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探索

发布时间:2024-03-26 11:10:4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全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将价值观引导与知识技能传授相结合,从课程思政建设的视角出发,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大格局。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社会各界对高素质经管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将专业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为基本导向,实现经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为促进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应当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坚守课程建设“主战场”,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一、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

教师是专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也是经管类专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必须发挥关键作用。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基于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等方面综合表现,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

一是加强教师人才引入机制建构,把好准入关。在经管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高校应当形成较为全面的人才引入标准,设置较高的准入门槛,将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思政教育能力等多个要素作为人才引入的重要依据,采用师德师风一票否决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作为人才引入的基本门槛,从人才引入层面杜绝师德师风问题。结合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队伍结构特点,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进程中,同样需要考虑对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的分析与评估,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人才引入的重要方向,基于人才引入为经管类专业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将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想法新思路带到教师队伍中。

二是加强教师培训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综合能力。教师培训管理是经管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开展多种类型培训管理活动可以极大提高教师整体能力素养,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主力军”的作用。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培训管理活动,应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结合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对课程中思政育人元素进行挖掘和渗透,在把握教师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同时,真正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师培训方案,以提高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为主要导向开展师资建设各项活动。高校可以通过政治理论培训现场教学观摩等方式,在思想价值理念上做好对教师的引领,并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三是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调动积极性。教师考核评价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较为直接,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应当形成较为全面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将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评价实施依据,以考核评价为主要手段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结合教师专业教学的具体表现和课程思政实施的具体效果,高校应当形成对教师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标准以及相应考核评价实施方法,以结果为导向对经管类专业学生思政素养进行评估,以过程为导向对教师课程思政实施方法和实施过程进行监测,形成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及时发现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相关问题的同时做好指导,保障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坚守课程建设“主战场”

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前提基础。紧密结合数字时代背景和区域发展需求,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应当结合数字经济背景与发展定位和培养目标建构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的课程思政体系,为增强学生的学习成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思想和社会价值观念奠定坚实基础。优化课程建设必须与经管类人才培养定位相契合,形成全面多元的课程体系,关注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融入思政元素落实课程建设。

一是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结合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以课程教学大纲为载体,实现立德树人的具体化、可操作化。课程教学大纲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导依据,也是实现课程育人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因此必须结合数字经济时代背景对现有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作出调整,坚持成果导向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对课程思政元素做好渗透。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在教学大纲中,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职业道德素养的价值,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社会问题和现实问题,基于经管专业的视角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是形成教学案例库。课程思政元素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教学案例的呈现最为直观,因此需要重视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教学案例库的全面应用,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基于思政案例带给学生的深刻影响实现立德树人应有效果。思政案例库建设应当以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为基本导向,结合经管类专业的市场定位以及相关国家战略、法规政策进行调整,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特点,与数字经济时代相呼应。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应当重视微课、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应用,增强思政案例的普适性,突出专业特色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

三是做好教材规划与建设。教材是经管类专业教学的实施载体,教材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提基础,必须始终坚持课程思政建设导向原则,将思政元素和教材开发相融合,增强教材的育人导向作用。经管类专业教材规划建设必须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为教材建设开发的重要内容,将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深度协同。此外,教材规划与建设还应严格遵守相关政策制度规定,高校经管类专业的《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使用“马工程”教材。

三、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推进专业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渗透,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基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利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出新尝试,形成完善的思政教育渗透机制,在增强学生思政素养方面,发挥积极促进与推动作用。

一是采取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课程思政参与热情。在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经管类专业中课程思政建设应当采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育效果,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利用网络素材强化学生课程体验,基于课前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思政教育的核心内涵。基于线上自主学习带来的深刻的情感体验,听取学生的反馈,围绕经管类专业知识渗透思想价值引领,根据学生反馈与表现调整课堂教学思路。

二是深化第二课堂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培育,课程思政建设同样需要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既要关注基本理论观点的渗透,同时也要在实践中强化学生思政素养。经管类专业教学应当关注多种类型实践活动的优化设计,既要围绕经管类专业本身的专业元素开展指导,同时也要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效果,比如开展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在实现课堂拓展的情况下优化思政教育实施效果。基于两个课堂的互补与协同,课程思政建设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能够得到进一步增强。

总结:

数字经济背景下推进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是保障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经管人才的前提基础,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起到积极作用。高校必须明确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定位,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基于课程思政建设帮助学生强化思想政治素养,以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以及课堂改革为基本导向,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应有的价值。

(作者:李文彪,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副教授)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