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像温暖的阳光透过美丽的佤山云海,照耀着阿佤人民淳朴幸福的脸庞,照亮了沧源县“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前进的方向。
阿佤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殷殷嘱托,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家家户户升挂的五星红旗,像极了那紧紧抱在一起的火红石榴籽。
看!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花团锦簇,听!阿佤人民“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前进号角……带领着阿佤人民腰包越来越鼓,集体家底越来越厚,幸福之路越来越敞亮。
富民兴边的征程中,沧源县为何能按下加速键?2023年8月,西南大学智库机构缙云论坛调研组深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特色村寨、现代边境幸福村、产业基地、文创特色街区,通过深入访谈、抽样、参与观察等方式,寻找边境“幸福”之源,追溯“幸福”之根,思考“幸福”之路。
一、幸福边境村的美丽画卷
“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看各村寨如何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绘就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美丽画卷,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1.村寨面貌焕然一新
站在田间坝头,泼墨般的绿映入眼帘,欢乐的虫鸣鸟语萦绕耳旁。远山的炊烟和近处的稻田交相辉应,尽展自然生态之美。云南省农科院国际研究所所长王云美研究员笑道:“我们这,现在在田里插根筷子都能长出幸福花儿。”阿佤人民就是在这样如诗如画般的秘境里延续着民族血脉。曾经的沧源县,小山林立,山与山不相逢,“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风吹,”人们出行非常困难。党的十八大以来,“危房改造”“边境幸福村建设”“绿美沧源”, 兴边富民行动的持续推进给沧源县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村通公路,家家住新房,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柏油路连接起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村寨面貌焕然一新,连“藏在深山人未识”、有着千年历史的佤族村寨——翁丁村,都已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胜地翁丁瓦寨”,距离沧源县城驾车不过30分钟,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如今,佤族人民在青山绿水中畅游,“绿植种起来,鲜花开起来,村子美起来,阿佤新歌唱起来!”
对此,糯良乡贺岭村支部书记刘圣伟深有感触,“我们这里是边境村,对面就是缅甸了,过去条件相当艰苦,现在道路通了,基础设施跟上了,村民彻底告别茅草房,住进了佤族风格新房。今天的贺岭村已然呈现出一幅“青山镶嵌家中,绿水环抱家园”的生态宜居绿美画卷。
农村孩子有着不同于大人的特殊体会。班老乡下班老村老支部书记的邻居小女孩今年13岁,母亲是缅甸人,从小跟随外婆在缅甸生活,直到7岁才回到寨子。当问及中国与缅甸的不同时,女孩睁着大眼睛有些害羞:“当然是中国这边好呀,那边住的都是茅草房,矮矮的,吃得也不好,这边想吃什么都可以买到”。似乎想到了开心事,小女孩笑着说,“在这里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大家一起上学、一起玩耍,很幸福。”如今在村子里,住的是安全的砖瓦房,喝的是干净的自来水,上学不怕远,看病不愁医。下班老村家家户户的庭院里种满了花草,墙壁上是记录佤族生活的艺术涂鸦,院落整洁有序,放眼望去,公路两旁是整齐的小别墅似的民居,走在花草繁茂的乡间小路上,浓浓的幸福感扑面而来。
2.产业兴旺生活富足
幸福画卷书写产业兴旺,生活富足。糯良乡贺岭村驻村第一书记谈到:“我们这里的人幸福指数很高,全村户籍人口1512人,在家的都有1200人左右。”那么留守边境村的村民又以何为生呢?
