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海绵”添韧性 城市会“呼吸”
6月18日傍晚,广安月牙公园如往常一样迎来散步的市民。尽管白天下了一整天雨,但地面几乎看不到积水。“雨刚停,路面就干了,路面像是会‘呼吸’一样。”市民李欢说,穿布鞋出来散步,都不用担心湿脚。
雨水去哪儿了?原来,雨水“消失”的秘诀在于这是一个海绵公园。公园内运用了大量海绵设施,雨水经渗透进入地下并“储存”起来,以便之后苗木吸收,减少人工灌溉,实现土壤自由“呼吸”。
“海绵”添韧性,城市会“呼吸”。自入选“十四五”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广安市以海绵城市理念引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20.04平方公里,群众满意度达97.96%。
全域规划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广安城南西溪片区建于20多年前,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之前,该片区管网陈旧、雨污混流、路面破损等问题十分突出,周边居民苦不堪言。
“一下大雨,下水道臭水倒灌,路砖容易积水,经常踩‘地雷’。”周边群众李明君说,老城区年久失修,生活在该片区的居民生活品质受到极大影响。
海绵城市建设让该片区面貌焕然一新。59条老旧街区的人行道采用透水砖铺装,隔一段距离就有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再不用担心雨天湿鞋、道路积水;22个老旧小区内部也计划实施从屋顶到地下的立体式改造。
家住前锋区大佛寺街道中城社区建行小区的居民赵慧梅,也对小区海绵化改造赞不绝口。地下管网不仅全面升级,还对地面停车场、绿化景观、运动场地等功能重新进行了整合划分,洗车、拖地都可以用屋顶雨水收集箱的水,可节约不少水费。
“海绵城市是推动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创新表现,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能够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孙欣表示。
城市建设向“新”而行。广安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全域规划、系统施策,在老城改造及新城建设中充分融入海绵理念,“老旧小区+海绵”创建宜居环境、“市政道路+海绵”推动城市更新、“公园绿地+海绵”促进景城融合……系列组合拳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新”理念引领城市加速蝶变。截至目前,广安已建成海绵型建筑与社区32个、海绵型道路广场20个、海绵型公园绿地12个,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7.46平方米。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
梯级滞蓄 雨水高效循环利用
站在广安城区神龙山眺望,一片湖光山色映入眼帘,岸边的绿树、草坪、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这便是广安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区——神龙山组团新城片区,也是广安构建“外挡洪水、内疏河道、分级滞蓄、源头削峰、系统治理”的梯级滞蓄体系的标志性工程。
“梯级滞蓄体系的核心在巧妙引水、蓄水、用水、排水,把雨水‘包袱’变成解渴‘资源’,实现雨水高效循环利用,从而变‘废’为宝。”孙欣介绍,构建这一体系的背后,是广安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独有“匠心”考量。
从地形上看,广安主城区具有明显的三级台地特征,地势沿着渠江岸从低到高逐渐抬升,也导致一遇暴雨天气,雨水从三级台地倾灌而下,二级和一级台地内涝压力巨大。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必须创新,让雨水在合适位置“滞留”加以利用,达到“收放自如”的目的。
匠心独具造“海绵”。在一级台地建设渠江堤防工程,强化缓冲空间保护与利用,增加弹性空间实现“外挡洪水”。在二级台地优先开展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和源头管网改造,系统解决城市内涝和合流制溢流问题。在三级台地重点保护山体、洼地等自然生态空间,建设湖泊等蓄水设施,将雨水控制在本地,减轻对城市下游的压力。
神龙山片区就位于二级台地。该片区内三大景观湖泊相互串联,可吸纳周边道路、公园、小区等排出的雨水,同时与上游的全民水库以及下游的官盛湖、西溪河相连,实现雨水“有进有出”,构建起城市大排涝、大循环系统。
“神龙山片区55%的面积范围内,即使小时雨量达到80毫米,也可以实现雨水不外排。”孙欣表示,这些雨水通过多级滞蓄后在湖中“存储”下来,后续可以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既缓解下游排涝压力,又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广安日报/王林、范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