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医药文化 激活中医药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7-19 15:20:2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为构建全球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为世界文明进步发挥积极作用。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亮丽“名片”。中医药文化内涵丰富和具有重要的新时代价值,能激活中医药新质生产力。

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生命观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认为医者,健康所系、生命所托;把人的生命价值看作是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挽救病人生命,看作是医者的最宝贵财富。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命观,禀从热爱生命、关注生命、珍惜生命的人道主义,发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甘愿守护亿万民众的生命健康。生命观是中医药最大的新质生产力。因为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靠生命创造的;一切美好幸福生活,都是建立在生命之上的。

二、天人合一、形与神俱的整体观

中医药的整体观强调从宏观、自然与社会等多维度研究人生理、病理及疾病防治。“天人合一”体现中医药文化重视人与宇宙、自然、社会的关系,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应相通的一个整体。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产生影响。在自然体系中,人要主动求得自身的平衡,首先要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变化,自觉地采取各种适应自然变化的养生措施,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尽终其天年。“形与神俱”反映在中药医文化中生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和谐统一,形恃神而立、神须形以存,形神合一体现以神统形的形体和精神相融合的整体。把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志、五液、五味等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共同协调地完成人的生命活动和维持人的健康。生命活动受社会影响,人与社会也是相互关联融合的整体。

三、调整阴阳、维持和谐的平衡观

中医认为人体阴阳之间是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调和,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则健康。《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说明阴阳平衡则人气血充沛、精力旺盛、形神相保、情志平和、顺应环境、脉象和谐,人体生命活动健康有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人的功能失去动态平衡,出现一方偏衰或偏亢,就会使人的生理功能紊乱而得病。治疗疾病就是使失去动态平衡的功能恢复到和谐、平衡的状态。人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自我锻炼、药物作用都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人的衰老,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阴阳俱虚。阴虚则阳亢,阳盛则阴虚,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故防治衰老,贵在调和阴阳,维持和谐。而保护健康的根本就是阴阳平衡。

四、三因制宜、精准治疗的辨证观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特色,是中医进行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的主要思维模式。张仲景《伤寒论》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精辟概括了中医的辨证论治观。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式来全面、整体了解病情的诊断全过程,有别于西医主要采用设备检查的诊断方法,结合因人(年龄、性别、体质、文化)、因时(时令气候)、因地(地域环境)的“三因”制宜原则,对病人通过四诊所采集的症状、体征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整体判断确定病人为某种证候。然后“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治则、治法,遣方用药。具体治疗时,采取标本兼治、扶正驱邪、调整阴阳等,既可“同病异治”,也可“异病同治”,紧贴患者具体情况,绝不生搬硬套,墨守成规,真正实现当代西医的精准治疗,提供个性化和更有效的变革性治疗,是新质生产力。

五、调治手段、用药取向的天然观

中医药认为自然规律是疗疾养生的重要依据,注重自然疗法,根据四季、气候来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针灸、推拿、拔罐、刮痧和盘龙灸等中医疗法;药膳、药酒的食疗;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养生;心理养生、怡情养生等情志调治;这一系列人性化的中医调治手段是天然绿色。

中医药特别重视用药讲究天然。《说文解字》“药,治病草也”,中药又被称为中草药、草本药。中医根据季节和产地精选各种动、植、矿物等天然药进行加工炮制后用。源于天然的中药材有各自特殊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自然属性,依据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来配方,注重发挥天然药的自然造化之力,从整体上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改善体质。现用的艾条、外贴膏药、小夹板等耗材为天然之物。这都是天然生态绿色低碳。

六、“治未病”、调养结合的预防观

《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人要注重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核心体现在“预防为主”的新时代我国卫生方针政策,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金元朱震亨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要通过情志调摄、劳逸适度、调饮食、慎房事、适寒温、药膳调养等养生方式以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从而起到保健防病的作用。“治未病”是中医学在五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面预防观,是奉献给人类最先进、最前卫的预防理念,是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最有效手段。      

简便廉验、应用广泛的为民观

中医诊断主要由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信息资料,不必依赖复杂的仪器检查。中医治疗有药物,还有针灸、拔罐、刮痧等几十种非药物疗法,这些方法简单不需用贵重器具。中医的诊疗手段和诊疗程序简单方便好用。中医治病疗效好,无副作用,人人喜爱。中医疗法收费低廉。中医药“简便验廉”特色优势真真实现为人民服务,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中医药应用广泛,中医药发挥在治未病的主导作用、疾病康复的核心作用、治疗重大疾病的协同作用,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美容养颜、心理调护、养老、健康旅游、中医药健康产品和文化产品开发。中医药能全方位服务全人类全生命周期。俄罗斯友人说得好:“中医药,全人类都需要!”。

八、起居有常、食疗养生的生活观

中医药是一门贴近日常、高度生活化的科学,是最适合融入生活的医学。《黄帝内经》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段话高度概括了中医药文化全面融入到人的衣食住行、起居养生日常生活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和理念。孙思邈《千金要方》:"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强调食疗治病,食疗能维护身体健康、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中医生活化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新举措,中医药融入人们日夜星辰、四季轮回与二十四节气的每一天,嵌入到衣食住行玩生活的每一点,改变人们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创造更健康的生活,更好的生命质量。中医生活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体验,能推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传播、创新发展和国际交流。

上述八观全面系统阐述了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医药文化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健康中国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国际传播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彰显了中医药新质生产力。

作者介绍

罗建国,男,1964年5月生,大学本科,1987年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3级主任医师,娄底市自然科学学会工作研究会党支部书记,享受娄底市政府特殊津贴,娄底市首批名中医,曾担任过娄底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娄底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慢病管理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健康管理学会中医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健康管理服务业协会中医膏方分会副理事长、省卫生健康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市252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娄底市健康管理协会名誉会长。二次评为“湖南省优秀中医工作者”,获市第三届青年科技奖,一项科研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论文《中医综合治疗的应用原则》获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发表论文25篇,发表健康科普文章近3百篇;发表在红网《做好科普四化让中医药融入百姓生活》浏览量近70万次、《眨眼非秋波有病才是真》浏览量50余万次,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的《提高免疫力中医有大招》、《咽炎烦人中医有招》和《防治近视眼中医有妙法》等文章荣获热点文章排行第一,已出版《中医教您防治眼底出血》(主编)等专著10余本。从事临床工作近40年,临床经验丰富,德艺双馨。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眼、耳鼻咽喉科疾病,更长于中医药治疗慢性病、糖尿病并发症、角膜炎、近视、眼底病、鼻炎、鼻窦炎、耳鸣耳聋等。在养生保健、药膳、膏方和治未病等方面颇有造诣。每年在湖南省、兄弟市州及我市作学术报告、健康科普讲座十余场次。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