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牧马山在双流区境内绵延32公里,留有丰富的历史记载和传说故事。本文试通过分析牧马山的山川形胜,全面梳理典籍中的有关记载,总结牧马山一带历次考古发现,还原其历史面貌,分析其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和魅力所在,以期发挥牧马山历史文化资源在双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牧马山;历史文化资源;地理标志产品;城乡融合发展
牧马山位于成都市南面,诸山冈阜绵亘高百余米,南连新津、彭山,东入仁寿县界,其中在双流区境内绵延32公里。牧马山在双流的历史记载和传说故事很是丰富,这其中有古蜀先王蚕丛在此建立都城的记载,孔子弟子商瞿在此长眠的传说,三国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在此籍田的记录,还有唐僖宗西逃至蜀地繁盛了应天寺香火的故事。不论是历史记载还是传说故事,都表明了牧马山一带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牧马山旧时曾有应天山、宜城山、圣灯山、白塔山等诸多名称,记载也散见于多种典籍,历史面貌模糊。本文试通过分析牧马山的山川形胜,全面梳理典籍中的有关记载,总结牧马山一带历次考古发现,还原其历史面貌,分析其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和魅力所在,以期发挥牧马山历史文化资源在双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
一、牧马山的自然地理环境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文明萌发提供便利条件
牧马山位于成都市南面,源起于东升街道迎春桥冯家祠,经西航港、黄水、黄甲、怡心、永安、黄龙溪等镇街,绵延入新津,至彭山双河口止,长约35千米,横约11千米。牧马山在双流区境内32公里。山脉走向由西北至东南,山势平缓微倾,海拔423—592米,最高峰位于黄水镇善人坟(海拔592米),区境段面积198.83平方千米。
牧马山属岷江水系台地地形,处在龙泉山边缘,介于成都平原和龙泉山之间,高于成都平原,比龙泉山低,分布在龙泉山的周围,地质基础稳定。整个区域地势呈倒马鞍形,东西南三侧高、中间低。虽然台地普遍存在,但台地的结构不一样,牧马山的台地结构是很厚的堆积土,地表为卵石加粘土风化侵蚀型地貌,厚度大。
牧马山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质属黄壤土浅丘,以小黄泥为主,土地肥沃,沟谷交错。牧马山在成都平原上高阜突兀,位处锦江和岷江正流间的三角台地上,海拔500多米,与成都城池水平面同一等高,川西平原的大小河流,最后都向她的南麓江口古镇汇集为岷江。杨柳河绕西麓而流过,在武阳故地与岷江汇合,形势险峻,便于防守,在古代是筑城的好地方。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家顾颉刚来到四川,受四川省政府指派,到双流的牧马山,对瞿上城遗址进行考察,后来他撰文介绍说:“牧马山是平原西部的一座开头的山,虽甚低小,而冈阜萦回,仿佛城垣一般,防守极便,立国在这里可以控制平原,山上又好耕种,足以自给。假使我是当时的王者,走到这个形胜所在,也不肯把它放弃的。”
由此可见,牧马山一带地势平缓,水资源、土壤条件较好,气候条件优越。在古蜀国时期,牧马山对于古蜀先民可谓是一个可进、可退、可守且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天赐之地。可以说,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为牧马山文明的萌发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牧马山国家地理保护产品基本情况
牧马山一带地势平缓,山、丘、坝皆备,森林覆盖率高,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水资源、土壤条件较好。自古以来主产水稻、小麦、油菜、豆类、花生等,优越的地理条件早就了今日双流众多优质农产品,如双流冬草莓、双流二荆条辣椒、黄甲麻羊、黄甲麻羊被批准成为国家地理保护产品。
双流冬草莓
牧马山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类型分为成都平原岷江灰色冲积区、灰色沙土亚区、东山丘陵紫色土区、牧山台地黄壤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冬草莓生长的适宜区。
草莓原产于南美。1981年,双流引种草莓试栽成功。2002年,双流被四川省农业厅评为“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草莓生产基地”,冬草莓基地被四川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同年,双流冬草莓被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获四川省“金桥工程优秀项目一等奖”。2005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双流二荆条辣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双流二荆条辣椒
