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农业的稳定与发展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和民生的关键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农业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科技、人才和创新的支持。多年来,江西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青年教授文阳平博士坚守使命,勇于担当,不畏艰辛,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做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和崇高声誉。
自立自强,勇立潮头拼创新
文阳平博士作为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和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他不仅担任实验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创新创业导师等职务,还是企业技术专家、技术顾问、工程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农业传感与农环治理新材料、新方法研究,涉及农业传感检测、农业环境治理、农用新材料开发、农林废弃物利用、材料基因工程技术、多元化器件与装置设备及产品研发等。主持国家基金项目2项(参与9项),主持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厅级项目9项(参与10项),横向课题6项。荣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赣鄱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多项。长期担任50余种SCI期刊审稿专家,被20余种SCI期刊评选为杰出审稿专家,兼任国际学术期刊或学报编辑。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文阳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科研道路上砥砺前行。用脚步丈量世界,用阅历填补人生,用汗水铸就梦想,如此硬核履历正是文阳平不断探索,锐意进取的见证。目前,他已在享有国际声誉的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47篇,共计它引3016次,H-index是37,1%ESI论文7篇,热点论文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06篇。共计申请138项各类知识产权,并获得了101项授权,其中包括35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和56项实用新型专利。在这些知识产权中,以第一设计人完成了7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专有权和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科技创新则是驱动农业进步的关键。文阳平以此为出发点,将学校优势学科特色与江西农林大省的地方特色融合在一起,将生物科学、农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相互融合,开拓了光/电共轭聚合物基传感器在农业检测分析领域的应用。他的创新包括发明了基于光/电共轭聚合物的荧光/电化学传感器,创建了农业有害物质和营养成分快速检测的新方法和技术,为光/电共轭聚合物在农业传感领域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加速了该领域的进展。此后,他又融合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逐步开拓了二维光/电新材料基传感器在农业安全与营养健康领域的应用。他发明了基于光/电二维材料的拉曼/电化学传感器,创建了用于农业环境、农作物和畜禽、农产品以及食品等领域中有害物质和生物活性成分检测的新方法和技术,为光/电二维材料在农业传感领域的形成打下了重要基础,加速了该领域的发展。自2019年以来,他又将计算机科学中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材料基因工程技术和mini型便携式无线检测装置与其他领域相结合。通过充分利用不同材料和方法之间的优势互补,他构建了有机无机杂化光/电纳米材料基多元化智能传感器,并结合叶面阻控剂和土壤调理剂,建立了农作物营养与安全研究中的多组分多模态快速检测新方法和技术,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文阳平的研究创新在整合不同学科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通过集成或协同创新,促进了农业传感领域的多元化发展。这些成果使得农业检测分析更加高效、准确,为我国智慧农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科学研究是一项充满创新与探索的过程。文阳平博士自主或合作研发了一系列取代传统大型设备的便携式装置,致力于推动农业大健康产业领域的发展(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以及饮食疾病标志物)。这些创新装置包括集成了三电极图案化打印技术的激光直写微型便携式设备、户外快速检测智能手机操作的无线便携式电化学检测/监测设备、可视化纳米酶试纸条、生物传感电极、化学传感电极和离子选择性电极等。此外,文阳平博士还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开发智能监测净化设备与系统,便携式可移动生物炭电磁碳化与成型设备,以及竹缠绕管半自动、全自动设备和产业生产线。他的研究重点关注以农林废弃物为核心的领域,并设计研制出环保生物炭燃料、复合土壤调理剂、抗倒富硒叶面阻控剂和竹缠绕管等产品。这些创新装置和产品既应用于实验室的理论研究,也用于户外实地应用和产业研究。文阳平博士通过提出这些创新技术装置和产品,以及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为农业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创新助力于改善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推动着农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不断前行的引擎。在这个伟大的创新时代,文阳平博士提出了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多联产利用(包括生物质炭燃料、土壤调理剂、叶面肥、产电和产热等)技术模式,以及高附加值材料化利用(如竹缠绕管应用)技术模式,为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他的创新研究不仅开拓了农业领域的新局面,还为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文阳平博士团队研发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涵盖了农业安全与营养健康诊断、农林生物质材料化利用和土壤改良等领域。通过深度合作,包括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他们开展了夏枯草-水稻中医农业种植新技术的研究,解决了传统投入品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所面临的资金投入巨大的问题。这项技术具有可复制、可推广、投入产出比高的特点,为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此外,针对农户大棚种植土壤问题,他们开展了诊断治理工作,并进行了自然农法秸秆发酵生产有机肥的研究。同时,他们还在尾矿尾渣、煤矸石、锂渣、铁渣和气化渣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开发了土壤调理剂,并进行了矿山复垦复绿的研究。文阳平博士及其团队的努力为农业领域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在农田实践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们的创新研究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
产学研用相结合,人才培养结硕果
尽管已经硕果累累,但是道阻且长。文阳平深刻认识到,在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呈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总趋势下,凝聚科技智慧与力量,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必由之路。
产学研合作作为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为了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信息共享,文阳平博士作为技术专家积极为多家企业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在产学研工作开展中,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技术和平台的优势,以及企业的资金、产业和市场的优势,形成了“学校科技创新+企业产业服务+校企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地打通了从大学实验室到企业工厂再到市场流通的产学研用新通道,促进了企业和高校的共同发展,助力振兴乡村经济。文阳平博士还开发了农林生物炭成型燃料、畜禽粪污净化剂、土壤调理剂及便携式小型设备等一系列创新产品。他提出了"PRF+"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多重阻控和"321"盐碱地投入品治理等技术模式,这些创新技术共同为农业安全和环境健康提供了服务。与普瑞丰、袁品农业、海水稻等10余家企业合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农田重金属和盐碱地投入品技术,为农田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推广服务。通过这一系列的合作努力,致力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农业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为了加强技术转化,促进科技成果应用,文阳平博士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积极从事社会服务工作。他为农林企业提供科研平台相关科技问题的解决方案,解决产品和技术研发中的难题,以及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此外,他还积极寻找技术产品的新原料,寻求战略合作伙伴以及融资机会,并代表企业组织和开展产业技术交流研讨会。文阳平博士以技术经纪人的角色,成功促成了100余项技术交易与合作。同时,他以不同的身份为全国10余个省的100余家企业提供兼职服务,为这些企业实现了超过10亿元的增收。在2023年,他代表江西参加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技术经理人大赛,并荣获优秀奖。通过这些努力和成就,文阳平博士展示了他在技术转化和产业应用方面的出色能力。他的工作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成就使他成为技术界的杰出代表,并为他在未来的工作中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科技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这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不断努力。为了培养未来的人才,文阳平教授倾尽全力,独立和联合培养了30余名硕士研究生,其中有20位硕士研究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此外,在他的指导下,7人荣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8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并有4人获得江西省政府奖学金。近年来,在他的指导下取得了多项荣誉。其中包括第四届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本科生银奖、第十二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本科生铜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研究生国赛铜奖等10多项。文教授以其卓越的教学魅力以及学术导师的榜样作用,在学生心田播撒知识的种子,静待桃李芬芳,笑看春华秋实。
这就是文阳平教授,多年来,他一直心系农业科技,始终走在追求科学真理、勇攀科技高峰、推动科研创新与应用转化的道路上。展望未来,纵然这条路“难于上青天”,文阳平仍将“咬定青山不放松”,以“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勇气和豪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和自信,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为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进步做出更为卓越的贡献。(文/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