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优质稻种植赋能水稻产业提质增效,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发布时间:2023-09-11 20:15:0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20K
Loading...

为积极响应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号召,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华南农业大学禾优效增实践团赴江门、云浮、汕头、韶关等地实地调研,旨在优质稻市场需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了解农户种植优质稻的信息,分析其对农民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地方政府制定惠农政策提供参考。优质稻种植是水稻产业实现高效发展,水稻种植户实现增产增收不容忽视的一环,对广东省“十四五”期间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至关重要。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三农”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实践回顾

正式开展调研前进行培训

第一站 江门市台山市白沙镇

台山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广东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珠三角著名的“鱼米之乡”,素有“广东第一田”的美誉,优质稻覆盖率达到99.86%。

当地从事水稻生产的以外来农户为主,品种选择方面,象牙香占,美香占等优质稻品种种植面积较大,基本不种植普通杂交稻。即使受干旱影响米质,会使优质稻在优质优价的市场规律下价格下降,但通过兴修水利设施,以及生产过程的全程机械化降低投入,种植优质稻仍然更“有利可图”。此外,当地合作社通过与米业公司及粮食加工厂等生产企业合作,开发优质稻品牌保障销路又强化了农户种植优质稻的信心。

实践剪影

第二站 云浮市罗定市华石镇

罗定是广东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点,也是广东省重要的粮产区和首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曾多次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们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在当地村委会会议厅对农户进行了访谈。

由于灌溉条件不佳,超过一半耕地无法保证灌溉,但在近两年却分别遭遇了旱灾和涝灾。当地一位农户指出了这种自然灾害的独特原因:“罗定地理位置特殊,需要台风带来雨水,但台风又容易带来洪涝”。

较差的灌溉条件加上土地细碎化的问题,仅有几个邻村人租地从事经济作物种植,其余耕地均为小农耕作。农业劳动力基本为60岁以上老人,种粮目的为满足自身及外出务工子女口粮需求,故以种植优质稻为主,关注稻米的营养与口感而非种粮收入。

实践剪影

第三站 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

西胪镇以农业为主要产业,是潮阳区乃至汕头市的农业大镇,已初步形成平原万亩优质稻特色农业经济带。我们通过走访波美村和泉塘村,了解到当地优质稻种植情况。

调查发现,在泉塘村,农户主要选择种植杂交稻,部分种粮大户会选择种植丝苗米以提高收益,在波美村亦存在类似情况,以种植杂交稻为主的农户占比超过80%。鉴于当地劳动力外流、农业劳动力短缺的现状,种植优质稻似乎是一个更有吸引力的选项。

在进一步访谈得知,受限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干旱的影响较为显著,同时存在海水倒灌的情况无法引用江水进行灌溉,种植产量相对更高的杂交稻对当地农户而言是一种风险更小的决策。

农户访谈现场

第四站 韶关市南雄市黄坑镇

黄坑镇位于南雄市东北部,农业主产有黄烟、水稻等。2021年9月,黄坑镇的丝苗米被列入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名单。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团队一行人来到黄坑镇许村村和社前村进行实地调研。

黄坑镇当地种植优质稻比例较高,达95%以上,只有不到5%的耕地用于种植糯米。农户们认为这与当地农业经营模式有关。黄坑镇是广东省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之一,种植模式为早造种植黄烟,晚造则利用种植黄烟时培育的肥沃土地进行水稻种植。得益于土地肥沃,加之农业收入主要来源为黄烟种植,水稻产出主要用于满足当地居民口粮需求。(当地存在实物租形式流转土地,即种烟农户按照土地流转价格折算成稻谷给予土地转出农户)

实践剪影

当地农户进行黄烟分拣工作

沿途风光

结语

调研时,我们了解到农户们一直希望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机能耕”的耕作条件。台山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耕作条件,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但纵观我们本次调研,农村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优质稻种植覆盖率较低,制约着水稻产业的发展。通过本次三下乡调研,团队成员在走访中听见不同农户的故事,窥见村庄发展的全貌以及国家构建农业强国的宏伟规划。同时,本次调研也让实践团队对担当时代重任有了更为真切、深刻的感受,未来不论身在何处,团队探寻的脚步都将永不停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牢记强农兴农使命,紧跟乡村振兴步伐,作为农经学子的我们在行动。

水稻漠漠吹秋风

供稿:禾优效增实践团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