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深化“民族团结+党建”,构建多元共治新模式。依托基层党组织及阵地,在全区建立民族工作服务站、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之家、文化传习所、“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等服务阵地40余个,创新搭建“石榴籽会客厅”等多元共治平台,推广“十户五联”邻里互助行动、“三听三问三落实”等多元共治办法,引导各族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二是深化“民族团结+互联网”,搭建多元共治新平台。率先在全省探索搭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和“一屏三码”综合服务平台,运用“三微一端”延伸服务管理触角,成立区级服务中心1个、乡镇(街道)服务站14个、村(社区)服务终端60个,为流动少数民族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能融入”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是深化“民族团结+基层治理”,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以开展城市精细化治理“十大行动”为抓手,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参与一体化工作体系,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治理共同体,构建宜居宜业、和谐和睦的社会环境,全面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治理新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是深化“民族团结+协作联创”,共建跨省合作示范走廊。在全省率先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和拱北管委会制度,与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23个地区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协助推动“巴蜀儿女进天山”,川北幼专700多名优秀毕业生赴南疆任教,380人长期定居新疆边远地区,覆盖120余所幼儿园。协助办好“9+3”免费职业教育和青海玉树班、西藏那曲班、贵州纳雍班,近年来累计培养民族地区学生1.2万人,年接纳民族地区来利州读书青少年学生6000余人。(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