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维度提升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实效

发布时间:2023-12-06 13:29:2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20K
Loading...

聚焦学生全面发展,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从满足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向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拓展,将“资助”与“育人”协同推进,建立“发展型”资助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需要在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人文关怀等四个维度凝心聚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支持,不断提升“发展型”资助育人实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物质帮助为基础,建立科学规范资助制度。高校要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建立资助管理规范,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和补偿代偿等管理办法,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精准协调的经济保障和运行机制。其一,通过大数据平台稳步推进学校精准资助新模式。按照“信息多跑路,学生少跑腿”的原则,简化申请手续,持续强化与校内相关部门系统的对接,积极构建教育与民政、残联、人社等部门联动责任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在确保信息安全、信息准确的前提下,互通共享学生信息。建立贫困学生及家庭底数台账,结合信息比对、大数据分析、谈心谈话、民主评议等手段实现精准识别,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其二,建立重点人群及时资助制度。一方面,建立对遭遇突发重大意外事故的学生设立紧急专项困难资助经费。紧急资助的情形要具有现实紧迫性,旨在“救急”,可将因家庭突发变故、自然灾害等影响而陷入急困的学生纳入紧急资助对象,确保在学生最需要资助的时候,将资助资金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另一方面,将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特困供养学生、孤儿、残疾学生等特殊困难群体作为重点保障对象,结合实际给予较高档次资助,持续巩固已有成果。其三,理顺资助运行机制,规范资助程序,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基本原则,优化奖助学金评选、发放的流程方案,完善民主评议制、会议决策制、结果公示制、动态管理制、资助后续跟踪教育和学生申诉等工作制度,确保学生资助工作各个环节落实到岗、精确到人,使资助政策的落实更能让学生信服,持续健康地开展。

以道德浸润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理念。资助育人在本质上是学生与国家的情感互动,高校是国家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之间的桥梁。发展型资助育人需要突出“国家在场”,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价值追求。其一,积极宣传国家发展成就,使受助学生真正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开展爱国励志游学活动、参观当地党史教育展馆、举办国家发展成就讲座等,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意识,主动捍卫国家尊严和荣誉,使受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对于祖国的感恩之情、对未来的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引导学生感恩党和国家的培养,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其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资助活动。邀请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自强之星”、“年度人物”获得者开展优秀事迹分享报告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榜样人物风采展,让更多学生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和成功经验,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通过举办诚信作品征集、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征信知识专题讲座、签订诚信还贷承诺书等,强化诚信理念,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杜绝弄虚作假、失德失信情况的发生。其三,大力支持和鼓励受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基层,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相关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服务他人、奉献国家的渠道,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增强对国家和社会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和激发受助学生树立“饮水思源”“见贤思齐”“传递爱心回馈社会”的思想价值,增强他们的勤俭节约美德和责任担当精神,使资助育人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以能力拓展为支撑,搭建资助育人成长空间。“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有力支撑在于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拥有内生的自主发展能力,而非对经济性的资助产生依赖,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必不可少。其一,积极协调勤工助学岗位设置。除了行政助理、教学助理、公共服务等传统类型外,可与学生专业和实际需求相结合,分析设岗单位工作内容,将勤工助学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主动拓展专业型、技术型、智力型岗位,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引导学生在工作中收获成长。其二,培育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一方面协调资源开展公益培训。运用团体辅导、课堂讲授、生活实践等授课形式,围绕办公软件、公文写作、人际交往、社交礼仪、摄影演讲、生活技能等主题,开展能力学习培训,让学生在参与和学习中吸纳知识、拓展视野。另一方面,鼓励、推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校内外科技创新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受助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受助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其三,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向社会提供指导和渠道。尝试建立“导师制”,根据受助学生自身条件和优势,帮助提高学业成绩,订立职业目标,推送就业信息,谋划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引导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技发明等活动,锻炼受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同校友、爱心人士、企业和慈善机构争取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部分实习岗位,建立可供学生企业参观、实习的场所和基地,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拓展自身的能力和眼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以人文关怀为纽带,实现困难帮扶有温度。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特殊的家庭背景,他们有着较大的学业、就业压力,多重压力下容易产生情绪与情感上波动,导致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高校要时刻将落脚点放在学生健康成长和身心发展上。其一,做好心理辅导,注重精神激励。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状况,通过家庭走访慰问,与家长深入沟通,理解他们的难处,倾听他们的心声。在遭受逆境时,给与情感关怀。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沙龙等相关活动,有针对性的制定帮扶措施,引导受资助学生客观认知自我、理性评价自我、愉悦接纳自我,阳光乐观地面对生活。其二,把学生尊严放在心上,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一条绿色通道、一本宣传册、一床被褥、一份补贴、一个爱心大礼包等物品实现“隐性资助”,让学生在学无忧。针对孤儿、残疾等特殊困难群体,成立“馨家园”,在新年、校庆、中秋等重要时间节点发放加餐券、返乡补贴、流量补贴等专项补贴。在一起包水饺、聊家常、谈愿望,通过不同经历建立情感共鸣,帮助个体对抗各种压力,全时段提供温暖呵护。其三,多元化、立体化做好管理服务工作。持续开展防诈骗教育,尤其在新生入学期间加强对新生的警示教育,提醒学生警惕各种形式的网络诈骗和不良校园贷,开展个人理财规划与风险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甄别能力。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及时解答回复有关学生资助工作的问题和意见。建立突发状况应急帮扶预案,针对遭遇突发经济、心理等困难的学生实行动态帮扶。

培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能力素养、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和勇于拼搏的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生活的心理调适能力,是保障型经济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拓展延伸,是未来资助工作的重要方向。高校要通过全方位、个性化、动态化的帮扶,合理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阶段发展需求,让资助育人成为一种“双向奔赴”的事业,让受助学生在“他人助我”的过程中逐步增强主体意识,从而构建一条“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通道,为国家和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聊城大学 辅导员刘杰)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