牧马山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6.3℃,年日照时数957.6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855.8毫米,年平均蒸发量907.5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3%,无霜期289天。为辣椒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其中,土壤以黄壤为主,质地微酸性,PH值在6.1-6.8左右,土层厚度为40-95厘米,保水保肥性强,供需协调,供肥效能前慢、中稳、后劲足,十分有利于辣椒的生长和发育。
辣椒原产于中拉丁美洲热带地区,原产国是墨西哥。400多年前传入中国,初仅作观赏,后来作为食用、药用作物种植。辣椒最早传入浙江,后逐渐传入内地,成都平原最早有食用辣椒的记载为清嘉庆末期,同治以后,四川普遍种植辣椒。牧马山的二荆条辣椒,椒脚细长,色泽红亮,质地细、辣味适中、香味浓等特点,在清朝即作为皇家贡品,至今每年仍作为国家特供产品。2009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双流二荆条辣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黄甲麻羊
牧马山丘陵区,在20度以上坡度的山坡的草场或山林,环境幽静,林草丰富,植被以枸树叶、艾蒿、蒲公英、野芹菜、夏枯草、车前草等为主,是黄甲麻羊优良的放牧地。
黄甲麻羊即成都麻羊。成都麻羊是皮、乳、肉兼用型地方良种,以皮张表面光滑细致,抗张强度大,使用面广而驰名中外,在国际市场享有声誉。越南、新西兰等国曾来双流引种。此羊原名“铜羊”,抗日战争期间,中央大学教授汤逸人在成都附近发现这一优良山羊品种,并对其特征特点作了全面考察。1943年在援华美国专家菲利普主持的一次座谈会上,汤逸人在发言中讲:“成都附近所产之麻羊……”此后,菲利普所著《中国之畜牧》一书中,写为“成都麻羊”。此书在中外发行,流传甚广,故得此名。1983年,在四川省畜牧改良总站和四川省畜牧所的协作下,引进吐根堡和沙能两个奶山羊良种,在胜利乡开展吐根堡公×母成都麻羊,沙能公×母成都麻羊的杂交试验。共配母羊127只,配准114只。1984年产春羔237只。1986年杂交配种1200多窝,产羊羔2500多只。双流黄甲街道地处牧马山腹地,当地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展麻羊产业,1999年首届黄甲麻羊节举办。
2015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黄甲麻羊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双流永安葡萄
双流永安葡萄产区地貌为台地地区,台面上缓丘起伏,拔地高出于平原,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地形以缓丘平坝为主,多为平地至平缓坡。产区土壤以黄壤土为主,pH值6-8,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理化性质较好,适合葡萄生长发育。产区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年温和,无酷暑严寒,常年降水丰富,光热水集中,春夏日照足,秋冬云雾多,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的特点。是成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之一。
葡萄原产亚洲西部,《史记》载:张骞使西域,得其种还,中国始有。《汉书》亦云:“张骞使西域还,始得此种。”明代王象晋《群芳谱》有“绿葡萄出蜀”之说。《成都通览》也有葡萄的记载。嘉庆《华阳县志》:“葡萄,一名蒲桃,一名赐紫樱桃。苗作藤蔓,极长,春月萌苞生叶,似括蒌菜,而有五尖,生须蔓延,三月开小花成穗,黄白色,旋着实,七八月熟。气味甘平濇。”民国版《华阳县志》载:“县产葡萄有绿紫二色,圆者名钮子葡,长者为牛奶葡,近又有美国葡萄,色青紫,形同牛奶葡,味纯甘,芳气似玫瑰,乃旧种不及。”双流永安葡萄种植历史由来已久,《成都市农业志》载:民国以前,葡萄只是在庭院零星栽培。1934年,四川省中心农场购回红玫瑰、白马奶、坠子白、黑罕、中国紫、美国无核等品种。1958年、1960年、1964年、1979年,成都市农林局等相关单位分别从国内外引进39个品种的枝条及幼苗10多万株。改革开放后,双流充分利用适宜栽培的环境条件,及靠近大都市的地理优势,狠抓农业生产结构调整,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扶持农民种植水果。双流永安葡萄种植迎来了一次小规模的发展,通过市场调查,进行新品种引进改良,建立良种葡萄商品生产基地。1984年,永安从之前引进的39个品种中选出白香蕉、康拜尔、尼加拉、巨峰等品种进行推广。