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普格获2023年“避暑旅游目的地”称号

发布时间:2024-01-31 16:11:31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1月22日,中国气象局发布《关于2023年气候生态品牌创建示范活动评审结果的公告》,授予32个地区(景区)“避暑旅游目的地”称号,凉山州普格县名列其中。

“避暑旅游目的地”“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中国天然氧吧”等气候生态品牌创建示范活动是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标志的品牌,旨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和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通过挖掘高质量的生态旅游气候资源,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推动发展生态旅游、健康旅游,将气候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气象服务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赋能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有益实践,是气象部门助力生态、旅游、康养等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普格县生态环境良好,境内山水相依,水系纵横。地处北亚热带气候区,日照充足、气候宜人、雨水充沛。近三十年来,年日照时数均为2066.5小时、年降水量均为1202.5毫米、无霜期均为317天、年均气温为16.8℃,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素有“天然温室”之称。

近年来,普格坚持全县“一盘棋”,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经济、文化、旅游、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聚力“兴产业、活要素、优服务、强治理”,实施“城乡融合发展九大行动”,深入推进“五个普格”建设,奋力争创“四个示范县”,加快建设脱贫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县。

根据“避暑旅游目的地”等气候品牌创建要求,以助力普格绿色发展为核心,以创建为契机,不断完善生态保护措施,挖掘生态旅游资源,突出绿色生态旅游特色,健全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旅游经济社会效益。

积极推动“避暑旅游目的地”品牌助力旅游与农业、文化、体育、卫生等相关行业融合发展,重点开发“旅游+康养”“旅游+农业”“旅游+美食”等新业态融合,不断打响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品牌。

延伸阅读

大美普格,长这样!

普格,位于凉山东南部,彝语意为“山垭口下的草甸子”,是“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

普格生态环境优良,森林面积6.7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5.37%。草地面积4.15万公顷,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86.01%。水资源充沛、水质优良,气候生态禀赋优异。

在普格1918平方公里的版图上,“阿都文化”、彝族火把节、彝族孝道文化、阿嫫妮惹四大文化一脉相承;螺髻山风景区、螺髻•九十九里温泉瀑布、螺髻山彝寨、海口高原牧场、火把发祥地日都迪萨等景区、景点星罗棋布,文化旅游相伴相生。

普格之美,“美”在钟灵毓秀的青山绿水。国家4A级旅游景区——螺髻山,完整保存了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其“高山湖泊,冰川刻槽”享誉中外,被誉为“世界古冰川地质公园”。而隐藏在绿色山水间的螺髻•九十九里温泉,地处幽谷,自然天成,云蒸雾绕,一里一个景,九里一奇观,共九十九景。

普格之美,“美”在恢宏厚重的红色底蕴。红军长征在这里留下历史烙印,红军将领罗炳辉、何长工率红九军团路过这里播下革命的火种。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份份鲜活的史料,红色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在这里交相辉映。

普格之美,“美”在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这里是中国彝族火把节的发祥地;火把节的第一支火把在日都迪萨点燃;中国彝族经典史诗《阿嫫妮惹》(妈妈的女儿)在这里诞生;尊母石刻彝族孝道文化在这里发源;以“朵洛荷”“呀莫荷”“嘎探”等民俗活动为代表的魅力“阿都文化”在这里绽放着时代华彩。

普格之美,“美”在唇齿留香的美味。普格人凭借丰厚的自然资源,创造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包腊煮鸡、酸菜鸡、手抓坨坨肉等美食,肥而不腻,肉质鲜美,颇具风味。

近年来,为更好地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普格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县内新修了多条通往各个景区、景点的公路,游客出行更加便利。民宿经济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批精美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依托景区和乡村,特色民宿集群初见雏形。

下一步,普格县将继续加大文旅产业投入,开发更多新的旅游景点和线路,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种类和内涵。同时,加强与周边区域合作交流,构建区域旅游的独特魅力。(陈璇)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