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数字湖南建设,深入落实湘潭市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数字经济孵化基地建设”等重点任务,及湘潭市政府提出的“以应用场景落地为动力,探索数字经济新模式”,由湘潭市委、市政府主导,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市大数据和产业创新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市大数据中心)、湘潭市商务局、九华经开区牵头,大胆创新,打破传统模式,成立了湖南省首个地级市数字经济孵化基地。湘潭市数字经济孵化基地充分利用学校专业与人才优势、场地与设备资源,首创“将基地建在学校,引企业入驻基地,把课堂设在企业、促成果就地转化、帮人才当地安置”产学研创融合的数字经济孵化新模式。
(一)依托科教优势,通过“创新模式”,实现“创新发展”
1.孵化基地由“园区”搬至“校区”。改变过去将产业孵化基地建在工业园区的模式,瞄准企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原有实训基地等资源,学校与市大数据中心开展合作,在校园内建设湘潭市首个数字经济孵化基地,推动全市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打造、数字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孵化、数字经济产业“双创”活动开展。湘潭市数字经济孵化基地分三期建设,共4万平方米。其中一期项目占地面积约5000㎡,为社会创业孵化区和学生双创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形成了完善的产业孵化模式(一期已完成)。
2.项目招引由“到处招商”转为“就地引商”。学校是湖南省第一所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2000余人,其中一半为电子信息软件类。学校与市大数据中心、九华经开区通力合作,共建数字经济孵化基地,充分整合学校数字类人才资源优势,以优质人才资源招商,吸引各类实力企业前来“筑巢”,成功引进了东森映画等20余家企业。
3.政府支持由“资金投入”转为“生态引入”。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政府投入资金予以支持的模式,通过支持在学校成立湘潭市大数据产业促进会、与学校共建数字经济孵化基地、湘潭市乡村振兴电商直播产业与培训基地、湘潭市人社考试培训基地、湘潭市非遗产品数字创新基地的、湘潭市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等方式,搭建政府、高校、企业、人才互动交流的大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生态,让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二)紧扣协同育人,强化“三方联动”,实现“多方共赢”
湘潭市数字经济孵化基地通过“将基地建在校园、引企业办在基地、把课堂设在企业,帮人才就地安置、促成果就地转化”,实现了学生、高校、企业的多方共赢。
1.学生实现边“学习”边“实习”。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孵化基地更加注重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既能学习又能实习的平台。通过引进优质产业资源“进校园”,将课堂设在产业线上,融入真实项目、真实环境,学生上课如上岗,上岗如上课,边学习边实训,大大缩短了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周期,增强了实践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引进不同的企业,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学生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学习实训,可实现所学技能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在孵化基地,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结构,把学生从课堂带到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中,采取个性化、多样性、开放式的方式培育学生,让学生成才有道,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含金量”。学生毕业之后,上岗可以很快上手,以入驻企业为代表的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可以顺利实现毕业即转正、毕业即就业。学校育人有方、就业有路,不仅可以积累相关教学和管理经验,让在校学生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还能吸引更多学生就读,形成良性循环,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学生毕业本地就业,亦能提高人才留潭率,为湘潭储备坚固的电子信息软件类人才力量。今年,该校毕业生的留潭率从不到10%提高至14%。
3.企业实现从“到处招人”转为“就地选人”。企业依托学校数字经济孵化基地,在学生入校初期,按照行业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与企业共同成长、黏性增强。学生毕业后,企业就地选人用人,有效解决了企业招人难、用人难问题,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同时,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实现成果就地转化,增强发展后劲,目前基地接纳学校实习实训近400人,成功就业100余人。如,湘潭市唯一能独立进行动画片研发、加工的企业——东森入驻孵化基地后,吸纳了众多在校学生前来实习,目前实习转正率达70%,不仅解决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人才缺乏困境,也为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可能。东森计划每年在校招聘50余名优秀毕业生,组建国内一流的动画团队,打造湘潭动漫文化品牌。
(三)突出实践应用,提升“服务能力”,激发“双创激情”
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及基地入驻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各个专业群积极以项目为导向,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专业的服务能力,激发师生创新与创业的激情与动力,构建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1.专业服务能力从“弱”走向“强”。随着基地配套建设的加强,影响不断扩大,湘潭县石鼓镇油纸伞的产品创新与直播、雨湖区的冬酒产品包装与推广、湘潭市非遗产品的数字化创新等项目先后落户基地,有潇湘电影数字创意产业学院师生完成。去年一年湘潭县石鼓镇油纸伞累计增加收入1000万,雨湖区的冬酒去年销售达到500万,成为学校利用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学校专业服务能力得到大家认可,项目开拓进入良性增量。
2.师生双创激情从“单个自发”走向“多面并发”。以点带面,通过人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与环境,让典型期待示范作用带动学校创新创业的全面发展。自基地项目进入正常运转以来,学校师生人工智能、电商、数字媒体、动画与元宇宙等方面的创新创业得到强化,有单个点、逐步形成了多面并发。目前,学生团队开发智能家居“声控窗帘”“智能灯具”“声控驾驶”“数字人直播”等技术与产品均取得较大成果突破,有的已经获得专利实现转换。例如:刘庆春动漫制作团队以湖湘文化为背景自主创新的原创动画片《少年将军梦》被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看中作为国防科技大学校庆献礼的作品,熊宇轩团队开发的数字人直播,已经完成测试与专利申请,进入产品的研发量产。
(三)聚焦链教融合,优化“教育链”,培育“产业链”
发挥统筹、协调、规划和引导作用,结合长株潭产业链发展和学校特色专业优势,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布局整合,把科教资源优势打造为发展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1.孵化企业从“小而美”走向“高大上”。在孵化基地建立之初,入驻的主要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学校联合市大数据中心,不断创设条件,引进外部优质资源,对入驻团队和企业进行指导,支持和帮助入驻企业孵化成长壮大。依托孵化基地,壮大链条式磁性引资效应,吸引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或平行合作企业,近年先后引进了天津山海之间、深圳爱的番茄等知名企业进驻,形成了产业生态圈。
2.推动布点从“一枝独放”走向“多点齐放”。按照“突出点、扩大面、全覆盖”的总体思路,将基地建成产业链条完整,模式先进,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数字经济孵化基地,争取成功申报国家产教融合与双创基地。最终以湘潭市数字经济孵化基地为蓝本,开拓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数字经济孵化协调创新发展新路径。
(刘上冰 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湘潭市数字经济孵化基地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产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