1985年、1986年又分别选出红富士、先锋、京超等品种,同年又相继引进红伊豆、国宝等品种。1986年4月,双流从北京引回良种葡萄6000株试种,生长良好,当年试果,粒大味甜美,次年单株挂穗多达30穗,表现良好。1987年,选出抗性好、丰产、大粒形型的优良品种19个。20世纪90年代,双流永安葡萄成为双流发展的优质小宗水果。2001年,永安镇从美国引进的红提葡萄大获丰收,为南方露地种植红提提供了成功经验,同年双流启动绿色水果工程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葡萄等优质水果基地。2003年,双流永安葡萄种植面积约800亩,产量500吨,产值100多万元,在当地政府支持和指导下,相继出现土地流转的种植大户,产区内成立了“永安红提葡萄协会”“双流彭镇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社及社团协会,同时当地政府及种植社团协会,与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等科研单位展开深度合作,指导支持双流永安葡萄的健康良性发展,双流永安红提协会选育的新品种“蜀葡1号”,成为四川省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葡萄新品种。双流永安葡萄果穗大,长圆锥形,穗形松散,穗梗长,果粒长圆形、较大,果皮深红色、较厚,与果肉不易分离,果粉均匀,果柄较短。果肉为透明、白色、肉质脆硬,风味浓甜、无香味、汁液少,种粒3-5粒,晚熟,耐贮运,品质上等。先后获得“全国优质葡萄评选金奖”“成都优质伏季水果金奖”“乡村旅游名优土特产”等多项大奖。
2018年12月,国家农业部批准对双流永安葡萄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
二、从文献角度看牧马山文化之厚重
牧马山,最早或可追溯至《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女几山”。历史上,牧马山还被记载为木马山、沐马川、牧马山等。清嘉庆版《双流县志》记载:“其麓为牧马川,今概称诸山为牧马云。”今天的牧马山,是“概称诸山”之名。其实,在古代牧马山的名字还有很多,诸如宜城山、应天山、圣灯山、普贤山、六对山、石子山、白塔山、龙华山、铁炉山、武侯山等不胜枚举。有的因山势分域为称,有的就事物存在而得名。下面,本文将以山名为系,详述他们在历史典籍中的记载,还原牧马山的历史面貌。
文献中关于牧马山的记载
女几山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中山经二十二》有载:“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不过,关于“女几之山”的所在地,至今尚无定论。《新唐书》卷三十八中载:“河南府、河南郡、畿本宜阳……有女几山”;《明一统志·河南府》载:“女几山在宜阳西九十里,唐李贺集白兰香神女上升,遗儿在焉,故名”。有学者据此推定“女几之山”应在河南宜阳。但清代的毕源依据《隋书·地理志》所记载“蜀郡双流有女伎山(“伎”“几”古通用,义同音同)”,认为是女几山在四川双流。今天有学者据毕源所言,推论女几山便是双流的牧马山。不过,《山海经》中的“女几之山”到底在那儿目前还没有定论,尚待进一步查考。
宜城山
唐代宰相李吉甫所编撰的《元和郡县图志》是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不但是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该书保存了大量丰富的历史资料,对全国各地的地理沿革、山川、物产,都有一个简要的叙述。该书卷三二“双流”条:“宜城山,在城南十二里,出紫草。”五代时期梁蜀人李膺所著的《益州记》,是除《华阳国志》以外古代巴蜀最有影响的地方志之一,《益州记》中记载:“宜城山在牛饮水南三十里,今名紫草山。汉蒋琬、宋布衣李甲宅俱在宜城山下。茂林清泉,今犹然也。”北宋初期的乐史所撰著名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有载,“宜城山在县东南一十里”,“在牛饮水南三十里,冈阜相属,高百余步连入贵平县界。”明代官修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卷六七,“双流”条云:“在双流县南十里,冈阜相对,上有宜城,山出紫芝。”清代官修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卷二九二:“宜城山,在双流县南十二里,出紫草。”清代雍正年间编修的《四川通志》载:“宜城山,在县南十里,山出紫芝。”历代双流的县志大多引用并沿袭上述地理书的记载。乾隆版《双流县志》:“在县南十里,山出紫芝。”嘉庆版、民国版《双流县志》:“宜城山,在治南十里,山出紫芝。”
应天山
嘉庆版《双流县志》援引《隋书·地理志》,记载:“应天山,在治南八里,南接宜城山。唐僖宗幸此赐名。《隋书·地理志》:双流县有女伎山,或曰即此。按:双流东南诸山冈阜绵亘高百馀步,南连新津、彭山,东入仁寿县界,半属籍县(今籍田街道)、贵平(今属于仁寿)故址。其麓为牧马川,今概称诸山为牧马云。”
圣灯山
