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罗江: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发布时间:2024-05-24 14:33:1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传统村落是传承历史文化的“宝库”。多年来,德阳市罗江区始终坚持“搞乡村振兴也要把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的原则,共创建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个省级传统村落。

明亮的厅堂、复古的装饰,古色古香见证岁月变迁。建成于清雍正年间的范家大院,是典型的土木结构,是罗江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民居。“这里原本仅是范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后因世代传承祖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廉洁奉公精神而闻名。”德阳市罗江区万安镇传统村落保护负责人程鑫说。

清中期,范仲淹长子范纯佑的后人来到罗江,发现当地有一块会发出声响的奇特大石板,人站在上面扭动,脚下石板不动,却能发出“轻咣轻咣”的响声,他们认为这里位置不错,便在此修院定居,与周围居民通婚,繁衍后代,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响石村。在范氏子孙的影响下,村民们养成了仁爱宽厚,邻里友爱,克勤克俭,诚信待人的美德。村民常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靠勤奋兴家聚业,戒奢侈传世育人。近年来,罗江区通过“财政支持一部分、社会自筹一部分”的方式,对响石村周边地下污水管网、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予以提档升级,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进一步吸引了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游玩,并结合“范氏家训”将响石村打造成德阳市的“廉政培育基地”。

古树环绕成林,青石曲径通幽,走过古朴的驿道,便来到具有1800多年历史的庞统祠墓,可亲眼见证三国文化在德阳市罗江区的传承保护现状。“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站在庞统祠的门口,脑海中能自然浮现三国时期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画面。”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传统村落保护负责人龚道晏说。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攻打刘璋时,在进攻雒城前与庞统更换战马,最终导致庞统率众攻城时为流矢所中而亡,时年三十六岁。刘备痛惜,称帝成都后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单谥“靖”,故称靖侯,并在归葬庞统的地方建祠祭祀。因庞统的事迹被后人推崇,持续有人到当地定居,与原住民共同保护庞统祠墓,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凤雏村。每年春天,当地老百姓与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都会在庞统祠举办庙会,大家共同祭祀庞统,感念他“先大家后小家”的家国情怀。近年来,罗江区已采用“修旧如旧”“翻新如旧”的方式,在凤雏村打造了道湾古镇、五丁谷、五美寨等仿古聚居点,完成394户老百姓聚居,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传统文化保护有“机”结合。

正所谓“真金不怕红炉火,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德阳市罗江区新盛镇罗汉村,矗立着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寺庙--罗汉寺,在没有山、没有仙、没有水的情况下,因一年一度的“童子会”“雷神会”而名播四方。“农历三月三日前来求子、六月二十四日前来祈求消灾免难的信众络绎不绝,因众多善男信女自发宣传‘童子会’‘雷神会’,来此烧香许愿的人越来越多,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每逢庙会,笑和尚、狮子队总会赶来助兴,增添浓浓的乡土气息。”德阳市罗江区新盛镇传统村落保护负责人周静说。

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禅宗惠源禅师游历到此,见后山形似罗汉,于是捐资依山建寺庙,时任罗江知县的张振道乐捐白银两千两资助建造并题名“罗汉寺”。清雍正八年(1730年)时因“罗汉寺”庙会兴旺,逐步形成今天的省级传统村落--罗汉村。近年来,罗江区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对罗汉村传统建筑予以修缮,并对村落内的河道予以扩宽,实现传统建筑的有效保护,不再发生因内涝导致传统建筑被淹的情况。

“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是罗江区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我们致力于把现代生活的舒适性和老百姓对自由审美的需求融合到传统村落保护中,让传统民居、古建筑真正活起来。”罗江区住建局村镇建设工作负责人王琢璞说。

现阶段,罗江区采取政府投入与社会资本参与互补的方式,修复了一些原本老旧破损、群众无力修复的古民居,很好地传承了中华文化,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王琢璞)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