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当“人类大脑的探秘者、全球近红外领跑者”——访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待发

发布时间:2024-04-09 15:27:1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在位于北京中关村距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门不远的慧创脑科学试验室内,只要戴上一顶特殊的“帽子”,坐在计算机旁边的座椅上,随着“滴”一声,大脑检测启动提示音响起,只需5分钟时间,一份详实而准确的脑部各项信息指数报告便可出具。

这台特殊仪器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待发团队研发出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装备,可以穿透头部层层“阻碍”,不受肤色及头发颜色影响,轻松探见人类”大脑的密码”。

全球首个,遥遥领先

一直以来,脑科学被认为是人类科学的“终极疆域”,是科研桂冠上最难以企及的明珠。

人脑就像一块质地柔软的内酯豆腐,周围被坚硬的头骨和多层脑膜所包裹,如何有效诊断治疗脑疾病,观察、研究人脑的结构和功能,一直是各国科学家争相突破的难题,汪待发和他的团队,历经十余年科技攻关,制造出了全球首个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超100通道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装备,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站上了同领域的巅峰。

自然状态下大脑活动的高分辨成像一直是世界难题,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为自然状态下的高分辨脑成像带来了新型技术平台,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装备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汪待发介绍,这种装备可以记录人们走路、开车、演奏乐器、交谈和玩游戏等不同状态下的大脑活动,也可用于研究儿童、幽闭恐惧症患者和其他难以接受磁共振成像设备扫描的人群。在慧创医疗实验基地里,跑步机、划船机、动感单车等几台被改造过的运动器械最受瞩目——汪待发打造了一间医学康复室,患者可以在这里边康复边监测。

以中风患者为例,从前患者的康复更多依赖于医生的经验。训练的过程中,患者大脑到底恢复得怎么样,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装备可以在患者做康复训练的同时,实时反映出大脑的情况。

汪待发举例:“比如,当患者呈坐姿时,尝试抬起出现运动障碍的一侧肢体,脑成像如果呈现出显著的激活状态,就说明这个动作对康复有效果。”基于这种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慧创团队还建立了疾病智能诊疗模型,为脑卒中、孤独症、阿尔茨海默症等的干预、治疗、康复等开出一剂良方。

致力科研攻关 打破行业垄断

1984年出生的汪待发,现是江苏省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曾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镇江市金山英才、镇江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面对近红外脑功能成像领域中长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设备、高端医疗装备与科研仪器市场完全被国外垄断的情况,汪待发建立自己的慧创实验室,经过多年研究,先后突破了超微弱、超宽动态范围近红外光谱检测,时空频多重耦合的多通道多光谱并行高速探测,脑功能图像精准重构分析,人工智能大数据疾病评估模型等核心关键技术难题。

2016年,在地方政府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促成下,他在丹阳创立了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研究推出了世界上首个超过100通道并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注册证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装备,解决了日立公司垄断产品(单价约500万,52通道)无法全头成像的局限,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同时,为实现仪器的便利性,研发了全球首款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便携式近红外成像设备NirSmart,该设备不仅能在医院使用,更可以方便群众在社区使用。建立了脑功能连接和效应连接的近红外脑功能动态评估智能模型,为脑功能障碍患者(精神疾病、神经内科、儿童多动症)提供智能辅助诊断和评估新手段。

2021年,他与天坛、宣武、华山、华西等二十位专家一起,撰写了中国第一个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临床专家共识,推动了该技术的蓬勃发展。“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系统开发及临床应用”项目获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最高奖“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技术发明二等奖(为第三完成人)。2022年,他联合国家药监局起草了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国家标准,目前已正式发布和实施。

得益于技术领先,他所领导研发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装备已在301医院、宣武医院、上海华山医院、清华大学等1000余家单位示范应用,开展临床应用和研究,实现脑功能检查和评估超10万例,造福大量脑功能疾病患者;支撑专家在Nature子刊等发表SCI论文230余篇,得到国内外众多行业专家高度认可;实现销售超亿元,直接和间接为国家节省了数亿元的外汇支出。

近年来,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基础上,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牵引下,汪待发团队瞄准了另一个脑科学世界级难题“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治疗”。

目前,团队在阿尔兹海默症治疗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研发的“近红外光脑功能治疗仪”目前已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医疗器械绿色通道(创新医疗器械设置特别审批通道)。据悉,从2014年国家药监局正式颁布《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的近十年来,仅批准了300余项。(张建霞)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