嘉庆版《双流县志》记载:“圣灯山,在治东南八里,应天山南。山居者常见有灯出,光熊熊,每向西南麓没。《四川通志》引升庵太史《题圣灯寺》云:‘苍烟丛里圣灯红,火齐萤光照远空。原是枫林霜叶下,露华光泫月明中。’诗意以放光事为诞妄。”民国版《双流县志》记载“实有此异”。
白塔山
嘉庆版、民国版《双流县志》记载:“白塔山,在治南二十里,即牧马山西阜。山寺有小塔,世传明蜀王建,因名。下临黄水河,坞屿葱郁,峭壁巉喦,曲径蜿蜒而上。山有泉二,一在塔东三十步,一在塔西北百馀步。按:山寺后有软脚坡,乾隆二十年,土人垦得石洞,入洞十馀步,犹有光,摘得石乳十数枚出。乳形如白蜡,垂条如指。后观者杂沓,邑令徐樾封塞之。逮五十六年,洞复垦出,乡民饶奇龄者、贾勇举烛入。行一里许,见旁洞穿透,左右曲折通邃,洞门镌有窗格花草,坛钵罂罍破坏弃路侧,烛烬不得深入而还,后复封塞。故老亦不知凿自何代云。”
六对山
《四川通志》:“(六对山)在华阳县南六十里。”原双流、华阳两县交界处,有名为“坛罐窑”的地方,“夹岫重峰,列眉斗角”,当地人把这一带的山称做“六对山”。
龙华山
南宋计有功编著的《唐诗纪事》,记载了唐时宰相段文昌在微末之时曾在广都县龙华山读书的故事。《唐诗纪事》云:段文昌,字墨卿,别业在广都县之南龙华山,常杜门力学于此。明代曹学佺撰《蜀中广记》卷五也转引了《唐诗纪事》中段文昌于此地读书的事儿。南宋祝穆编撰的地理类书《方舆胜览》载:“文昌读书堂在广都县圣寿寺南”。《四川通志》也有记载:“龙华山在成都西南五十里”。
武侯山
清代著名学者张澍在编撰《诸葛忠武侯集》时,引《元和郡县志》:“武侯山在灵池县东南十五里。”并写下案语:“灵池县在今双流县地。”据《双流县志(1911—1985)》记载,“在广都县、华阳县境内,历史上曾建有贵平、平井、可昙、籍、东、灵池、灵泉等县,均于元代废去”,可知双流境内曾设立有灵池县,不过至元代废除。张澍案语应是表达这个废除的灵池县在双流,《元和郡县志》所载的武侯山在双流境内。而关于武侯山因何得名,因旁证材料佚缺,暂存疑。
牧马山一带的历史故事或传说
古蜀先王蚕丛建立都城
在双流一直流传着古蜀先王蚕丛曾经建都瞿上的故事。第一代古蜀王蚕丛在瞿上建立都城,使岷江流域的游牧民族逐渐定居下来,使农耕文明,尤其是饲养家蚕、种桑、缫丝、织绸等技术带动了蜀地的发展。
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周失纪纲,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宋罗泌《路史·前纪》进一步说明:“蜀山氏,其始祖蚕丛,纵目,王瞿上。”罗泌之子罗苹作注曰:“瞿上城在双流县南十八里。”最早明确了瞿上城的位置。一些学者和双流民间据此认为这瞿上城故址就在双流境内,即今双流牧马山麓陶家渡附近山上。
《双流县志·祠庙》记载:蚕丛祠在治南二十里牧马山西阜,朝阳寺东(朝阳寺,俗名白塔寺)。清嘉庆十八年(1813),知县汪士侃建正殿三间,两廊各五间,抱厅书房三间,山门三间,门俯横溪,垣围方塔。据双流本地文史专家王泽枋、陈伟芳及当地故老回忆,蚕丛祠正殿供奉蚕丛塑像,大耳,纵目。蚕丛祠大门为砖石结构牌楼式建筑,门洞呈圆拱形,上嵌门额“蚕丛祠”三字。2011年,在离蚕丛祠遗址不远处的居民家中,发现了蚕丛祠大门石刻:红砂石,高八十厘米,宽一百一十厘米,厚六厘米。阴刻“蚕丛祠”三字,字直径三十六厘米,楷书,结字工整,点划遒劲。该石刻现存于双流区文物管理局。
末代古蜀王兵败遁逃地
晋代的常璩在《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中记载秦灭巴蜀之事:公元前316年,古蜀王国开明王朝的末代蜀王带兵北伐遭遇失败后,仓皇“遁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这里的“武阳”地名,发端于秦,其后两汉、蜀汉、晋朝皆因之。当时武阳县辖今彭山、新津、仁寿、井研、眉山等县及双流县的南部。可见,当时的牧马山区是古蜀王国最后据守的军事要地。有学者认为,黄龙溪作为古代牧马山区重要的一部分发挥过军事据点的作用。
乡贤商瞿的传说和记载
在双流一直流传着商瞿是双流人且葬于此地的传说,不仅如此,在一些古籍文献和地方志中,也有关于此种说法的记载。商瞿,春秋末年人,孔子的学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传《易》于瞿……”商瞿作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被历代追赠和祭祀。关于商瞿是蜀人的说法最早来自于明代的杨慎。他在其著述的《升庵集》中写道:“孔子弟子商瞿,《世本》作‘商瞿上’,《文翁石室图》亦作‘商瞿上’。宋景文公作《成都先贤赞》,以‘商瞿上’为蜀人。考之《路史》及《舆地纪》,瞿上城在双流。”而后,杨慎又在《丹铅录》中,直言商瞿是双流人。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也记载:“双流县有商瞿里,本志云:治东十里瞿上乡,有孔子弟子商瞿上墓,时有锦鸡、白鹇见焉,文明之德未艾也。”至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也称:“瞿上城在县东十八里,相传蚕丛氏所都,亦曰商瞿里,以孔子弟子商瞿所居也,今为瞿上乡。”除此之外,双流县历代编修的县志也均把商瞿列为乡贤,冠诸篇首。双流民间对商瞿是双流人一事深信不疑,并为商瞿建立了商贤祠。在牧马山一带的云华村有一座大坟,坊间流传是夫子坟,即商瞿的坟墓。双流县城南门外通衢大道旁曾有“商贤故里”的石碑,坟前还立有一通高大的石碑,上书“先贤至圣商夫子之墓”。据清岳攀桂《商子祠碑记》描述,清乾隆十九年(1754),时任双流知县徐樾倡导修建商子祠,每年春秋二季享受与门师孔丘同等级的祭祀。“飨堂”居于牧马山巅,周围青松翠柏,风光秀美,圣洁肃穆,后来成了双流八景之一的“牧马飨堂”。双流为商瞿故里的说法流传已久,商瞿到双流讲学以及死后葬于此地的故事影响甚广,双流人将商瞿作为乡贤历代祭祀,充分表达了双流人尊贤敬士、兴学尚文的良好民风。
