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国情>

广安区:全循环水培育鱼苗 鱼儿“身体”更健康

2024-04-15 15:58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段时间以来,“新质生产力”成为各行各业的关键词,而对于广安区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稻田+”智能水产良繁基地项目负责人邓智勇来说,“新质生产力”就是全循环水培育鱼苗,节水达到90%。

4月11日,在广安区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稻田+”智能水产良繁基地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此时正在孵化车间安装方池,而方池旁边则是整齐划一的两排黑色的水产专用玻璃钢桶。当天上午下着零星小雨,项目负责人邓智勇穿梭在各个车间,为项目即将投产做最后阶段的巡视检查。

“玻璃钢桶有24个,主要用来孵化丰年虫、丰年虾等鱼饲料,而现在正在安装的方池是专门用来孵化鱼苗的,鱼苗孵化完成并达标后,将会转移至旁边的标苗车间。”邓智勇介绍到。

该项目位于广安区花桥镇,占地约15亩,总投资4200余万元,从去年5月开工建设,目前正在进行收尾工作以及设备调试,预计4月底可投产使用。项目分为孵化育苗区、亲鱼培育区、标粗培育区、可控水环境高效设施化水处理区、生化尾水净化区、综合示范区、生产通道等单元,是一座集孵化、育苗、苗种养殖、尾水处理为一体的智能化水产良繁工厂。

“我们前期育苗以鲈鱼为主,一年可孵化鱼苗1500万尾,走入正轨之后,计划增加草鱼、鲢鱼、鲫鱼、鲤鱼、鳜鱼等种类,每年可为全市及周边地区提供优质鱼苗2亿尾以上,实现年产值2000余万元。”邓智勇说。

鱼苗繁育基地并不鲜见,这里有什么不一样?

邓智勇介绍,项目建成后,将突出“三高”:一是科技含量高,基于物联网控制的该项目集中了多种设施、设备,拥有多种技术手段,使鱼苗处于一个相对被控制的生活环境,实现鱼苗的精准、智慧、集约化养殖;二是产业辐射能力高,不仅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收益,同时能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的机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三是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高,可实现提高养殖成功率、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等。

“‘科技含量高’是我们的‘卖点’,其中最核心的是养殖过程中水体的循环利用,使用这项技术相比传统养殖要节水90%,节能减排效果明显。”邓智勇说,该项目养殖用水来自地表水,通过水泵取水,经消杀进入原水处理池后流入蓄水池,进行水质杀菌、加热、增氧等一系列处理措施,之后流入养殖池。养殖池的尾水经固液分离、微滤机、生化床等一系列处理后循环使用。此外,最终的少量养殖尾水可通过生化尾水处理流入稻田灌溉肥田。

除了水体循环利用,项目区还可以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看到实时养殖情况,而每个养殖车间都有传感器,利用传感器,智能管理系统可对养殖环境、水质、鱼苗生长状况等进行全方位监测管理,对溶解氧、pH值、水温等关键参数24小时实时在线监控、智能预警,还可以实现智能控制。“例如,可根据溶解氧数值自动启停增氧机、液氧,根据水温检测结果自动调节控制热力系统等。”邓智勇说。

“‘科技’育鱼苗,得到的是1+1>2的效果。”邓智勇介绍,简单来说,循环水养出来的鱼苗,防病害能力更强,存活率更高,“身体”也就更健康。

“我们还与四川水产研究院合作,项目建成后,将交由专业的运营团队经营,主要是为项目区提供点对点技术支撑服务,保障项目区渔业生产。”邓智勇说,未来,还将在项目区建西部地区唯一的淡水渔业博士后工作站,为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为四川乃至全国培养输送更多的淡水渔业高级技术人才搭建平台。(张国盛/广安区融媒)

【责任编辑:孙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