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剧目排练》示范课程“数字化艺术思政课”AI苗族户外舞蹈小剧场《景·行》

发布时间:2024-07-16 16:56:51  |  来源:动静贵州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简介:

《诗经·小雅·车舝》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用数字身体演绎当代贵州苗族故事,这份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传承、发展也是一种“景行”。 编导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黔省诸苗全图》、贵州省博物馆藏《黔苗图说》《百苗图》《百苗图抄本汇编》、哈佛燕京图书馆藏《百苗图八种》、哈佛大学图书馆藏《苗蛮图说 一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藏《苗族生活图 40幅》,中的部分苗族支系进行了梳理以及民族符号化提炼,把文字通过舞蹈的形式具像化,呈现多维的民族文化与数字艺术融合空间。使用了AI视频Stable Diffusion的DiffSynth最新AI图像生成技术,这是贵州高校首次通过AI赋能艺术的形式,将苗族古籍中的文化符号再现,进行思政教育,使思政铸魂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采取沉浸式、行进式、体验式、交互式的方式,坚守并传承卓越的文化传统,同时展现民族特色的新时代智慧舞蹈教育,在演进中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在贵州高校首次尝试,以数字化形式,呈现“苗族舞蹈剧场”,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表达,在深度挖掘贵州苗族多元民族文化内涵视域下,进而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从而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当代审美意识重构。

历史溯源:

九股苗:又称“九股黑苗” 九股指的是九个宗族集合起来的姻亲集团分布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地方,附近族人数量繁茂民风彪悍善斗,九股苗战士武器装备精良,盔甲形制周密,保护严实。黔东南苗岭则在《苗族古歌》里被称为“九鼓社地方”,雷山、凯里被称为“上九鼓”,台江、剑河被称为“下九鼓”。这支苗族在这块“化外生苗之地”,以鼓社作为苗人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世代繁衍,其聚落生活节奏缓慢,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那样留驻着过去的生活景观。

生活在以施洞镇中心的清水江中游32公里两岸河段的苗族属于Fangb Nangl(方南)支系,主要集中在台江县的施洞、老屯两个乡镇的村寨及与之相邻的施秉县双井、马号、六合三个乡镇的部分村寨。该支系自称为“Hmub”,语言为黔东方言北部土语施洞话,服饰为中裙系施洞式服饰。在农业方面,该地区稻作曾推行“糯改籼”,还有众多的旱作品种,如苞谷、番薯、马铃薯、花生、黄豆、茶叶等,都是随着汉族移民引进的。方南苗族的村寨一般建在条件较好的坝子或河流边,其村落就相对较大,自然村的分布密度也相对较大,因此又被称为“Fangb Eb”(河边苗)。

“白苗”这一称谓最早见于清康熙《贵州通志》,清代所称白苗分布在今龙里、贵定、贵阳、惠水和平塘等县市毗邻的苗岭山脊地带。通用苗语西部方言惠水次方言,称其为白苗是因其服色尚白,但白色却不是他们传统的服装颜色。明代典籍,如:嘉靖《贵州通志》《炎微纪闽》、郭子章《黔记》等提及这一地区的苗族时,将他们称为“东苗”,说他们喜欢穿浅蓝色或蜡染的贯首衣和短褶裙,能够编织精美的“土锦”。白苗的祭祖仪式不仅规模盛大,而且细节极其复杂。白苗的分布区设置有很多斗牛场,每逢秋季,各寨所喂祭牛都要由本宗族成员簇拥着来到斗牛场,进行斗牛活动。

西苗是苗族的一个分支或群体 主要分布在今中国贵州省的平越(今福泉)、黄平、瓮安、清平(今凯里西)、贵阳等地。西苗群体保留了苗族丰富的文化传统,包括服饰、节庆、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方面。男性可能用蓝布缠裹头部,用土产的布条缠绕腿部; 女性则将头发梳成发髻,用木梳固定。此外,他们还可能保留有独特的秋收后神灵召唤仪式等习俗。

黑山苗:主要分布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已经清江流域 善用茅草占卜吉凶喜用蓝布束额深居山林之中以打猎为生的苗族居民 打猎目标常为农耕居民的庄稼和牲畜便有“不事耕作每以掳掠致富”之说法。

洞苗:在末代文献中多称之为“洞民”,元代时称为“洞蛮”,清初则称为“洞人”,所称“洞苗”乃是清代拓展使用“苗”这一泛称所致。所指称对象并非苗族,而是指侗族的北部支系。在天柱、锦屏二县所属。择平坦近水处而居,以种棉花为务,男子衣著与汉人同,故多与汉人佣工。女人戴蓝布角巾,着花边衣裙,(能)织洞帕,颇精美。通汉语,听约束,楚省亦多有之。

