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晓雾》的演奏技巧分析

发布时间:2024-04-22 16:03:2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古筝曲《晓雾》由我国著名古筝作曲家、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王中山创作于2006年,王中山自幼习筝,无论是古筝曲的演奏,还是古筝曲的创作,都有着过人才能,是当代青年演奏家中的标杆人物。《晓雾》风格温婉柔和,其中融入大量京剧元素,演奏技法的创新应用向听众勾勒出一幅笼罩在晨雾中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朦胧缥缈的场景,京剧元素的融入使得听众仿费从曲子中看到薄雾中的紫禁城角楼、朦胧的什刹海,并进一步联想到行色匆匆的行人,既像雾里看花,却又身处其中。整部曲子自然又生动,淳朴又不失活泼。乐曲演奏时应用轮指表现曲子的朦胧美,应用快速指序提高曲子的冲击力,还有各种特殊音效的应用更是提高了整首曲子的精神境界及审美价值。王中山的《晓雾》既是作曲家不断探索、创新精神的体现,也表达了其尊重传统、继承传统的积极态度。

一、《晓雾》的艺术特征

《晓雾》的曲式结构十分独特,整个乐曲包括四个大段落和一个尾声,五个段落,301小节,本体构造为变奏发展的多段联曲体,其中融合了京剧的主题音调,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中“散、慢、中、快、慢、散”的渐变规则。《晓雾》为定弦筝曲,包括B宫清乐音阶、F宫雅乐音阶、G宫清乐音阶、D宫五声调式音阶,体现出西皮调式宫调式的特点。全曲音乐材料包括引音、主题音调、插段等三个音乐材料,其中引子起到引进主题音调的作用,主题音调则通过丰富的音乐结构变化不断引申,其中包含了京剧西皮过门中的“京腔”特征,插段同样采用具有京剧风格的快速流水板。京腔本是戏曲剧种,王中山老师通过不断的学习、摸索,在《晓雾》中融入了京腔元素,实现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晓雾》中主题音调的京腔音乐源于京剧西皮曲牌《小开门》,其属于胡琴曲牌,《晓雾》与《小开门》的音程关系基本相同。《晓雾》为人工调式,定弦安排未采用传统的五声调式,而是在不同音区分别加入了偏音变徵、变宫、清角、闰等,这种偏音的创新性应用使得《晓雾》具有强烈的地域性、风格性,定弦方式的创新性应用、所呈现出的近乎梦幻的效果,再加之浓郁的京腔旋律,使得整部作品极具感染力与表现力。

二、《晓雾》的演奏技巧

1、轮指法

轮指技法是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循环演奏,《晓雾》中轮指的应用借鉴了琵琶的技法,以点成线连成长音,要求演奏者能够灵活控制指尖力度,对于各手指的独立性、灵活性要求也更高,但是轮指可以呈现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碎玉效果,这种颗粒感也增强了《晓雾》的表现力。在《晓雾》的实际演奏中,中板段落采用轮指法,演全时要控制好手型,小关节主动发力,做到音量、音色、力度高度统一,指甲的触弦不可过深,也不可过浅,触弦深度控制在2mm以内。进入轮指段后,轮指的密度、速度要随着音乐的发展由浅入深、由慢入快,在配以连音线时注意演奏的旋律性、连贯性,好像将一幅不断蔓延的水墨画呈现在听众眼前。

2、快速指序

《晓雾》引子部分十六分音演奏时,既要保证弹奏的连贯性与协调性,又不能让节奏失了灵动,采用快速指序技法能够让曲子依托线条型旋律的渐变而发展。快速指序技法要求弹奏者具有较高的手指独立性,且要恰当处理连贯、运指、过弦与变化指序间的联系。比如在演奏第一小节时,可以采用不规划的重音演奏技法,利用二度模式将薄雾中若隐若现的紫禁城角楼呈现出来。演奏时手腕保持放松,肩部、手臂自然下垂,弹奏时控制手指指尖触弦的深度。采用提弹法用手指拨动琴弦,义甲离开,指尖向掌心延展,注意控制手指幅度,通过提弹减少一些杂音。在跳动翻转时,手掌始终保持稳定,气息与旋律匹配,通过气息的作用弹奏出旋律音。《晓雾》第三部分的双声部旋律也是整个作品的亮点之一,该乐段以主题音调为基础进行变奏,演奏时采用“复调”技法,旋律发展过程中的重音转换采用快速指序技法将作品主题推向高潮。演奏时要保持双手力度与速度的互相统一,通过快速指序将《晓雾》中北京都市热闹的场景呈现出来,提高作品的张力。