沧源县地处北回归线附近,热量足,但多山,是典型的高原立体气候。勐省镇抓住气候优势,种植特色农作物,建立起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镇党委书记赵泽阳向调研组讲解道:“全镇10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我们用夏粮冬种的方式种植蔬菜瓜果,产品直接销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每年带动农户务工增收1200万;1000-1500米之间的地区,种植了5万多亩甘蔗,收入1.4亿元,村民人均增收9500元,甘蔗叶也没有浪费,加工成为青草饲料,又为老百姓增收了1600万元;15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种植烤烟、紫薯等喜凉作物。在养殖业方面,全镇养殖肉牛8000多头,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育苗,农户育肥,为农户增收1000万元。除此之外,还有淡水鱼孵化中心、蔗糖加工厂、水泥厂等,镇上年纳税额超过9000万元呢。”目前,勐省镇8个村1.8万人年人均收入约2万元,成为“做实产业文章助农增收”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典型样板,全县其他乡镇也纷纷效仿,各地特色产业百花齐放,沧源边境乡镇呈现出一派共走富裕路的繁荣景象。
转身来到糯掌村老刘家,一辆载满烤烟的三轮车停在院子里,地上、桌子上铺满了还未晒干的烤烟,黄灿灿一片,十分耀眼。老刘看着堆成小山的烤烟说道:“我和媳妇两人在家种烤烟,一年能挣十多万呢,看那辆三轮车,专门买来方便拉烟叶。”说完嘴角露出幸福的笑容。
而翁丁村则依托翁丁原始部落发展旅游业带动村民致富增收。和调研组同行的导游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她笑道:“我在寨子里住到十岁,后来寨子里的人陆续搬出来了,翁丁老寨原址重建成为景区并全面开放,大家都回到这里面上班,也算是没有离开寨子。”“在翁丁老寨,村民们可以通过在景区务工、从事旅游相关产业,获得最直接、最可观的收入,我相信群众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翁丁村党总支书记对翁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沧源县真正做到“一村一品”“一寨一味”,由此吸引当地大学生返乡,全县已有10个返乡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返乡创业人数逐年增加,留乡意愿强烈。勐省镇党委书记在谈起大学生就业时谈到:“我们尽量为返乡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条件,前两年有一个小伙子准备回来创业时联系我,我不仅表示欢迎,还为他争取了一笔创业资金,将一处闲置的房屋低价出租给他,还时不时为他介绍客源。他干了两年,年收入就在15万元左右,算是稳定下来了。”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沧源县通过产业振兴带动村民就近务工,通过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产业兴旺,生活富足的沧源县留住了人才,留住了村民,留住了村庄朴实无华的幸福滋味。
3.民族团结一心向党
“我们都是石榴籽,紧紧地抱在一起”,班老乡下班老村有着这样的奇观,上半村住的是拉祜族,下半村住的是佤族,山脚另一个村子里住的又是傣族,一座小山竟聚集了3个民族。村干部说:“再往前走就是拉祜族了,他们说的话和我们佤语不同。”在佤族与拉祜族交界地,一群放暑假的小孩在路边玩耍,眼睛明亮,透露出天真和自信。过去,各民族之间语言不通,交流困难。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教育的普及,大家学会了普通话,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如大家庭般团结。
