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的培育策略

发布时间:2024-06-27 10:46: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伴随着数字媒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这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虽具有匿名性、隐蔽性、虚拟性等特点,但并不意味着网络当中就没有道德要求。网络道德责任是大学生践行网络道德规范所体验到的与责任担当相关的情感,是网络社会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的与大学生发展相应的情感心理特征。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的基本要素

从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主要分为“知、情、意、行”四种基本要素。(1)知——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认知,是指个体在面临网络道德问题时,能够根据自身对道德规范的理解,进而对问题产生全面的认识。(2)情——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情感,是指大学生建立在网络道德认知的基础之上,有着更高级的境界更能调动个体主动性,并获得一定满足以及达到一定期望的内在体验。(3)意——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意志,是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推动力,是个体遇到网络道德相关问题时保持的态度和行为的内在保障。(4)行——网络道德责任行为,是指大学生在具体网络实践中的表现,运用自身已有的道德能力去分析面对的网络道德问题,去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行为倾向,是体现网络道德责任素养的最直接表现。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的影响因素

从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的影响因素有:(1)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水平低,分辨能力弱,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缺乏正义感、责任感、羞耻感,这是大学生发表错误言论,出现裸贷裸聊网络失德行为的主要原因。(2)大学生更重视网络的功能及收益,而忽略了作为网民的责任与义务。当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发生时,从众态度也使得大学生未能坚持正确的主张,不愿主动承担网络行为责任。有的网民为达到“吸粉”“蹭热”“网红”的个人私利,在网络中出现制谣传谣、网络失信、网络欺诈、网络犯罪等,主要还是因网络匿名性、隐蔽性、开放性产生的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所导致。(3)大学生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群体,高情绪体验容易使大学生丧失判断能力、难以理性思考,从而导致网络道德的自我责任意识弱化。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面临人际问题、恋爱问题、学习问题、生活问题等,大局意识不强,风险评估不够,带着不满的负面情绪,不负责任的断章取义、简单粗暴的通过将所拍照片和录音录像上传网络发表不当言论等,误导网友引发舆情来宣泄情绪、表达不满,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如“网络霸凌”“人肉搜索”“网络谩骂”“网络暴力”等。(4)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自律意识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省能力还较差,在网络实践中存在自由与放纵心理,网道德知行脱节现象比较严重。较为常见的就是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影响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的培育策略

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培育策略主要集中于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网络文化建设、法规制定和网络技术监控六个方面。

教育角度。(1)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力资源,形成家校合力,明确道德教育目标、拓展教育主体、整合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进化教育网络。创新学校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建立家庭网络道德教育体系和健全社会网络道德教育管理三方面加强网络道德教育。(2)大学生需自觉加强道德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养成良好的网络文明习惯和行为。

网络文化建设、法规制定和网络技术监控等角度。新媒体视域下网络道德培育应将校园文化建设、家庭管理和社会监督相结合。(1)国家和政府应从网络强制性规范、网络非强制性规范、网络技术规范三方面制定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措施,网络强制性规范主要指互联网立法、各类网站规章制度的建立,网络非强制性规范则包括培养文明的网络行为习惯、积淀群体规范。(2)高校可采取大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制定网络行为规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开展网上心理咨询、重建网络道德观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网络教育。

总之,大学生是弘扬网络新风正气的重要群体,承担着网络文明创建的重要角色。高校是引领大学生成为文明社会建设主力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的主要阵地,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还需不断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树立起良好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本文系湖南科技学院教师胡敏辉2022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2C35)阶段性成果)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