3、摇指

现代筝曲演奏中摇指包括双指摇、三指摇、扫摇、食指摇、大指摇等多种,不同的摇指技法又再进行细分,《晓雾》中主要采用大指摇中的悬腕摇、扎桩摇、短摇等,比如第56-59小节就采用悬腕摇,该技巧主要依靠手腕的力量进行演奏,可根据乐曲的情绪、情境游移于琴弦两侧,以控制摇指音色,灵活性较强。《晓雾》中悬腕摇的应用可以增强乐句的强弱起伏,再配合气息,可以将北京城雾霭散去后熙熙攘攘的市井生活呈现出来。《晓雾》中第104-115小节采用的是扎桩摇,虽然同样属于大指摇,悬腕摇的支点在手腕,扎桩摇的支点则在小指,通过腕部转动在琴弦上快速劈、托,由于扎桩摇的频率更加细密,换弦时可避免杂音,具有音色明亮、力度集中的特点,适用于演奏较长的乐句,《晓雾》中通过扎桩摇将演奏的状态推向高潮,听众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短摇手型与扎桩摇一致,但演奏时值短于扎桩摇,这种技法可以获得类似于点奏的效果,但音色更加突出,演奏力度由弱到强,可起到强调、推动的作用。

4、特殊技法

《晓雾》的演奏中还会应用到一些特殊的技法,包括点奏法、擦奏法、拍板法、双指刮奏法等,其中点奏法又称为轮抹法,演奏时双手食指交替弹奏同一个音,左右手共同完成,节奏快、音型密集,具有更强的音乐跳动性,要求演奏者小关节更灵活、指尖爆发力更高。在《晓雾》中的快板段落会用到点奏法,演奏时要注意双手触弦位置不可过远,否则会影响到音乐的统一性,触弦准确,避免碰触其他琴弦而产生杂音,既要兼顾点奏的速度,又要确保音色的颗粒性,弹奏时绷紧小关节,通过快速点奏拉满情绪,听众可以感受到浓雾散去的老北京开启了新的一天。擦奏法也被称为擦弦,演奏时右手手型类似摇指,大拇指义甲侧面紧贴琴弦,由右往左摩擦琴弦,对原来的音效做出装饰改变。乐曲主体第三部分采用擦奏技法时,需要根据乐曲发展调整擦奏速度,将北京胡同路边树梢沙沙作响的声音表现出来。拍板法是指拍打冲击,包括拍、弹、敲、扣四种,主要拍击琴盒、底板、琴弦等,可丰富古筝演奏时的音响效果,演奏时主要模拟打击乐的音效,手腕、臂膀并进行不同幅度的配合。《晓雾》中应用拍板可以表现出京韵京腔,演奏时拍击琴盒或琴盒侧面,可模仿类似梆子的声音,与京剧唱腔交相辉映。双指刮奏是指中指与食指同时演奏,可呈现出和声效果。《晓雾》中采用双指刮奏可以呈现出类似金属的音效。《晓雾》中121-127小节还应用了刮奏止音技巧,即刮奏即将结束时用左手掌侧迅速轻压琴弦,及时收掉余音,使得演奏更显干脆利落,使得曲目更具新意。刮奏止音体现出较强的趣味性,《晓雾》中应用该技法模仿京剧中的小锣音色,将作品推向高潮,使得《晓雾》体现出一丝诙谐的意蕴。

三、《晓雾》中的音乐表现

每个人可能对音乐表现这一概念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听众在欣赏音乐时,更多的是应用形象、色彩、意境等词汇总结自身的感受。而演奏者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熟练的演奏技法将自己所理解的音乐内涵表现出来,以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更好的传达作曲家融入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晓雾》的音乐表现可以分为腔、韵、意、境四个层次,第一段可以体现出“意”、“境”两个层次,给人一种舒缓、飘渺的感觉,因此演奏时要处理的更加内敛、含蓄,情绪不可过于外露、急躁,用演奏者的气息连接第一段。第1小节由弱到强,再由强变弱,音色随之由暗到明,最后清晰、透亮,听众可以感受到音乐中一丝一丝缭绕飘忽的烟雾,雾中景色忽明忽暗,音乐情绪若隐若现,仿佛置身于行人寥落的清晨小胡同,人影渐行渐远。演奏时前两个小节的前奏可以自由灵活的延伸,无需按照十六分音符的时值弹奏,旋律部分加入左手低音,双手配合同时演奏三个声部的旋律线条,增加了引子音响效果的立体感。第二段是音乐主题的延伸与变奏,演奏时要求节奏更具弹性,每个音的处理都要强调颗粒感,准确把握乐句间的呼吸、节拍,将乐句的层次感、主旋律结构清晰、精确的演奏出来。第三段的音乐表现更侧重于轻快、活泼的音乐情感,左右手不规则对调,右手以摇指、轮指为主旋律,将整个音乐的氛围渲染的更加浓烈。第四段采用扫弦、拍板等技巧表现出音乐的紧张感、表现力,演奏时既要保证节奏,又要兼顾声音的颗粒感。

总之,《晓雾》是现代古筝曲中的佳作,王中山老师在创作时运用了多种音乐技法,作品风格清新别致,京剧元素的融入更符合当代的音乐审美。在日常练习时,演奏者需要加强各种演奏技法的训练,并投入更多的情感,丰富作品的音乐表现,与听众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

作者:张亮,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