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老支书之一赛金支书谈及对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感受,他说:“回信之前下了很多天雨,省委书记来村宣读回信的当天天突然放晴,阳光很耀眼。我们都觉得很骄傲,请总书记放心,戍边有我。“老支书们最大的心愿便是能够去看看我们的首都北京。”朴实无华的言语饱含真诚热烈的爱国之心,充分体现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情怀。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成了新时代沧源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有信仰,便有了目标,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前进也就有了幸福的方向。
4.传统文化绽放异彩
走在沧源县城,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调研组看到一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刻在骨子里“如石榴籽般紧紧抱在一起”的基因;看到一支古老民族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华民族熠熠生辉的“云南故事”。街道两旁的建筑颇有民族特色,黄色的茅草屋顶、随处可见的葫芦、屋檐挂着的牛头骨,墙壁上黑色的壁画,透露出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原始文化。在佤族传说中,葫芦孕育万物,人与动物都从葫芦诞生。而佤族也是以牛为图腾崇拜的民族,牛在阿佤人心目中是吉祥、神圣、高贵、庄严的象征。佤族对葫芦和牛的崇拜产生出一系列与牛有关的文化现象。沧源县城内有一座巨大的葫芦雕塑,附近还有一个名为葫芦小镇的景区,小镇里随处可见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每一处建筑,每一个景象,都在诉说着佤族人民的故事。
唱佤族民歌,跳木鼓舞 刘芮伶摄
佤族人民能歌善舞,音乐贯穿于佤族人民日常生活、宗教信仰、生产劳作的方方面面,是佤族人民的生活记载。调研的这几天正好赶上沧源县举办2023年国际音乐节。广场中央燃起一堆篝火,人们穿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乐队恣意洒脱,摇滚乐激情四射,好一副热闹祥和的景象。听说这次音乐节并不算沧源县最盛大的活动,而“摸你黑”才是全县人民的狂欢节。据县乡村振兴局王局长介绍,摸你黑是佤族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会往喜欢的人身上涂抹一种黑色染料,意味着美好祝愿。没错,调研组来到翁丁古寨的寨门口,便看见有一位佤族老爷爷手握毛笔往游客额头上轻轻一点摸你黑的染料,被“摸”得越黑代表快乐幸福越长久。走进原始部落,目光所及都是佤族传统民居吊脚楼:屋顶铺满了特制的干草,屋内由木头和竹子构成,地面饲养家禽,楼上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场所。调研组纷纷感叹道,走在部落里感受时间的力量,穿越寨门便是千年。
佤族文字双语对照 向志丹摄
佤语是传承佤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佤族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的殷殷嘱托,挖掘、整理、保护和弘扬佤族的民族文化,为佤族人民的幸福增添文化底色。
二、寻找“幸福”之源
位于中国版图最边沿的直过民族村寨,何以短短数十年,焕然一新,活力四射?变化的背后,隐藏着边疆地区转型发展的“大密码”。
1.兴边富民,“源”于政府掌舵
沧源县的人民笑容常在脸上,孩子们光脚在门口嬉戏,模仿大人坐在拖拉机上收割农作物……这些幸福自由的画卷,全靠当地政府的统筹协调,本着“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目标,将四面八方的力量齐聚在这里,共同作画。
“云南省的这些边境村现在能过上这么幸福的日子啊,多亏政府积极引导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争取很多社会力量帮扶,你们来时坐的东航,就在对口帮扶沧源县,还有上海市,当然嘞,还有我们所”。云南农科院国际农业研究所的王云美所长笑着对我们说道。
佤族织锦 钟大伟摄
“边境生活苦不苦?”
“没有苦只有甜,国家好啊,政策也好,关心我们这些住在边境的老百姓吃得饱不饱,穿的暖不暖,小孩有没有书上,看得起病不。你看,水泥路给我们修起,厕所修的好干净,路两旁种满了美丽的鲜花,我们边境村民每个人都还有补贴,幸福的很喽”。一位村民回答道。