蜀汉丞相制作木牛流马
相传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刘备欲光复汉室,统一天下,为更便捷地转运粮草,诸葛亮发明了运输工具“木牛流马”,并在今牧马山的东麓建立工场。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的地方取名为木马镇。唐宋时期,木马镇还是当时广都县的四大镇之一(四大镇分别是招携镇、木马镇、籍镇、丽江镇),山也因此得名“木马山”。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谓之“诸葛亮牧马川”,锦江纵贯其间,此地又称之为“沐马川”。至明朝,木马山成为蜀王府养马囤兵之地,今双流、新津交界的牧马山西麓,普兴场附近,还留有当年的马厂和蜀王墓等遗迹。
5、黄龙见水助刘备登帝位
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记载的黄龙见水之事:“(建安)二十四年(219),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赤水河,就是与今府河交汇的鹿溪河的别名(历史上又名兰溪)。由于鹿溪河的上游源自龙泉山,流下来的多为山溪水,故“江水浊”;而来自府河的江水源于岷山,故“江水清”。两江在今黄龙溪镇会合时,泾渭分明。晋常璩把这一自然现象载入《华阳国志》。光绪版《补纂仁寿县志》卷二则更形象地把它称之为“黄龙渡清江”。东汉末年“谶纬”之说盛行,这一自然现象就被人为地神秘化和政治化,益州府官员们将其描绘成预示“真命天子”降临,“蜀以刘氏瑞应”,劝刘备登基称帝。《三国志·先主传》亦记载,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太傅许靖等上书劝刘备称帝:“曹丕篡弑,湮灭汉室……人鬼忿毒,咸思刘氏……咸称述符瑞,图、谶明征。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孝经援神契》曰‘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龙者,君之象也。《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宋书·符瑞志中》也载:“刘备未即位前,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蜀汉章武元年(221)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国”或“蜀汉”。赤水河也因此改名为黄龙溪,作为刘备登基前的吉兆、上天显灵的“瑞应”而被载入史册。
6、汉昭烈帝刘备籍田亲耕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三三《剑南道下》有云:籍县(今籍田街道)“本汉武阳县地,周闵帝于此置籍县。因蜀先主籍田地为名”。蜀汉王朝建立后,为展示新天子的威仪,向蜀中百姓宣示“劝民务农”的基本用意,在春耕前仿效古代天子外出到民田上去举行“籍礼”。籍礼指古代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执耒耜亲自耕作,以示对农业的重视。明代曹学佺所著《蜀中名胜志》:蜀先主刘备于此置“籍田”,牧马江中。距黄龙见水之地不远的地方,东面靠山,其余三面为骆雁、柴山、鹿溪三水环绕(汇合为赤水河),是理想的籍田场所。据载,设在这里籍田的田亩面积为“九分”。另外还设有祭祀用的“先农坛”及其附属设施。先农坛“坛高4.1尺,宽2.5丈。坛后建正房3间,配房各1间。正房中间供奉神牌。束间存储祭器农具,两间收储籍田米谷,配房侧间置办祭品,两间令看守农民居住。坛庙籍田之外,周围筑土墙,开门南向。”这些遗迹、遗制应与刘备在此“籍礼”的历史渊源有关。
7、唐段文昌曾在此地读书
成都之山有“南龙北学”之称,南指龙华山,北指学射山。龙华山是牧马山的古称之一。唐朝宰相段文昌曾在龙华山一别墅学习,当地人称之为“段文昌读书台”,也称“段公读书台”。俗称“段公读书台”。后来段文昌仕途亨通、扬历显重,不仅拜相封侯,还曾担任西川节度使坐镇一方。段文昌衣锦还乡,玄赫乡里,他回到微时别业处龙华山,写下《寻龙华山寺广宣上人诗》:“十里惟闻松桂风,江山忽转见龙宫。正与休师方话旧,风烟几度入楼中。”县中有好事者赠诗戏曰:“昔时骑驴学忍饥,今日忽作锦衣归,等闲画虎驱红旆,可畏登龙入紫微。富贵不由翁祖致,文章生得羽毛飞,广都再去应惆怅,犹有江边旧钓矶。”南宋成都府通判何耕题为《段文昌读书台》:“段公曾此读群书,读破应须万卷余。家礼一传为杂俎,稗官收拾附虞初。”宋人郭震《题龙华山》诗云:“昔年曾到此山来,百鸟声中酒一杯。最好寺边开眼处,段文昌有读书台。”
8、唐僖宗西逃至蜀地避难
