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秦岭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智慧运营BI展示大屏上,用户分布、在途车辆、煤炭销售额等实时数据不断跳动,鲜活的数据记录了技术团队探索数智运销的足迹,也记录着他们攻坚克难的故事……
招贤纳士,组建技术团队
秦岭数字公司在组建期就将技术团队建设重点前置。“数字化煤炭销售企业,业务是基础,技术才是核心,要通过招聘、猎头等多种方式招揽贤才。”该公司副总经理张瀚桥求贤若渴。在他的推动下,各方面优秀人才陆续加入。
他们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团队,虽然年轻,但阵容强大。张瀚桥,技术负责人,长期从事互联网技术管理、软件项目总架构设计等工作,负责团队整体管理;周玥,经历阿里和海航集团7年历练,擅长产品规划设计,负责项目规划和管理;李亚军,10年以上互联网产品设计及大厂工作经历,带领过多个知名平台设计建设,负责物流调度、金融产品设计;白艳,具备10多家金融机构的支付体系建设经验,负责系统稳定性测试;薛鹏历任中软国际首席架构师、软通动力技术专家,前后端开发经验丰富,负责技术研发。他们人人都是行业翘楚,每个小组都实力强悍,为了同一目标走到一起来。
多方调研,发现用户需求
团队组建后,首次迎战的是“秦岭云商”平台开发建设。作为一个大宗商品电子商城,要将商品的生产、配送、消费等各个环节融合起来,更需要在交易模式、需求分析、架构设计等多个方面持续创新和突破,打造多个应用场景,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求,但这些都建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为用户画像,要学会换位思考和身份转变,要把自己转变成供应链上每个从业人员,准确把握各角色真正想解决的问题和业务背后的真实诉求?”在调研中,张瀚桥叮嘱大家要把工作做实做细。
此时,正直腊月,寒潮席卷北方,出发当天更是风雪交加。但时间紧任务急,调研组毅然背起行装,踏雪而行,走遍了陕北、关中每座矿井,准确掌握了各矿井信息化建设进度,了解到已用系统结构、数据接口,提前为数据同步做好准备。他们裹着军大衣,24小时轮班蹲守在矿区停车场,趁着司机排队装车的间隙,隔着车窗耐心地向货车司机征集手机预约、接单的意见。他们翻山越岭,同60多家承运商面对面的探讨车辆组织瓶颈、调度分配要点和煤炭运输难题,为物流配送做好前期铺垫。他们走访了80多家主要煤炭购销企业,了解经铁路、港口、公路以及零售、团购、挂摘牌等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
白天,他们分组分目标开展调研,夜间他们挤在电脑前整理一天的调研成果、梳理业务关系。经过反复地推倒、重建、试错,系统流程逐渐清晰起来,为平台的顺利搭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宵达旦,确保平台稳定
“云秒”是“秦岭云商”平台以竞价拍卖方式实现市场化供需匹配的关键功能,其操作流程简洁、交易过程公开透明,很快被用户接受,交易量也迅速增加。随之,销售信息井喷增长,终端用户踊跃采购,同一数据在众多用户瞬时操作下引发高并发场景,出现系统运行缓慢,数据列队拥堵、终端请求超时等现象,系统一度处于崩溃边缘。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张瀚桥迅速组织攻坚。一方面,继续做好功能优化,提高现有BS架构系统性能,通过均衡负载、缓存、消峰等手段,降低瞬时并发量,确保“云秒”业务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从整体架构设计上动脑筋、求突破,另辟蹊径开发Electron客户端,增加交互进程,加快数据的传递和功能的调用,提升了信息交互速度,避免了高并发场景。
“平台验收只剩下一个月时间,能不能三十天内稳定完善‘云秒’功能!”项目推进会上,张瀚桥郑重地征求大家意见。
“有信心,我立军令状!”研发组首先表态。
“我也立军令状!系统测试有点拖后腿,加班肯定能赶上。”大家纷纷举手支持,激情瞬间点燃。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团队团结一心集中冲刺的时候,测试环境却突发状况,网络不稳定、信息不及时,致使工作开展困难重重。在张瀚桥的多方协调下,网络环境得到改善,最终通过“限流、熔断、降级”等方案,在最短时间保障了生产环境。
技术创新之路从来不平坦,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争执与和谐的声音交织,成功和艰辛伴行,虽然他们经历了磨砺和坎坷,但是前进的信念更加坚定,步伐愈发有力。
又是一个明媚的春天,清晨第一缕阳光从窗户缝里挤进办公区,映射在智慧运营BI展示大屏上,平台销售额突破500亿,煤炭交易量突破6000万吨、注册司机超过12万人……看着一组组耀眼的数据,回望身后仍然埋头苦干的技术团队,张瀚桥布满血丝的双眼里,沁满了火热和希望。(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