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高考志愿填报思路探究

发布时间:2024-06-07 15:12: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2024年是江西新高考“元年”。事实上,早在2021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就印发了《江西省深化普通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中明确指出:按照“院校专业组”方式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按照历史、物理科目,分别编制专业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分开录取。对比“老高考”模式,在江西招生的普通本科高校根据人才培养对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的需要,分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同时,同一院校专业组内各专业的科目要求须相同。考生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填报志愿,一个院校专业组即为一个独立的志愿。

此外,《方案》中还提出:进一步减少录取批次,优化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办法。对比已执行“3+1+2”新高考模式的省份,取消“一本”“二本”合并为“本科批次”已成为现实。面对新高考、新形势、新特点,在借鉴学习、总结归纳前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志愿填报的实操经验基础上,对江西省新高考志愿填报思路进行探究。

一、查体检。全面了解学生身体素质条件,避免专业受限

高考退档的重灾区之一就是“专业受限”,江西考生需登陆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查询本人体检信息,仔细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明确自身受限专业,避免因体检因素造成“退档”;此外,报考军校、公安、定向培养军士以及对身体条件有明确要求的院校或专业时,也应当符合院校或专业的体检标准或相关规定。

二、定路径。高度重视学生多元升学路径,避免错失良机

当前,随着高考综合改革不断推进,强基计划、综合评价、公费师范生、免费医学生、空军海军民航招飞以及国家专项、高校专项、地方专项、苏区专项等多元化升学途径给江西高考家庭提供了更多选择的通道。升学路径的多元化在客观上扩大选择面的同时也增大了选择难度,新高考时代的多元升学也进一步提高了“学涯职涯一体规划”的必要性。考生需要多方了解升学路径、权衡比对,选择兼顾当下升学和长远发展的路径。

三、学规则。精准把握高招录取基本规则,避免原则错误

江西新高考采用“院校专业组”录取模式,进一步增加了高考家庭的选择权和选择面。高考家庭需充分了解“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的平行志愿投档基本规则,吸收规则原理、掌握规则逻辑,理性分析研判新高考时代的“专业调剂”风险。此外,对拟填报的院校要认真阅读招生章程,特别是学校录取规则中是否存在特殊性规定,部分院校(或专业)对政治面貌或单科成绩有特殊规定的,应符合相关规定。

四、选专业。前瞻考虑学生职业发展目标,避免盲选错选

截至目前,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已达816个。要学会通过逆向思维,从高考生未来就业或深造的视角倒推本(专)科专业,并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核心课程、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查询了解和深度思考,不断提高与考生志愿的“匹配度”;此外,因我省高考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可填报专业为6个,在确定目标专业时可以按照“意向极强”“意向较强”“意向一般”分类分层多元确定。

五、挑大学。积极调研高校学科优势特色,避免看名择校

综合利用阳光高考、江西省教育考试院、高校官网及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科评估、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数据信息渠道,结合考生分数(位次)和历年院校分(位次)、专业分(位次),锁定一批目标院校。除考虑学校综合实力、专业特色、师资情况、科研成果、实验室建设、国际交流外,还可通过各大高校教学质量报告、就业质量报告及《就业蓝皮书》等辅助决策;鉴于高校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更名”或转设,除知名院校外,高考考生及家长普遍存在的看“名”择校也是造成遗憾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看就业。密切关注专业就业发展形势,避免认知误差

新高考时代,高考家庭已经普遍在高中选科、志愿填报时对大学专业有基础涉猎,但对就业情况往往缺乏更为理性和与时俱进的认知。高考家长“以自我当年就业的认知代替行业发展”和高考考生“缺乏职业体验和社会经验不足”是较为普遍的现实问题。在选择专业时候,可以重点参考国家“十四五”规划、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第三方权威性较强的招聘网站及行业发展分析报告等,尽可能建立起未来视角下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贯穿铺设。

七、做预案。提前谋划志愿填报预备方案,避免思虑不周

新高考志愿在院校专业组模式下填报难度显著提升,存在填报数量多、填报细节多、填报状况多的现实问题。在当年招生计划暂未公布前,高考家庭应当对照往年江西高招招生计划、一分一段、位次排名等信息,结合当年最新政策和志愿填报要求,初步制定预备方案。预备方案的制定过程有利于实操性了解填报规则,有利于结合学业情况提前筛选院校与专业,有利于减少出分后填报的时间不足、信息量过大造成的填报疏漏。高考志愿预备方案应当结合学生个体实际和院校、专业、就业等因素综合考量、修订、调整,为正式高考志愿填报夯实基础、做足功课。

八、重沟通。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志愿意愿,避免包办包揽

伴随着高考家长规划意识的增强,尊重考生意愿已成为主流。但不可否认,家长包办志愿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因志愿填报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考生普遍因高考成绩导致心理上存在表达压力,在个人志愿填报时往往不敢、不愿或因不了解院校专业而不能充分表达自我观点和志愿意愿。要通过考后心理疏压、阐明填报意义、解读院校专业、创建谈话氛围等方式,给予高考生更多表达、更多倾诉的空间和机会,真正意义上让高考志愿体现学生个体意愿、助力生涯发展。(作者系南昌市雷式学校党委副书记陈超)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