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悠久的中国汉字,通过笔墨,把抽象的线条具象化、意象化,提升到美的艺术范畴。中国人徜徉在书法艺术的大海里,并孜孜不怠去追求和探索。
感受笔触间的韵律,领略墨香中的诗意。此次展览,展出近两年创作的60幅书法作品。书法只有继承,才有发展。多年潜心临习历代传统碑帖,汲取营养,探究书法艺术精髓,摸索个性的书法表现风格,寻求楷书的端正秀丽,行书的流畅潇洒,草书的奔放洒脱。书法艺术是一生的追求,此次书法展览是阶段性成果展示,并激励自己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此次展览得到主办方和承办方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非常感谢莅临展览的方家、同道和书友。
李承孝
2023年10月24日
嘉宾合影
11月5日上午,由《设计》杂志社、北京英杰硬石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北京奥加美术馆、北京奥加美术馆酒店承办的“笔墨逸韵”——李承孝书法展在北京奥加美术馆举办了开幕式。
出席本次展览活动的嘉宾有中国文联原主席团委员、办公厅主任、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中国书协理事罗杨,中国书法家协会原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谷溪,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书画鉴定专家单国强,摩尔多瓦共和国特命驻华全权大使Dumitru Braghis,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原执行委员、重庆市政协常委陈克明,《设计》杂志社社长、北京英杰硬石艺术博物馆馆长李英杰,北京交响乐团团长孟海东以及李承孝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同事们等。
展览现场照片
李承孝先生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书法,对书法始终抱着一种虔诚的态度。作为首都师范大学欧阳中石先生首届研究生班的学生,从事教育出版的工作者,他从不把书法当作竞技去比拼,对书法艺术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创作书法上面不求回报,只为追求书法艺术的真谛。
《设计》杂志社社长、北京英杰硬石艺术博物馆馆长李英杰发言
李英杰在发言中说:“书法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中国的书法是来自于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书法可以成为艺术,可以源远流长,是中华儿女向世界,向后代传递文化的最好的载体,希望朋友们一会观赏李老师作品的时候留下美好的回忆。”
中国文联原主席团委员、办公厅主任罗杨发言
罗杨表示:李老师孜孜不倦对书法的追求,反复在传统和当代之间往返,在古人和自我之间转换,形成了自己的风貌,也创造了自己的风格。他也希望李老师在今后的书法创造道路上,不断的进入到人书俱老、笔精墨妙的境界,也借用一句杜甫的诗,“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左起:罗杨先生、单国强先生、李承孝先生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发言
李文儒表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和我们每个人关系最密切的、最熟悉的、也最能引起我们肃然起敬的,同时也是最高深莫测的就是我们中国的书法。在过去的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书法实际是我们中国人,中国文人的日常生活,但也是一个永无止境,永远不可企及高峰的一个追求。
通过李先生的书法作品,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把书法作为我们的日常的生活,同时又作为永无止境的艺术的追求,这样我们的生活就是文化、幸福满满。
中国书法家协会原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谷溪发言
谷溪先生表示:李承孝先生他对书法执着的追求和潜心沿袭,这种精神十分令人感动,他对传统十分敬畏,而且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书风非常的纯正,所以可以说他的书风是书法界的一股清流,值得我们肯定、学习和借鉴。
嘉宾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书画鉴定专家单国强发言
单国强先生表示:李承孝先生作品分为四点,一是笔墨抽象的线条具象化和意象化,提成美得范畴;二是继承才有发展;三是审美范畴;四是毕生追求。这四点解释了李承孝的艺术人生。
左起:单国强先生、李文儒先生
李承孝先生致答谢词
书法家李承孝在致答谢词中表示:这次展览是作为一次研究书法探索结果的阶段性成果展示,通过展览正面审视自己的创作,注入更深的文化内涵。同时李承孝对现场莅临嘉宾表示感谢。
据悉,本次展览展出了李承孝先生近两年创作的60余幅书法艺术作品,作品涵盖了各类书体,展示了李承孝先生当前书法艺术创作阶段性成果。展览将持续至11月7日。
艺术家简介:
李承孝,1963年生,北京人。师从欧阳中石先生,1997年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生课程班。现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全国)教育书画协会理事,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编写书法教材多本。中国大学网络开发课程《书法临摹》课程主讲人。(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