唐朝末年,朝政混乱,赋租繁重,加之连年天灾,农民无以为生纷纷起义。为了躲避黄巢的起义军,唐僖宗西逃至成都。传说唐僖宗曾避乱于双流,应天寺即为其行宫,取“应天顺人”之意,应天山也因此得名。宫廷画师孙位随唐僖宗入蜀,受应天寺僧无智禅师的邀请,为应天寺山门作壁画。后来著名画师景焕补齐西面壁画,著名词人欧阳炯作《题景焕画应天寺壁天王歌》,应天寺住持无智禅师又邀请当时著名草书名家僧梦龟,将欧阳炯所创作诗歌重新书写并刻于寺内廊壁之上。壁画、诗文、书法相得益彰,被世人称为“应天三绝”,“应天三绝”也因此成为千古佳话,被载入《十国春秋》。应天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距今1500余年,民国版《双流县志》称“县中此刹最古”。应天寺在历史上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现在所见的应天寺重建于清。
牧马山文化点位
蚕丛祠
《双流县志·祠庙》记载:蚕丛祠在治南二十里牧马山西阜,朝阳寺东(朝阳寺,俗名白塔寺)。清嘉庆十八年(1813),知县汪士侃建正殿三间,两廊各五间,抱厅书房三间,山门三间,门俯横溪,垣围方塔。今不存。
涌泉寺
《双流县志》:“山麓有泉二:一在塔东三十步,一在塔西百余步。泉径六尺、深四尺、水冽而甘,大旱不涸,寺因得名。”已消亡,今不存。
应天寺
位于双流城南牧马山麓峰顶。相传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入蜀时曾以该寺为行宫,取“应天顺人”之意,赐名“应天寺”。应天寺所在之山,也因此得名应天山。应天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民国《双流县志》称“县中此刹最古”。应天寺在历史上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现在能见到的应天寺重建于清代。
白塔寺
原名朝阳寺,相传为明蜀王朱椿所建。《双流县志·寺观》记载:朝阳寺,在治南二十五里牧马山西阜。明时旧塔尚存,高五丈余,四角每方一丈。塔右有讲经台址,已废;塔左二百步有井,砖甃,下闳上奄,口径六尺。清雍正五年重修,更名白塔寺,迁塔右,后渐颓圮。毁于1960年代。
金华庵
位于古佛村古佛洞街63号,坐西向东,总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八年(1787—1793)重建,部分建筑重建于1929年至1932年,后经多次维修,保持原有建筑风貌。五重大殿全由岩石开凿而成,为川西地区少见的建筑形式,具有很高的建筑价值与文史价值,对于研究成都地区明清时期佛教的发展、影响及建筑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2006年12月被公布为四川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龙寺
位于黄龙溪古镇黄龙正街南端鱼鳅巷12号。始建年代不详,清末复修,后经八九十年代多次维修,基本恢复和保持了原有建筑风貌。2006年12月,随寺内的“三县衙门”被公布为四川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一并纳入保护范围。
镇江寺
位于黄龙正街北端(91号),东距锦江30米,与古龙寺遥遥相对。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原为清代初期移民兴建的“镇江王爷庙”,为船帮祭祀集会的场所。旧时,每年岁末,船工设有祭祀仪式。原镇江寺历经多次维修,损毁年代不详。1988年,在遗址上重建镇江寺,坐北朝南,总体呈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960平方米。2007年4月,镇江寺被公布为成都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潮音寺
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古称“乐善堂”,原为古镇船帮救济机构的办公之地,负责济孤寡、散药物、施米饭和收浮尸,后衍化为宗教庙宇。供奉观世音大士,之后改名潮音寺,清建昌兵备道黄云谷题写牌匾。后遭到损坏。1986年,寺庙修复,位于黄龙正街57号,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为双流县级文物保护点。寺内有3块清代石碑,记述了该寺的创建发展历史。其中,光绪二十四年的石碑为“调署资州直隶州仁寿县事”俞某、“调署成都府华阳县事”缪某、“特授眉州直隶州彭山县正堂”康某3人合立,是黄龙溪曾经“三县共管”的历史印证。
从考古实践看牧马山文物之丰富