勐董镇芒回村第一书记满脸洋溢着笑容向调研组介绍道:“我们村农户的住房都进行了统一改造,老百姓环境保护意识很强,对生活垃圾能进行妥善处理,养殖也实现了人畜分离,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过往,边境村很少有机会与外界联系,都是一切用度取之山水,接受大自然的馈赠,因此,在生活习惯方面还保留传统的样貌,如在火堆上搭个铁架、用植物叶子装菜……但今时不同往日,除了专门的文化保存,几乎很少见到这样的生活,莫大变化的背后都是众多驻村干部的心血。
“是不是和你们现在亲眼看到的画风不一样。”与我们一同调研的县乡村振兴局的胡副局长笑道。“因为要做到点对点精准扶贫,我们县选派了93支工作队,234名干部,驻村帮扶。可不是人去了就可以,得要实实在在的融入他们,每天和他们一起吃,一起住,用自己的生活习惯,影响并改变他们,教会他们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唤醒他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她继续回忆道。
“起初老百姓一听到要先自己垫钱,各个都不养肉牛了,生怕钱砸进去都不带个响儿,后来政府我们承诺,市场咋卖滴,我们就给好多钱收,再给找好公司负责销售,这样村民们才慢慢跟着我们搞村子里的肉牛养殖产业”,勐省镇满坎村养牛合作社理事会理事长、党支部陈书记娓娓道来。
沧源县的老百姓是幸福的,一切背后都有党的兴农好政策,有政府掌舵和兜底,不愁过不上好日子,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指日可待。
政府宏观布局,乡镇“乘风而上”。
“当初,听说国家规划的一条高速公路要通过勐省镇,还是个枢纽,这可把我们这里的老板们高兴坏了,镇党委政府瞅着这难得的发展机会,集思广益,精心谋划,着力打造物流仓储中心,就等高速公路一通衔接上全国运输网络,以后我们这儿的农产品就不愁销,价格也会提起来,我相信家家户户都能挣到钱,过上更好的日子”,勐省镇中学副校长兼驻村第一书记说起来眉飞色舞,激动不已。
“一直以来我们都只能卖一些初级农产品,自从政府拿钱让我们办产业申项目,给我们提供技术和咨询,我就计划着做一个活牛交易市场,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管理运营,客户仅通过线上数据,就可看到活牛的健康状况、身体标准,做一个我们自己的生鲜肉禽市场,让咱老百姓挣到钱”。勐省镇委书记赵泽阳激情澎湃的描绘着下一个蓝图。
能有如此战略眼光的干部,懂得提前布局发展产业,边境村只会越来越幸福。
推动示范,辐射典型引领效应。
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政府坚持一线工作法、项目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建设首批示范乡镇2个、精品村5个、美丽村庄20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23个,总结形成了沧源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30多个“实践模式”或“典型经验”。
就这样,建设好一个村,带动一批村,沧源县在党委政府的引领下,推广着先进可借鉴的乡村振兴经验,讲述着自己身边的幸福故事。
2.幸福乡村,“源”于脱贫致富
脱贫致富,产业是关键。
“自从我们村引入荷兰豆后,村民们的收入都翻了一番,村集体的年收入也多了不少,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了存款,现在我们村一个都不掉队,走在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了”,勐角民族乡糯掌村第一书记说道。
脱贫攻坚期间,沧源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主抓手,聚焦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持续打造“糖、茶、果、菜、牛、烟、蜜、米、竹、胶”+旅游等“10大亿元”,着力推进“一乡一品”“一村一特”,打响“安也佤蜜”“佤鸡”“班洪古法红糖”“帕迫龙永茶”等一批“佤”字头特色品牌,打造芒卡沃柑、芒回甜竹、南板甘蔗、班洪辣椒、糯良魔芋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同时还积极推行“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如今,村里的集体经济蓬勃发展,不断增强了当地村寨的“造血”能力,让农户挣到了钱,摆脱了穷日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迈向共同富裕之路奠定良好基础。
光有种子和农民,没有技术怎么可以?
