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阈下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模式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26 13:11: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一、健康中国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之路

2016年我国提出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成为新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行动纲领。“健康中国”战略强调健康应秉承包括身体与心理健康并重原则,并强调从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将预防和保健放于首位。因此,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作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为主,纠正问题学生为次,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道。

二、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

目前大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分学段进行,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而忽视连续性,注重层次性而较少研究其整体性、动态性,没有形成真正衔接性的体系。这使得很多学生进入新的学段后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以及存在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衔接性不强或重复建设等问题。

2019年,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俞国良教授首次提出要开展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设想,并着重指出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是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关键抓手,指建立在大中小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既要建立在发展心理学中关于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上,规范各学段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目标和属性等,并在学段间能有所衔接和整合。

三、健康中国视阈指导下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同课异构实践做法

在健康中国战略思想指导下,聚焦大中小学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分散的问题,本研究联合南宁市大中小学各学段的部分心理教师,开展了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衔接探索。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纵向一体化为目标,开展了以“情绪管理”为主题的同课异构,分别在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市邕宁高级中学,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南宁市百花岭路小学为实验单位开展。

1.总体思路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直至大学阶段,除了在理论上从对情绪的认识、体验、表达,到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如何更有效地接纳情绪、调控情绪。在教学手段上以对情绪的具象化推进认识,从情绪小怪兽到情绪小人,逐步建立起对情绪的驾驭和把控,尤其是对负性情绪的接纳,真正做情绪的主人。

2.小学阶段:聚焦情绪认知,以绘本故事和情境活动进行角色扮演

在小学阶段,以四年级的学生为对象,情绪调适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从情绪体验、情绪认知和情绪表达等方面组成。以低年段情绪管理课《我的情绪小怪兽》为例,根据小学低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状态,教学目标设定为对情绪的初步认识,以及感知自己的情绪并学会与其相处。通过绘本故事演绎和情境教学,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感知自己的情绪并进行初步分类。绘制“我的情绪小怪兽”帮助学生厘清情绪变化过程,让学生寻找如何与小怪兽相处的方法。这种具象化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更直观的情绪变化的效果,在课堂分享时能较好地识别出不同情绪。但在情绪反馈和把控中,学生的从众现象较多,因此要更注意引导学生表达对自身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并鼓励他们在课后也能更积极主动分享。

3.初中阶段:觉察情绪变化,提升对情绪的具象化认识和接纳

在初中阶段,对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身体发育的突变带来更多情绪上的不稳定。初中生也将面临下一人生阶段的分化,情绪波动较大,学生之间的分化较为明显。所以在情绪上他们很难准确觉察或描述复杂情绪,容易使他们陷入激情状态,或常不能意识到自己在某种情绪推动的行为表现,这种对情绪的不自知是危险的。因此以七年级的学段为例,在心理课堂上通过《嗨,情绪》这一主题,通过情境表演和分组活动,以情绪小怪兽的孵化为具象,借此认识到情绪尤其是复合情绪的机制、状态和表现,并让学生们对同一件事情分享不同的感受和想法,来认识到情绪发生时会产生内在想法,进一步提高觉察自我情绪的能力。

4.高中阶段:提升情绪管控,树立迎接人生重要挑战的信心

在高中阶段,已进入青春期后期的学生即将迎接高考带来的挑战,亦是人生中的第一座真正高峰。高中生自主意识快速增长,反抗意识越来越强,表现为跟父母冲突增多,重视身边社会关系的对己评价,容易出现烦躁、学不进去等现象,还有一部分同学因为学习基础较差或缺乏兴趣,出现“摆烂”情绪。以高二年级学生为例,设计“乘风破浪的我们”为主题的情绪调节课程,将情绪小怪兽转化为情绪小人,实则为学生自我的另一面,通过情境里的风、云、雨、雷电等作为压力的环境隐喻,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的压力下,自身情绪状态的变化之余,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情绪认识后,状态的稳定性对学业及一切人生考验的影响。当面对高考这样的人生第一道大关卡,从他们自身具备的性格优势出发去储备能量做好准备。

5.大学阶段:增强对情绪认识的学科性,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化对情绪的管控

进入大学阶段,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期,在生理发育接近成熟同时,伴随着大学中生活、学习模式的变化,大学生面对的情绪困扰可能更胜从前。并且高等教育学段对学科知识深入性的要求,在既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学生们需要面对情绪困扰的场景,从学业和生活延伸到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等不同场景。在教学内容中除讲解关于情绪的含义、特征和功能,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负性情绪的存在价值,通过学习情绪ABC理论、情绪维度理论来深化对情绪的理论认识,真正掌握管理情绪的技巧。教学手段上以电影《头脑特工队》四个情绪小人为代表来认识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结合情绪交通灯、镜中人等团辅活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学会利用更多途径管理自己的情绪。

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课程同课异构的经验总结

在本次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体化的同课异构实践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反思等环节中,总结以下内容: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宜早不宜迟。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当中所指出的人生八阶段发展任务中,从幼儿时期即开始面对心理挑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课程建设,应尽早开展并一直贯彻到大学出社会前的阶段。

2.注意各个学段间的衔接教育。在各个学段的刚进入和毕业之时,由于适应的挑战,学生往往会呈现更多的心理问题,需要加强关注,及时干预。

3.不同学段的教学方式须有所区别和侧重。中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体量的设置,心理课程课时数紧凑,并多以活动形式开展。但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学段,应体现出高等教育的高阶性和挑战性,还有具备学科的知识深度。因此大学的心理课不能弱化理论,光以活动为主,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能将理论讲透,也能在实践于实际情境中。

4.对心理课程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现时很多的心理课堂,过于追求体验而容易忽视知识的传授,甚至把课堂弄得很热闹很花哨。虽重视学生的感受却容易忽视课程的考核结果,没有设置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考试形式,学习评价阙如。故对学生要有检验知识掌握的科学评价方式,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尤其是对高学段的学生须要求的。

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中医药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健康中国视阈下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模式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GJ22150)。

作者简介:梁宝桐,广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心理学硕士,讲师;董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谭焙垚,广西南宁市邕宁区高级中学;庞树彬,广西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陈钰泉,广西南宁市云景路小学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