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种思想教育的载体”,作为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鲁迅先生曾这样形容版画艺术。如今,在顺义区少年宫,版画社团这个已经走过二十多年发展历程的“老牌”社团,依托“版印生活”项目,正追寻着生活的足迹,绽放新时代风采。
艺术源于生活 版画要传承更要创新
“虽然版画是中华传统艺术,但在今天,我们想赋予它更深的时代内涵”。顺义区少年宫的左晓茹老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版画专业。在她看来,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不仅仅体现在技法上,更要让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找到落脚点,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中。
顺义区地处北京远郊,有原汁原味的乡土资源,与此同时,顺义区也是港产城融合的国际化现代新城。顺义区少年宫充分挖掘顺义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倾心打造了“版画社团”。该社团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北京市教委“三个一”活动的通知精神为指导,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联手校内,共同打造具有顺义区特色的课外、校外版画精品课程——“版印生活”。这一课程以“艺术来源于生活”为理念,以生活为原型进行写生和创作。在此理念引领之下,少年宫设计了“版印生活”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写生——创作——制作版画——作品展览等一系列自主性、综合性、体验性的活动,营造了“人人学版画、人人懂版画”的良好氛围。
作为校内教育的补充,少年宫应发挥校外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顺义区少年宫版画社团的老师们,以活动为抓手,围绕北京冬奥、抗击新冠疫情、垃圾分类、文明养犬、节约用水等主题,带领学生深入到到乡村、场馆,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写生、创作活动,拓宽学生的创作边界,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大胆创新、积极合作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体验“艺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赋能专业成长 提升教师团队“战斗力”
经过多年的实践,顺义区少年宫版画教学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课程框架,开始逐步探索“从无到有”到“从有到优”的新路径。
“版印生活”项目建设开展后,原有课程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与丰富,老师们以生活为素材,将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节日文化等融入到版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技法上,老师们也在在原有的凸版技法中加入凹版、平版、独版、原版、漏印等技法,丰富版画的表现形式;材料上选用吹塑纸、塑料板、石膏板、木板、橡皮板等多个版种提升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版画社团还构建了适合6至18岁学生学习的版画课程框架,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特点,定制培养计划,完善版画社团的梯队建设。
这些改变与提升,对教师队伍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顺义区少年宫版画社团通过校内、外联手,骨干引领、合作探究的方式,由少年宫版画研究小组牵头,联合三所中小学的美术教师,组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版画教学研究团队,进行课程建设;邀请各层次专家进行理论培训、课题辅导和专业赋能,让教师的综合水平与教材编写质量得到大幅提升;老师们曾两次参加全国教师版画高级研修班,学习了很多新的版种,为少年宫的版画教学注入了新活力。
成绩斐然相互促进 师生“双丰收”
在“版印生活”项目为期三年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专业水平有了明显进步,创新能力、审美情趣及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学生参与全国各种少儿版画比赛获奖40余次,其中北京市阳光少年艺术节比赛获一等奖3名,二、三等奖7名;10余幅作品刊载在世界、国家级作品集中;2名学生参加法国专题展,作品被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和拿破古堡主人收藏。
学生取得的优异成绩,不仅使得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也带动了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明显提高。顺义区少年宫老师编写的《少儿版画》、“版印生活”系列课程获北京市校外活动资料评选二、三等奖;教师们设计的版画教学活动获北京市校外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依托项目,顺义区少年宫申报了市、区两级课题《校内外联手开发版画课程的实践研究》,均已结题,目前已有成果形成。教师研究能力增强使得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三年来撰写的论文获得市级一等奖7篇,二、三 等奖17篇,在刊物上发表4篇。
少年宫联手小学、中学、高中教师,全力构建课外、校外版画课程,已初步完成了6-14岁学生版画课程并在顺义区3所中小学中应用,成为全区教学特色。“黑白木刻长卷制作——美丽的潮白河”面向全市校外美术教师做展示介绍,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好评。北京市郊区观摩课“2017年的府前街”版画制作活动让更多同行了解顺义区少年宫版画社团,提高了项目在全市的影响力。
未来,顺义区少年宫将进一步提升版画课程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丰富版画表现形式,扩展版画的实用功能,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从而打造一支适应时代发展的高质量版画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