“在这高原种东西可有讲究了,什么样的海拔高度,种什么样的农作物”,同行的农科院国际所的陈博士说道。
考虑到沧源县具有典型的高原山地风貌,因此在边境村抓产业,除了因地制宜发展传统种养殖业之外,更要通过科技、技术、市场来提高附加值,走“科技兴农”之路。
“我们的水稻种子都是来到村里的特派队给的,他们给的要比我们自己的长得好,收成也好,”下班老村的王大爷说道。
一直以来,都是云南农科院国际农业研究所为沧源县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借助实验平台,在选种、栽培、改良、创新等方面替老百姓把关和指导,极大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附加值,加速了当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进程。
村村寨寨的农作物收成变多了,各族大爷大妈们的钱袋子也鼓了。
秘境旅游,美美与共。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丰富的红色资源,政府积极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当地佤族特色历史文化,保持乡村人文环境原始程度,完善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推进旅游示范村建设,打造沧源秘境旅游品牌。
拿中缅边境的翁丁村来说,翁丁是目前保存完好的原生态佤族村,这里有着最原始的部落风貌,依旧可见刀耕火种、祭祀旧址,因其极具神秘性和古老韵味,吸引了不少全国各地游客前来体验,在助力农户增收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妈妈,这个就是电视里面演的那种,是不是还有族长,哇塞,好多草房子,好壮观,”前来翁丁村游玩的小朋友激动地说道。这不失为一个小朋友开启原始人生活体验的有趣探索。
“硬件”焕发乡村新活力。
参与调研的我们是幸运的,能够坐着大巴车直通村寨。但是,曾经的沧源县哪来这些水泥路?
“五年前,我要换乘5个交通工具,碰运气遇到出村接小孩的顺风车,才能顺利进村展开工作。”同行驻村工作人员回忆道。
这一切要得益于全县上下,持续开展“五网”建设大会战,建成内联外通的公路网,跟进沧源机场配套服务设施,加快骨干电网、水网布局,建成共享高效的通讯网络基建,帮助当地突破发展瓶颈,补齐短板。
“这些水泥路都是国家给我们修的,都直接通到家门口了,走个亲戚,出去买个东西也方便,自从村子里装上了移动宽带,我们也看上了电视,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北京天安门。”李大爷向我们调研组讲述道。
“是啊是啊,以前我们有个啥毛病,想看个医生,要转车到县城,现在啊,你看我们每个村委会都有一个卫生服务站,这些医生可能干了,而且医保报销的也多”。一旁的村民附和道。
除此之外,沧源县的教育也在紧抓,只为搭建娃娃们能够接触幸福生活的书梯。
“我们现在抓紧建设村级完小,改善办学条件,就是要把我们的娃娃送出去读大学,针对那些没考上高中的娃娃,就去他家里劝说,反正就是尽最大力量,能劝一个是一个,只有上学才能改变命运”。班洪乡南板村党支部书记李江华说道。
如今的沧源县,乡村道路修到农户家门口,路灯通明,村民们都喝上了自来水,移动宽带网络覆盖每家每户,现代化厕所、公共厕所俱全,具备条件的村庄还完善了污水管道集中处理系统,人居环境得到大大改善。
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硬条件”,为边境县的乡村振兴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3.民族团结,“源”于忠党爱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华儿女。
沧源县以佤族居多,但是也有不同民族融合的村寨,其中芒回村就是如此。
“在我们村,佤族与拉姆族、汉族、缅甸媳妇儿都能玩到一起去,相较于周边其他县,暴动呀、强奸女童等犯罪几乎没有,我们这儿的村民看着黑黑的,但是都很幸福快乐、自足开心、淳朴天真。”芒回村支书介绍道。
调研组也有发现,一路走来,遇到的所有当地人,即使碰到外地人,也不会局促不安,而是热情相待,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这是我们的特色”。
究其原因,在于这里的老百姓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主题,他们骨子里深深刻着忠党爱国的信念。
民族团结标语 张宇摄
民族团结誓词碑,五星红旗,“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类似标语随处可见。
“那还是挣了钱更愿意回家改造以前的房子”,“读完大学后,当然愿意回家工作呀!……”
沧源人民对家乡的依恋,对建设幸福家园、守护祖国边疆的决心,可见一斑。
讲好先进故事,推进民族团结示范。
