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由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与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影视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论坛在清华大学圆满结束。来自中宣部、中国文联、国家广电总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影集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腾讯、抖音、欢娱影视以及优秀影片的主创人员等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议题框架,从不同维度探究了中国影视的文化内涵、工业基础、产业动力、话语体系及传播策略等,为中国影视文化更好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形象的塑造建言献策。
论坛由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博导俞剑红教授作开场致辞。俞校长提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用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依托电影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智慧,建立起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北京电影学院提出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用创作体现中国文化、中国故事、中国审美、中国力量、中国表达。同时他也谈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庞杂、复杂、系统的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各位专家能够就议题贡献智慧以及真知灼见,提供新思路、新视角,推动中国影视文化繁荣发展,推动中国现代化国家形象的构建。
本场论坛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书记、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秘书长王昱华主持。
中影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焦宏奋从政策管理和技术进步两个方面介绍了电影的发展之路。他认为,影视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政策调整改革带来发展,技术进步推动电影进入数字时代。目前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电影的进步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数字技术的运用降低了电影拍摄的成本以及拍摄门槛,有利于更多有电影理想的青年人投身电影事业中。
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导陆地教授带来了对中国式现代化这样一个宏大的题目的破题、破局的思路。陆地教授将影视文化概括成技术文化、艺术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及消费文化五个层次,并指出影视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具有现代感的,在反映中国现代化方面也应更加得心应手。他谈到,我们经常聚焦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但根本性的是如何传播中国理念,且在内容上要从讲中国故事扩展到讲与中国相关的、与亚洲相关的故事,寻找相似、相近、相融、相通的交集。要培养亚洲文化观,秉承大格局、高格调,带头讲述亚洲故事、亚洲价值观,传播东方文化之时,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文化定会走出国门、走出亚洲。
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主任陈军教授从技术方面进行了分享。他谈到影视文化进行现代化的核心在于自主创新,内容创作与传播领域要有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陈军教授梳理了过去影视行业在设备、技术方面使用国产产品与进口产品的历史,并对当下情况进行了总结,进而评价道目前我国在放映端和摄影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引擎、后期软件方面仍存在短板。此外,他对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对行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于不规范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给出制定相关政策约束从而引导合理发展的建议。
欢娱影视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杨乐结合公司实践分享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原点,匠心琢造华流文化新芯片”的观点。她认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赋予了影视创作丰富的资源和想象力,在内容方面,应该坚持“内容为王”战略与国际精品路线,深挖传统文化,推动产业链全球化发展,打造现象级国际化影视精品;在人才培养方面,重视国际化青年人才培养,坚定企业责任担当;积极倡导“华流”概念,推动艺人走向国际舞台;在国际传播方面,依托影视IP与国际化人才,探索和拓展更多多元化内容体系与国际合作渠道,切实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纪录电影《雪豹和她的朋友们》制片人郭永浩老师论述了中国电影“非票房收入”的重要性。他提出电影的“非票房收入”的概念,并用经典时期的电影举例评价电影的标尺并非局限于高票房而在于优秀内容本身的社会意义。他认为,电影的内容做得越好,本质上对票房依赖越小,而当下我国电影对票房依赖较重,故而导致了多数影片以短期票房收入来界定,此类问题也都有待理顺与突破。
论坛下半场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产业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曹书乐老师主持。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从观众的角度对中国影视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他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提出是否有作品中人物形象代表新时代十年的中国人形象,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影视中现代化的呈现,多数是从理论、价值、实践的维度,但应该被重视的审美维度目前较少体现。现代社会中的人的情感、趣味偏好等各项审美,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现代化的本质,我们有必要去捕捉中国式现代化给人在情感、审美上带来的变化以及形象气质上的改变,并且将其呈现在影视作品中。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院长、博导吴冠平教授将影视方面的中国式现代化拆解成了三个方面,第一是新经济态上的现代化,具体到影视文化上表现为暑期档票房大卖,且现在的影视营销是新经济态下的新营销方式;第二是新传播态的现代化,新生态之下内容的变化,更加生活化的生动传播手段对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样叙事的可能性带来了机遇,也为传统的传播观念带来了挑战;第三是新生存态、生活态的现代化,影视文化叙事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对观众有怎样的期待和回应,以及影视内容的定位均是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规划局处长、高级编辑李宇,分析了国际传播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影视叙事策略。他从影视作品的独特作用、国际传播效能、叙事策略三个方面展开,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需要注重价值观的共享性,注重叙事伦理、情感与逻辑的互通性,通过具象的个体的情感与梦想,深刻地折射时代特征、阐释价值观念;同时还要充分注重跨文化表达中遇到翻译、配音以及文字表意等问题。
电影《柳青》编剧、导演田波老师从创作者的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解读与分享。他提到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能停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中,表现人设过于漂浮的人物形象,而是要对普通人的命运给予关照,传达全世界的共识才是影视文化走向了现代化的体现。田波导演分析了部分主旋律电影不受欢迎的原因,强调创作的真实性,要体现出银幕上英雄人物作为血肉丰满的真实的人以及他们如何生活、思考、内心的纠结与挣扎,从人民角度发声,这才是应该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英雄人物形象。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硕导徐智鹏教授带来了短视频传播的相关现代化思考分享。他以网上讨论度较高的“iPhone女孩”和视频号“50岁阿姨自驾游”两个案例来论证新媒体时代人际联结方式的变化,引发出新媒体如何讲故事的思考,进而强调个体化视角对于建构故事吸引力的重要性。他认为短视频故事让全世界看到了新时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场景,当下尤其需要重视、考量短视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远影响。
腾讯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市场总监吴洋分享了“影视剧的现实主义表达与全球传播”主题。他以《漫长的季节》等作品的成功传播为例,谈到影视作品应该贴近现实,扎根现实主义土壤。现实题材影视剧,要致力于表现时代浪潮下的人物群像;古装与科幻题材的影视剧中,故事、观点以及价值观要用现实主义手法“落地”,而不能随意乱编滥造;在题材多元化的今天,影视剧应折射现代化中国的各个方面,传播东方故事,展现中国形象。
抖音集团媒体合作副总经理潘宇就抖音助力影视文化传播展开交流。他分析了抖音平台在影视文化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着重阐释了抖音平台对于影视文化宣发与二次创作的价值。同时介绍了抖音集团在持续共创优质内容方面所做的工作,比如打造传统戏曲、国乐第二舞台,通过推动优质传统文化节目打造,展现影视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列席本场论坛的嘉宾还有中宣部对外推广局二级巡视员、影视交流处处长孙海东,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节目合作处副处长曹陟鑫,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研究员、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慕玲,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影视交流处干部李韵哲,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研究员费雯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规划局编辑肖逸飞,电影《柳青》制片人王苗霞,欢娱影视公共事务部总监臧楠,欢娱影视公共事务部GR经理陈梦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