青苗:在黔西、镇宁、修文、贵筑、平远等处。衣尚青。妇人以青布(衣)绾发为髻,上装九华巾,男子竹笠草履。性情犷悍,今亦驯良。在平远者,又为“箐苗”。男子未婚者,剪脑后髪;娶妻,乃留之。

短裙苗:穿着厚硬的百褶裙原是黔东南支系北部亚支系苗族远古衣着传统习俗 ,但到了明代中叶随着汉移⺠集团的定居 ,黔东南支系苗族逐步改变了生活方式,随着定居衣业的确立和扩散,改营定居农业的那些苗族逐步改穿较⻓的裙装。于是传统的超短裙装就成了部分苗族的标志性装束,汉族文人也据此赋予这部分 苗族“ 短裙苗” 的他称,值得注意的是“ 短裙苗” 在不同时代所指的对象不一样,明中期以前所指的“短裙苗”位于今石阡县境内,明中期以后又加上了引起中央王朝注意的“天苗”,清雍正以后随着“生界”的开辟,“短裙苗” 又用去指称居住在深山区的黔东南支系北部亚支系苗族。苗族的原始宗教是一个多神体系。“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以对自然界的认识和依赖为基础,雷山苗族对天地、大树、山洞、日月、风、山川、巨石、火、雷电、水等自然物加以顶礼膜拜,相信“石大有鬼,树大有神”。步认识,对氏族始祖的追本溯源,使人与社会的关系备受关注。人们把本族群与某种自然物联系起来,认为每一个氏族、部落等与一个单独的图腾自然物相联系,并对氏族、部落的生存和发展有护佑的作用。其崇拜的直接对象有太阳、月亮等自然物,鸟、龙、虎、牛和枫树等动植物。

青苗:在黔西、镇宁、修文、贵筑、平远等处。衣尚青。妇人以青布(衣)绾发为髻,上装九华巾,男子竹笠草履。性情犷悍,今亦驯良。在平远者,又为“箐苗”。男子未婚者,剪脑后髪;娶妻,乃留之。青苗条文本中,除了提及他们穿青衣、戴竹斗笠、九华巾外,几乎未提供其他有价值的信息,特别是反映苗族传统文化的资料。几乎是空白。

平伐苗:一名早见于《元史》,原称“平伐苗蛮”。进入明代后才称为“平伐苗”,偶尔也称作“平伐司苗”。平伐为地名,其位置在今天贵定县南部,从元代起,在此设置土司,为新添宋氏(即明代所称的“水东”)下属。本条所说的“平伐苗”分布于今天的龙里、贵定、平塘等县的边远山区,通用苗语西部方言惠水次方言的一种土语。直到20世纪中期,还沿袭披草衣的传统,但其他的社会习俗则与本书所说的白苗、东苗并无二致。

平伐苗的生息地是苗岭山脊地带,这一地区由于土层较薄,气温偏低,因而不可能发育出茂密的森林,常见的生态景观是疏林、灌丛、草坡。由于大型食草动物仅是在盛夏时在这一地带活动,追捕大型食草动物的猛兽也十分罕见,习见的猎物都是小型的食草和食肉禽兽,平伐苗以小型弩机为主要猎具就不足为怪了。对照画本所绘弩机,还可以发现文本中所说的“出入带弓弩”不能按字面理解,以为他们既带弓箭又带弩机,而应当将“弓弩”看成偏义复词,其实仅是指弩机,“弓”字无实际意义。下文的“镖枪”也应作如此理解,文中的“镖”字无实际意义,因为在这样的狩猎环境下,猎手站起身来投镖,会惊跑野兽,降低狩猎的效果。

关于男子披草衣有如下一些情况值得注意:一,此处所说的平伐苗与《百苗图》中所称的“蛮人”在分布地域上相互交错,而这两个群体的男子都穿草衣,可以视为相互影响的结果。二,平伐苗和蛮人的生息地带都在苗岭的南北两坡,这一地带秋冬多浓雾,冬天有凝冻,穿草衣既可防湿又可保暖,在天气突然变暖时穿脱都十分容易,穿草衣应当是一种适应环境的有效手段。三,平伐苗和蛮人都酷爱打猎,打猎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打猎又多采用伏猎方式,穿草衣有利于隐蔽埋伏,提高狩猎成效。总之,穿草衣并不是平伐苗纺织水平低下或者生活贫困所使然,事实上,他们在草衣内都穿有布制的衣服,草衣仅是外披而已。

本文作者希望通过数字化舞蹈实践实现地方高校舞蹈美育人才应用性、综合性、创造性的培养,同时构建贵州高校舞蹈课程“民族文化根植”创新型发展新形态的数字化方向。并且对如何创建服务地方高校学生的舞蹈思政课程、地域文化传承发展中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地域文化传承发展中数字化资源的建设等方面的教学课程上有很好的启发作用。(贵州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袁敏)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