自20世纪50年代,双流牧马山一带一直持续开展考古工作。通过这一系列考古工作,获得了古蜀时期各文化阶段的大量资料,双流古蜀时期的历史空白得到填补。通过对华阳河池遗址、黄水凌石桥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宝墩文化)—友邻桥遗址(夏商时期,三星堆文化)—三官堂遗址(商周时期,十二桥文化)—黄水树包桥遗址(春秋时期,晚期蜀文化)—彭镇羽体中心遗址(战国时期,晚期蜀文化)的研究,构建起双流古蜀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使距今4500年至2200年的蜀文化发展历程在双流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从以上遗址的考古学研究可以确定,双流地区完整经历和参与了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晚期蜀文化,充分证明了双流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就有人类生活,是蜀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是成都先秦时期历史和蜀文化的重要建设者和推动者。2021年至2022年王家堰遗址的考古发现,使得牧马山区域实现旧石器遗存“从零到一”的历史性突破,填补成都平原腹心地带旧石器时代遗存空白。
王家堰遗址
2021年下半年开始,为全面了解成都平原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分布情况,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双流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在双流区牧马山台地进行系统的旧石器时代遗存调查工作。此次调查共发现了10余处石制品分布点,王家堰遗址是这次调查中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5—10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王家堰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工作,王家堰1号采集点的勘探剖面OSL测年结果为距今10万年,牧马山区域实现旧石器遗存“从零到一”的历史性突破,填补成都平原腹心地带旧石器时代遗存空白。这为牧马山的文化厚重又增添了一例有力证明。
河池遗址
河池遗址属于宝墩文化,距今4500—4200年河池遗址位于双流区华阳街道河池社区,2007年在城市建设文物勘探中被发现并发掘。该遗址分布面积为110000平方米,发掘面积750平方米,文物堆积丰富,地层序列清楚,发掘清理各类遗迹众多,出土大量石器、陶器,清理土坑墓1座,经确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凌石桥遗址
凌石桥遗址属于宝墩文化,距今4500—4200年。凌石桥遗址位于双流区黄水镇扯旗村。该遗址遗迹丰富,出土遗物众多,其中以夹砂陶器为主,泥质陶、灰白陶数量尤盛,可辨器型有花边口沿罐、喇叭口高领罐、尊形器等,经专家论证确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址。
三官堂遗址
三官堂遗址属于十二桥文化,距今3600—2770年。三官堂遗址位于双流区黄水镇长沟村九组。2009年7月,双流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在“三普”调查中,经钻探发现此遗址。2009年11月,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四川大学考古系及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小范围试掘。经过勘探试掘,初步确认该遗址为一处商代至西周时期遗址,遗址分布面积约11万平方米,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成都平原早期人类分布及其活动提供了实物依据。
彭镇羽体中心遗址
彭镇羽体中心遗址属于晚期蜀文化,距今2700—2300年。彭镇羽体中心遗址原名红沙村遗址,位于双流区彭镇国家羽毛球训练中心一侧。2010年10月至12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双流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布设10米×10米的探方10个,揭露面积1000平方米,发现灰坑80个、灰沟12条,出土有大量陶器及少量石器、铜器。该遗址被确认为战国时期遗址。
牧马山历史文化魅力及其对双流城乡融合发展的推动作用
巴蜀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不仅留下有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双流作为巴蜀文化的一个核心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悠久和丰厚。牧马山是蜀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境内不仅有蚕丛王立国治蜀的古老传说,还有三国时期的蜀汉文化彪炳史册,众多的汉唐古迹、无数崖墓、丰富多样的出土文物无不彰显了双流所具有的文化优势。我们理应对牧马山这些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挖掘、整理、开发和利用,将宝贵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我们的文化资本,进而使其成为推动双流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持续发掘牧马山历史文化魅力
