剧又一个黄金时期即将来临。”
此次复排,经过几番演员遴选,大胆启用青年演员王厚义饰演福临,李亚桥饰演乌云珠。为了更好地构建角色、解读角色、全面塑造立体型人物,每个演员都认真学习历史,撰写人物小传。
来去间悲辛无尽,飘零处刹那芳华。少年天子福临的踌躇满志,满汉混血乌云珠的才情聪慧,与这群在艺术追梦之路上的新青年,跨时空相遇,今人照古人,再次谱写绚烂华章,让一出北京曲剧的经典重焕光彩,在舞台上挥洒着谨守“法度”的“自由”,在奋斗中绽放着无悔青春的光芒。
砥砺奋进,讲好北京故事
北京曲剧薪火承继七十余年,京腔京韵唱响北京故事,如火如荼不断创作探索,敞开大门吸纳优秀力量,从初创、成型、成熟、发展的历程中创作推出的剧目已近200余台。几代曲剧人将才华全情倾注于斯,才有了一出出传世的好戏、一个个鲜活的角色,逐渐闯出一方天下,走向大江南北,为中国戏曲舞台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精品和文化财富。“此次复排,是在尊重经典、传承经典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反复研究。以当代理念重新解读,在致敬经典的同时,也向当代观众的审美贴近。”北京市曲剧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戴兵,对《少年天子》的复排演出充满信心,“这次复排举全团之力,班底均为剧团的新生代青年主创和青年演员,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北京曲剧的未来和希望。近期复排的剧目中,《少年天子》大胆做了新的尝试,有‘老戏新排’的意味,在前人丰硕的成果上再创新,为的是让经典作品更具生命力,更旺盛长久,我对主创团队有信心,一定能展示出剧团锦瑟年华的风采,展现出新时代北京曲剧的魅力和生机。”
北京市曲剧团作为改制演出院团,秉承“出人出戏出精品”的创作意识,为讴歌新时代而不懈努力。中国戏曲是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并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作为北京唯一的地方戏,北京曲剧说的是纯正的北京话、唱的是北京的音、演的是北京人的事,每部戏都承载了北京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内涵。在剧种命名七十周年新起点上,北京曲剧不负韶华,不辱使命,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标准,坚守曲剧的剧目品质,承载和传播“京味儿文化”,讴歌时代精神,讲好北京故事,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助力添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