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多次强调,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苏北的一个县份,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全方位调动政府、社会和市场等多方面力量,用情用心发展民生事业,既要全面兜好民生事业的“底”,更要注意提升民生工程的“质”,积极回应、全力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一、坚持久久为功,解决基本民生要更有“深度”。党中央多次明确,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我们要坚持分类施策,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坚决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全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开展全民参保巩固提升行动,严格执行城乡居民保险待遇、基础养老金、低保救助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升医保服务能力。坚持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动普惠型养老和高端型养老相互衔接、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要聚焦低保户、孤儿、困难残疾人、脱贫人员等特殊群体,筑牢民生保障底线,建立健全“救急难”工作机制,提升兜底民生保障覆盖面和救助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要针对教育质量提升压力很大、教师队伍人才缺乏的现状,围绕普惠性学前教育重点扩供给、义务教育重点调结构、高中教育重点抓质量、职业教育重点促融合,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加大优秀教师引进力度,提升教师薪资待遇,积极开展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优化城乡学校规划布局,全面提升教育硬件条件,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努力让每一个家庭的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得起、上好学。加快建设“健康响水”。要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全力推进县人民医院新院区、妇幼保健院、新疾控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建成一批三级综合医院和三级中医院。全力扩大就业创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六稳”第一稳是稳就业,“六保”第一保是保就业。当前受全球经济影响,企业用工需求明显收缩,失业人群再就业难度加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要更大力度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坚决稳住就业的基本面,让更多百姓,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新增登记失业人员、农民工、贫困劳动力等重点人群端稳饭碗。要加快推进一批就业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确保能够稳住就业、扩大就业。
二、突出标准指向,发展品质民生要更有“温度”。突出群众满意标准指向,在全力补齐底线民生、基本民生“短板”的同时,同步提升民生项目的品质,持续释放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要加快提升居住条件。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村庄清洁行动,以创建特色田园乡村为抓手,以系统化思维,因地制宜谋划农村新型社区新建扩建工作,积极推动特色田园乡村、美丽宜居村庄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棚户区改造等工作。要将城市精细化管理思维全面向集镇推开,新建一批城市公园、湿地公园、街头游园、口袋公园,既要保留好城市、集镇“烟火气”,更要提升城市、集镇管理水平,全力破解脏乱差“城市病”。要加快优化生态环境。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户厕改造、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等领域,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提升整治标准,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要突出水文化、做足水文章、创塑水特色,以创建高质量全域Ⅲ类水为抓手,大力实施水环境修复、水污染治理、水源地保护、水景观塑造、水资源管理,努力打造一张全市乃至全省展示水环境治理成效的“名片”。要加快丰富文化生活。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文化产品供给水平,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强化城市文化平台和基层文化空间的建设,高质量运维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切实放大文化的社会效益。要加快推动共同富裕。要优化政府、企业、居民之间分配格局,支持企业通过提质增效拓展从业人员增收空间,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及其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公积金覆盖范围,全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要强化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深化农业农村资源改革,激发农业农村活力,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份、农民变股东”,切实增加农民人均收入。
三、完善体制机制,发展民生事业要更有“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民生领域投资强度和推进力度,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要素保障,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要切实遵循民意。在编排民生实事项目时,要真正下沉到最基层一线,多问问群众“需不需要”“关不关心”,多听民意,从“政府配餐”向“群众点菜”转变,把群众选择作为第一取向,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确保民生项目要正在能使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得到充分实践。要强化组织推进。要加强规划引领,按照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的要求,对票决确定下来的民生工程要不折不扣实施到位。要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尽快将“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将“时间表”变成“计程表”,全面提升民生项目建设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强资源保障。民生事业的基础保障是发展经济,要把发展经济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切实打牢经济基础。要切实分清轻重缓急,科学处理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系统谋划与分步实施的关系,合理配置资金要素。要树牢过“紧日子”思想,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继续把 80%以上的公共财政用于民生领域。要有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民生事业发展,创新国有公司参与民生工程建设模式,全程参与项目立项、土地挂牌、工程建设等环节,既实现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又不新增政府隐性债务。行业审批部门要切实敢于担当,在土地、矛盾调处、政务服务等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全力保障民生项目实施。要完善督查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由县委、县政府牵头,县人大参与现场督查,大力推行每月现场督查、季度分档亮牌(“红黄蓝”)、半年视察询问、年终满意度测评的全流程监督机制,真正做到让“民声”定“民生”,让“实事”好“实施”。要把“用户思维、客户体验”融入服务群众,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等对政府民生项目进行“用户体验”和满意度测评,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回应人民群众期盼、赢得群众“点赞” 。
(江苏省响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刘中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