在班洪乡,“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四大嫂精神”;红色教育基地里,记录了英勇的佤族人民与入侵者殊死斗争,临危关头写信给中央,“现在外国人经常来,假使班老归中国请派解放军去驻,保护我们,班老人民的心是永远不变的”,誓死表明忠于党、忠于祖国决心,彰显了我们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坚强不屈精神的“班洪抗英”珍贵影片;以及沧源老支书为国守边、下班老支书写信习近平总书记等云岭大地上鲜活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都将沧源人民的民族团结精神、对党的感激之情世代相传。
“我们是眼看着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幸福,也是打从心底感激党没有放弃我们,把村庄带回祖国怀抱。”班洪乡班洪村老支书眼眶湿润地说道。
“边境线对面的缅甸亲戚们,都很羡慕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芒回村支书满脸洋溢着笑容说道。
鼓励红色创作,唱出幸福声。
“阿佤人民唱新歌,毛主席光辉照边疆,社会主义好,各族人民团结紧向前……”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如今幸福生活的满意,对党、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教育着当地人感激幸福生活从何而来。
4.富民兴边,“源”于人才建设
打好“政策牌”,才能唤得“雁归巢”。
沧源县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贡献力量。在与调研的各个村寨干部交谈中,发现村寨都有着比较健全的人才引进制度。
“我们村委都规划了一部分创业资金,只要这些返乡大学生想创业,有好的点子,我们都非常乐意给他提供资金,只要他需要的,村子都尽力想办法。”贺岭村第一书记说道。
“我当年就是叔叔一个电话打过来,说村里有一个到村工作大学生万人计划,于是我就回来了,当时每个月还给提供600元补贴,今年我还参加了不向社会公开的内部干部选拔考试,进行人才流动,这些好的政策,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在基层锻炼能够得到的发展机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我们村锻炼了。”糯掌村第一书记回忆道。
标准的筛选,干部的素质才高。
在人才筛选方面,乡镇主要从各村致富带头人、外出经商或务工人员、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乡村教授、乡村医生、退休干部职工、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发掘、培养、储备村级后备力量,按照村干部标准,择优纳入优秀人才信息库,并优先考虑有过驻村帮扶经历的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乡村干部的基本素质,也为带领老百姓奔向幸福小康提供保障。
“我当时下放到基层驻村满5年时,就进入了云南省的优秀干部储备库,以后干部遴选优先考虑”。同行驻村工作人员说道。
强硬的才识学干,才能带领村民致富。
“原本的产业只有烟草和零散的玉米、水稻种植、茶叶,村民们根本挣不到钱,尤其当烟草收割完后,就会有好一阵子的农休期,期间农户没有任何收入,只能外出务工,村集体经济缺乏劳动主体,根本没法壮大。”
但是自现任第一书记于2018年以返乡大学生身份来到芒回村后,想方设法帮助村民们增收,积极引入荷兰豆,与烟草进行轮种,消除了农休无收的困境,农户们也都愿意留在村内参与集体经济了,如今村集体年收入可达64万,村民们的年收入也因此提高一倍。
“村里就能挣到钱,那我们为啥还要出去打工嘞。”村民笑道。
在这里,幸福之篇未完待续,幸福之声终将响彻云岭大地。
三、“幸福明天”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佤乡十个老党支部书记的回信中希望他们“要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在牢记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向着美好的幸福生活出发的进程中,同样也面临着“发展的烦恼”。调研组在结合当地实际,将面临的发展问题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边境乡村如何实现多民族文化和谐共处?
“我们这里的学校都是实行‘双语’制,50岁以上的人基本上佤语和普通话都会说。”糯掌村的王书记告诉调研组。
糯掌村是国家民委双语学习特色村镇实践基地,作为“直过民族”的主要居住地,在普通话的大力推广、现代文明的冲击、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趋势下,这些村庄的发展,不时面临着种种考验......
在建设村庄时,村民和村委会之间发生了激烈的讨论。
“要不要保留家家户户的特色建筑?”“学校里娃娃读书,要不要强制说普通话?”“美化村庄要不要建像城里一样的高楼?”......