一是双流牧马山一带作为传说中的瞿上城建城所在地,我们可以结合对该地区的考古研究,整理出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魅力,从而推动双流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双流史志部门在做好文化挖掘的基础上,更要做好文化宣传工作,向公众普及牧马山的历史文化。
二是组织专家学者对双流牧马山的农耕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并借助考古研究探索古蜀农耕文化在牧马山一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这样就可以为后续的文化传承提供理论支持。还可通过建立农耕文化教育基地,开展讲座、展览、实践课程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牧马山的农耕文化。
三是系统地开展牧马山文化研究相关的培训课程,培养一批对双流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感兴趣的人才,建立人才库,为后续的文化传承工作提供稳定的人才保障。
(二)保护开发牧马山历史文化资源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都创建文化名城、双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发利用牧马山历史文化资源,并与双流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制定牧马山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明确开发目标、重点任务和时间节点。与双流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确保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相协调。
一是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保护。对牧马山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挖掘,包括古迹、传说、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制定保护措施,确保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结合牧马山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如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传媒等。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参与牧马山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投资平台,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二是强化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升效能。对当前已有的各类博物馆、村史馆及企业文化馆等资源进行整合提升,提高其运营效能和服务水平,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现有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创新文化展呈场景的建设方式,如利用农民宅基地、农村院落等资源建设文化展馆或文化街区。结合乡村道路建设、运动及康养绿道等基础设施,利用市场方式打造牧马山文化展呈场景。推动文化产业与农业、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一三产业大发展格局。加强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等产业的融合,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利用牧马山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结合乡村道路建设、运动及康养绿道等基础设施,打造宜居宜游的乡村环境,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切实提高农民收入。通过文化、文物展呈场景的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升乡村文明程度。(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史志办公室 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