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接成都市电子信息等万亿级产业集群需求,与电子信息行业龙头企业新华三集团共建芯云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协同创新,着力推进企业资金引入学校、企业管理机制引入学校、企业真实项目引入学校项目制教学、企业工程师引入课堂与实践教学等,探索形成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ICT(信息通信技术)专业群协同育人新模式。
一、实施背景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抢抓国家省市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红利,于2021年6月17日四川省委省政府联合浙江省委省政府在成都市举办的“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交流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与新华三集团决定共建全国首个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实体产业学院——新华三芯云学院(以下简称芯云学院)。芯云学院以“践行协同创新·深耕提质培优·赋能立蓉兴蜀”为理念,以做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先行者”为目标,与学校共建“政府建+企业投+学校办”的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深化校企合作、创新项目制教学模式。
图1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华三集团现场签约成立“新华三芯云产业学院
二、主要举措
政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新机制
学校与淮州新城政府、企业共建“政府建+企业投+学校用”的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现代产业学院,构建了“党委领导、理事会决策、院长执行、监事会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的多元协同分层分组新型产业学院治理结构,见图2。为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结合工作实际,在学校现有信息工程学院运行管理体制的机制下,以《校企合作协议书》为基础,修订了《新华三芯云产业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新华三芯云产业学院理事会章程》《新华三芯云产业学院监事会章程》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在学校原各实施办法基础上,明确了产业学院在机构设置、人员管理、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差异性管理办法。
图2产业学院多元协同分层分组管理结构
建立专业“双带头人”机制,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专业“双带头人”机制,每个专业设立1名在校教师带头人和1名企业教师带头人,发挥双方各自优势,提高专业建设水平。聘请企业工程师任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修订、项目制课程教材开发、学生项目室建设、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等任务。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产业资源,邀请企业一线资深工程师为学校专业课教师提供培训,提高在校教师对企业生产全过程(设计、研发/生产、调装、运维等)和当前最新技术及技术应用的认知。
引入企业工作场景真实项目,联合开发项目制教学课程体系
引入新华三集团及生态企业真实项目,新华三集团企业工程师引领企业导师团队与芯云学院教授博士引领的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协同,邀请行业资深专家联合开展教研活动,开发了一套适用于ICT专业的项目制教学课程体系。
实行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工学结合,创新项目制课程
以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核心理念为指导,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实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创建了一套全新的ICT专业项目制课程体系:以传统学科体系理论知识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对理论知识进行跨学科重组,将教学内容从单纯的理论知识扩展到知识及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知识应用,完成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项目制教学课程体系建图3、图4。
图3项目制教学课程体系-1
图4项目制教学课程体系-2
引入企业项目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将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的技术,了解当前产业中的实际业务需求,学习企业生产全过程和项目管理规范。有效利用合作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商业项目资源、优秀的研发流程和项目管理机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由企业工程师和专任教师共同研讨,将企业案例改造成教学项目案例,为项目制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提高项目制教学质量。
改革学生课程评价,拓宽评价维度,对接产业链需要
秉承“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理念,结合ICT专业群特点和企业用人需求,改革学生评价模式。将评价方式从试卷考试改成项目现场答辩,将评价维度从单一的考试分数变成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技术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多元化的方向,引导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为学生根据自身优势、个人兴趣、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设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个人所长,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不同岗位人才需求,如研发、销售、测试、运维等,服务于ICT产业链。
建立项目工作室,辅助日常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建立各种不同业务方向的学生项目工作室,作为日常教学的补充。学生根据兴趣自愿报名、自愿组队、自主选择主攻方向,教师严格筛选、严格管理。利用项目室成员兴趣方向明确、自主学习意愿强烈、能力优势各不相同的特点,组织学生自主“加餐”,学习日常教学以外的专业知识,按照企业团队的工作模式,组队进行项目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引入商业项目,跨专业协同训练,加强产教融合
通过引入商业项目合作,让学生提前体验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流程,提升学生守信履约、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充分利用产业学院组建的专业群优势,组织学生跨专业协同做项目,形成“产业链—岗位群—专业群”的紧密对接,加强产教融合。
三、主要成效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办学新模式基本成型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投入场地、经费、生源、专业师资等资源,新华三集团投入资金、管理团队、企业导师、产业生态链等资源,校企共建“校中厂”“园中校”,将新华三集团“领航者”文化融入教学实践,营造了职场化学习环境,校企联动混合所有制办学新模式已经形成。通过2年的建设,产业学院运行良好,工作稳步推进,标志着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办学新模式基本成功。
ICT专业项目制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丰硕
教学课程体系完成了从传统学科体系到项目制体系的变革,编写了项目制教学所需的活页式教材4本,设计了项目制教学所需项目20多个,创立了新型学生评价体系1套,成立了学生项目工作室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企业工程师+在校教师+学生共同承接商业项目3项。自2021年产业学院建立至今,学生在国际级全国赛事获得奖项2项,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4项,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产业学院制定灵活的人事制度,建立了选聘行业协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的有效路径。教师企业实践机制,师资互认共享机制,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比例从85%提升到91%,教师团队获2021年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四川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2项,立项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3项,获专利授权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