几番热烈的讨论和投票决定后,“保留民族特色”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各个村的书记决定:统一风格,不统一建筑;提倡普通话,但不强制要求;在美化村舍时,以保护古建筑为主,开发改建为辅,佤族的特色不能变。
而另一方面,当翁丁佤族原始群居村落、葫芦小镇等文旅景点改造升级后,秘境沧源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问题也随之出现:与景区升级相匹配的现代化设施、管理人员的引入,是否会削弱当地原有居民的收入?是否会破坏原有生态环境?
在当地老支书们看来,想要在日益同质化的时代中保留并传承独特的民族文化,首先就是要明确在民族之林中“独树一帜”的重要性:保护文化多样性,最先应该保留的是民族传统的个性与特点,去掉过度的商业化、庸俗化,保留原始村落最“原汁原味”的人文风情。老支书们表示“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急功近利的开发,只会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失去魅力,但是这恰恰是一切文旅产业兴起的根源。”
时光流转传承,不变的是民族底蕴。“我们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很多建筑都是有这两种颜色。牛是我们的吉祥物,在房屋上随处都能看到和牛有关的图案。”没错,这个云南的边陲小镇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来自民族大众的东西,经过千百年传承与提炼后,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持久力。
调研组成员们认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并非“吞并”而是“分享”,而这也是沧源县文旅产业兴起的一大重要原因,沧源县不仅生活着汉族、还有佤族、拉祜族等众多民族,各民族团结奋进,但又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才呈现出如今这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们是广西的,在抖音上看到这么美的地方,特意慕名而来,这里民族文化氛围很浓,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很开心。”广西韦姓游客说到。
如今,各地旅游景区都纷纷打出自然生态牌、文化牌,而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有美景、有底蕴、有体验、有故事的民族文化活动,沉浸式留住民族文化记忆,真正发展文旅融合的民族文化绿色产业体系,让历史古村寨散发出自然古朴的“乡愁”味道,也让民族历史古迹“活”起来,唤醒当地百姓的乡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富边民才能固边防,乡村产业如何托起村民幸福感?
“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本地人吗?”
“是的,都是附近的村民。他们在这里上班,也不用背井离乡到很远的地方打工。”
翁丁佤族传统文化仪式 刘小琳摄
这组对话,发生在翁丁佤族原始群居村落,如今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附近的村民也都能共享发展红利。作为还处于发展阶段的沧源县,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是这里主要劳动力。怎样充分调动中年群体劳动力的积极性呢?在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情况下,怎样调动普通百姓的参与度呢?
要想百姓生活幸福,日子越过越好,这兜儿里必须有钱。
“我们一家人现在都在这里上班,女儿毕业后回来当讲解员,我们就在这里卖点特产,每个月还能存一点钱,而且我们现在住的是小洋楼,换的是天然气,喝的是自来水,这些放在之前想都不敢想。”一位景区工作人员说到。
因此,既要充分调动闲置劳动力的参与,提高居民收入,还要想方设法的吸引年轻人回来。当翁丁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景区开始建造时,当地村民成了建设主力军,品佤族美食、听月下情歌,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风貌,丰富多元的体验成为留住游客的重要砝码,也充分诠释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精髓与空间记忆。
“这是一个好方法,提高了百姓参与感,又鼓了村民腰包。”以“原生态”为主打特色,“闲置村寨房屋”摇身一变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景区,乡里百姓参与进来让村民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这条推进乡村旅游与文化、农业融合发展的“幸福”之路也越走越宽。
3.聚人气才能兴边疆,如何打好“人才”这张王牌?
