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种菌达人”让羊肚菌成为“致富伞”

发布时间:2024-03-26 16:10:5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姚宇琛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阳春三月,盘龙区松华街道大摆社区朝阳沟小组山清水秀、鸟鸣虫叫,放眼望去,18座食用菌大棚连成一片,黑色大棚横在山坳之中,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松华街道大摆社区党总支书记王琼华穿梭在大棚间忙得不亦乐乎,去年种植的近20亩羊肚菌今春长势喜人,在今年春节前后迎来丰收季,亩产从去年350公斤增至400公斤,目前有近20户人家跟随王琼华一起种菌,也让当地村民看到了新希望。大棚内,黑棕色的羊肚菌在通风良好、湿度适宜的环境中,默默积蓄生长力量,一朵朵“致富伞”正在撑起大摆社区村民的致富梦。

初见王琼华是在他的实验室里,这个大山里的实验室,消杀严格,分类清晰。显微镜、消毒锅、培养皿、酒精灯,一排排试管里分类放着菌种菌丝,这里也是王琼华培养一级菌种、二级菌种以及配置菌包的“秘密基地”。他穿着蓝色无菌服,在自建的无菌室里观察着自主培养的菌种,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农民科学家”。

“山上长得好的菌子,只要村民采到了,第一反应不是拿去集镇卖掉,是送进我的实验室!”王琼华骄傲地说,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多年的实验,在他的实验室里自主驯化出10个可人工种植的野生菌品种,其中包括黑皮鸡枞菌、谷熟菌、见手青、牛肝菌和松露等。通过自学实践、网上学习,对于菌丝培养、营养袋配置、土壤酸碱度平衡,每一个种植环节他都信手拈来。也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和不断学习,改变了家乡传统农业种植理念。

为了撑起羊肚菌这柄“致富伞”,王琼华他不怕风吹日晒,三天两头往大棚、实验室、省农科院、市场、街道等多处跑,一有时间就带领社区干部“走出去”学习其他示范基地经验做法,经常是白天外出调研学习,晚上自己回来通宵做实验,一身晒得黢黑,皮都脱了几层。经过长达三年的精细化管理,终于在2023年3月,试种的近16亩的羊肚菌迎来丰收,亩产量达350公斤,并以市场价90-100元/公斤的价格被企业收购,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带动群众增收10万元。得益于松华街道和盘龙区的大力支持,今年扩大了种植规模,同时亩产增至400公斤,每亩净值可达3万余元,产生经济效益60万元,羊肚菌产业有望成为松华的一张新名片,为当地乡村振兴赋能。

村民们纷纷表示:“羊肚菌种植效益好,我们都愿意加入”。得到了村民的认可,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眉目,村民发家致富有了方向,王琼华之前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原来,大摆社区地处昆明市盘龙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因受政策限制,主导产业为蔬菜种植,虽离主城区较近,但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群众增收困难。为破此困境,作为活跃田间的“土专家”,王琼华多次与松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及相关部门沟通,寻找适宜本村发展的产业道路,同时,主动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他团结带领社区“两委”成员、党员干部克服一切困难,决心要为群众闯出一条致富路。

经过不断地调研、考察、学习、谋划、试错,多次邀约省州市专家进村“把脉问诊”,最终锁定了用水少、投资少、管理简单、回报快的林下经济种植项目,并以党建引领+干部示范+群众参与的模式,建设1000平方的食用菌、药用菌及中草药种子研发及栽培试验示范基地1个,经研发,成功培育出羊肚菌等多种食用菌种。

羊肚菌作为一种珍稀食用菌,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鲜美的口感,被誉为“素中之荤”“菌中之王”。人工培育的羊肚菌种植周期短、效益高、见效快、市场前景广阔,深受市场青睐。

在冬闲的大棚里种植羊肚菌,收获羊肚菌后又可种植其他蔬菜,实现一棚多收,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持续增加,闲置资源不断“生金”,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近年来,盘龙区聚焦乡村振兴目标,统筹规划发展优势产业,把人才、技术带动乡村发展作为发展乡村产业的主要抓手,围绕羊肚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做文章,培育具有特色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昔日的农村社区,如今处处焕发出新活力。

作为活跃田间的“土专家”,王琼华通过一点点尝试、一次次突破、一件件落实,把适合松华自然条件、顺应发展需求的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受益。他每天忙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他心里装着的却是1102名村民的“大事”。他坚守初心,成功将“种菌达人”的梦想一步步实现,让小小羊肚菌成为大摆社区乡村振兴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谱写松华街道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持续贡献力量。

(盘龙区融媒体中心 供稿)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