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明确提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9月12日,成都市小学语文“指向融合育人的项目式学习进阶研讨”主题教研活动在成都市盐道街小学成功举行。本次研修活动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成都市盐道街小学承办。活动采用现场展示和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为成都市语文教师以及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均衡教育共同体学校搭建了共研共学的平台。
锦江区谢祯信息化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谢祯老师、唐玉娟老师和张小信老师分别带来讲座和课堂展示,成都市教科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小学语文教研员罗良建老师,锦江区教科院陈瑾书记和锦江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冯芊老师、锦江区电教馆陶蕾老师参加此次活动。
聚焦项目
推动五育融合
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变革中,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以素养为导向,充分发挥项目驱动、信息技术支撑的作用,以教研、科研、培训三线融合助推素养导向下的学习方式变革。项目式学习在盐小已走过八年历程。谢祯老师以“聚焦项目化,推动五育融合”为主题,从五育并举,深度融合育人;项目进阶,深挖研究主题;实践创生,提升核心素养三个方面向来宾分享了盐小关于指向融合育人的项目式学习进阶的探索与收获。
实践创生
提升核心素养
项目式学习扎根于盐小课堂,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也引发了孩子们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拓宽了思考问题的思路,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将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寻找解决真实问题的方法。
谢帧信息化名师工作室成员唐玉娟老师执教五年级项目式学习《创编民间故事舞台剧》入项课。以“如何将《猎人海力布》创编成精彩的舞台剧,让海力布的精神感染更多的人”为驱动问题,通过创设中秋节进行民间故事舞台剧表演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民间故事单元,学习创造性复述的方法,感受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特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张小信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诗歌分类有方法》是项目式学习的推进课。六年级的学生即将毕业,给学弟学妹做一本怎样的诗歌集作纪念呢?孩子们在课堂上了解古诗词、学习诗歌分类的同时,学会了用结构化思维进行知识梳理,红色传承、分类思想与版面设计等要素正体现了多育融合。
高位引领
赋能教学变革
成都市教科究院罗良建老师和锦江区教科院陈瑾书记都肯定了两堂研究课在项目式学习进阶中的探索价值。
陈瑾书记期待盐小继续以项目式学习推进新课标落地实施,在课堂中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期待老师们进一步培养出具有结构化思维的学生。
罗良建老师鼓励盐小通过提炼成果、形成案例,对如何开展教学方式变革进行深度思考,书写出具有盐道特色的育人新答卷。
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在成都市教科院以及锦江区教科院的引领下,盐小从“盐之道”悟“育之道”,从人的整体性、全面性上着力,形成了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德育必融、五育互融、依律适融。同时,基于国家课程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活动,持续不断地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赋能。
创新信息化实践,教育更加公平,盐小以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提质,联通教育均衡共同体,助力教育优质均衡。未来,学校将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发挥语文学科整体育人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