“就因为你是大学生,去过咱们省会读书,是见过世面的,我才动员我们寨子的人都投你当书记。”
回忆起自己当选时,一位村中老人对自己说的话,勐董镇第一书记神情依旧动容,和书记一起返乡的大学生,这个村子里有3位。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村子,但又雏燕回巢,求学不再是人才外流的“风筝线”,更是建设家乡的“连心桥”。
“基层人才紧缺”,始终是这片土地上存在的难题。书记担忧的说到,“不光是基层干部里年轻人少,不少村小里的年轻老师也没几个,都是一些老教师在撑着,人才紧缺始终是个大问题。”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现在对在外乡贤和返乡知青的人才引进政策越来越完善,我们三个回来只是一个开始,往后会有更多学生愿意回来,还是有家乡情的羁绊。”像书记这样的返乡青年,和在基层为人民百姓工作的村干部,他们的心中都有同一个梦想:把村子里的经济再搞起来,把娃娃们的教育再抓抓紧,把这片绿水青山的土地再守护好。
吸引青年人回乡后,如何打造人才“生态圈”?
培植人才“梧桐林”,才能吸引青年人才“凤长栖边”。“公务员事业编制公开招考;畅通晋升渠道,对青年才俊优先提拔,激发年轻人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芒回村的村支书向调研团介绍现在政府引才政策,“在逐步建立健全人才评定体系,鼓励专业人才参加技术等级考试;挖掘当地有一技之长和养殖经验丰富的人才,补发创业资金,激发致富热情,让本地人富起来,外来人留下来。”
激活本土人才这“一池春水”,不仅要有政策保障,还要帮助其安家立业,由政府部门牵头,定期开展人才交流会,通过给编制、给服务、给补助的方式,实现优秀人才与当地发展双向奔赴,用人文情、故乡情,留住更多“家乡魂”。
4.边境村寨换新颜,如何将幸福歌声传四方?
青山之间,是错落有致的特色村寨;绿水之畔,是热闹非凡的商业古街;国门之边,是边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景象,村庄美、处处绿、户户净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正悄然梳妆换新颜。
摸你黑狂欢节使这座小城人声鼎沸,国内外游客齐聚佤山沧源,和当地佤族民众一起用涂料相互涂抹表达祝福,盛大热闹的场景,吸引了众多青年返乡创业。
“每年这个时候我们这里就特别热闹,有来避暑的,有来参加狂欢节的,我们的生意也好做很多。”一位民宿店的老板这样说道。
摸你黑狂欢节的品牌打出去了,可光有一个还不够,如果不能实现产业链联动发展,经济效益始终起不来。受潮汐效应的影响,县里的重大活动一旦结束,客流量会出现断崖式下滑。为此,调研团认为想要破除当地文旅产业“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就要时刻保持县城的活力,依靠美丽的生态环境,优先发展旅游和民俗产业,激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空间,让广大游客全面感受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
令调研团队看中的是这里人文生态,正以一种新业态、新产业的路径走出一条属于沧源特色的致富幸福路。这条路上,一个“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境稳、党建强”的特色村寨正初见雏形,一幅田绿水美、宜居宜业、百姓富足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新时代边境人民幸福之歌将传遍千里边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是独属于边境幸福村的美好时光。
这是一种怎样清澈、炽热的爱?“我们生活条件好了,更有信心把土地守好,把边境线守好”,在这青山绿水之间,边境百姓用自己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书写对祖国的忠诚,是边境村冲散落后阴霾,向幸福出发,乘风破浪的力量所在。
这是一种怎样坚定的民族团结?为了边境地区的稳定、幸福,建成班洪抗英纪念馆、班老回归主题公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这片肥沃土地上孕育的人们,成为中国边境乡村步入幸福轨道的见证人。
这是一种怎样向着美好生活奋斗的决心?老支书们代代坚守、青年才俊返乡创业、致富标兵带头前进。我们感受到的是砥砺深耕的国家和自强不息的人民,是超越城乡地域发展的热切期望与勠力同心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信心,边境百姓携手谱出村美民富人欢乐的幸福画卷。这就是建设“边境幸福村”最恒久不竭的动力。
村民们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自从收到总书记的回信以来,我们激动!我们兴奋!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干劲儿!“边境幸福村”,因每一座山川、每一轮明月、每一个为美好生活奋斗的人而精彩!(文/西南大学缙云论坛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