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国家、民族在千百年来历史进程中所积淀下来的艺术结晶,是文化历史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交流与实践中创造,经过不断演变与发展,是宝贵的文化资源,蕴含着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非遗文化在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非遗文化凝聚着中华文明智慧,其所承载的民俗风情,价值观念,所蕴含的情感认同,理想信念,成为组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展现出的蓬勃生命力,联系着经济、文化乃至社会发展,因此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非遗传承与数字保护
将非遗传下去,让非遗活起来。非遗传承离不开非遗传承人世世代代的坚守,同样离不开政策保护,宣传推广与社会支持。非遗在传承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和文明从始自终都是在交融碰撞中运动变化的,所谓传承,是创新性的转化发展。
我国非遗资源种类丰富,但由于历史变迁,环境变化,很多非遗文化处境艰难,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媒体网络与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使得文化传播方面得到了更多支撑,让传统的文化资源得以长期储存,推动文化可持续发展,给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的技术手段难以较完整地呈现非遗精巧多样的特点,而数字技术的出现,能够对这种传统的技艺实现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生动展现,同时能够将其以多元的形式展现在更多受众的眼前,数字化保护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非遗文化的传承在于保存、记录与更好的传播,数字技术可以将非遗的样式、技艺、过程等全方位,立体化的记录呈现出来,并无期限保存,使得非遗文化的活态存续和社会共享得到了提升。首先,传统的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是靠传承人的一代代坚守,但由于地域限制性与工序复杂性等原因,大部分非遗项目的知名度较低,数字网络的出现在非遗保护方面拓宽了展示渠道,打破了传播限制,通过网络,非遗文化可以与更广泛的受众人群隔空对话,这极大地提高了非遗的影响力,吸引人们参与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项目中去。其次,在数字化世界里,非遗的保护可以依靠数据收集、数字存储、立体展示、多方备份等技术手段,开放共享,长久保存,方便检索,数字文件的备份性能够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与持久性,除此之外,通过数字模拟,甚至可以重现失传的技艺,以便人们研究学习,这也为非遗传播搭建了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跨域地域限制,展示非遗的魅力。
二、数字赋能非遗路径分析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启了世界记忆项目(Memory of the world),旨在保护传承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方式所创造出的文化遗产,并在全球推广,数字化技术赋能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播已成新的流行趋势。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传统文化数字化,尤其是在非遗文化领域,利用数字化强大的展示功能,给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平台。
非遗数字化已应用于数字出版、数字博物馆等多种领域。数字出版是一种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和存储技术结合,将出版内容以数字化的形式编辑整合,以光盘、二维码、阅读器等形式提供给读者,是一种交互式的新型出版形式,数字出版可以将图像、文字、声音等信息存入数据库中,以大众易于接触到的表现形式即时性的传播信息,增强文化互动性,这种新型出版形式可以促进非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这种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为非遗等传统的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如何将非遗蕴含的的文化内涵呈现在观者的眼前,增强感染力、吸引力,还需我们进一步的去探索去实践。互动技术的出现,使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感官感受,展览或者博物馆会通过数字艺术技术,结合声光电,打造视听触看体验。例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中运用数字投影,将文化与环境相融合,观者可以通过互动,自由穿梭在舟楫构筑的展馆内,感受运河沿岸的经济文化,体验跨越历史的珍贵遗产,感受运河当年盛况。大连非遗文化发展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建设,大连骏雅苑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场地支持,大连非遗传承与发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提供展品,共同建立了非遗数字化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将非遗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彰显在观者眼前。数字博物馆的出现助推了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趋势,但传统博物馆并不会被取代,数字博物馆是对于传统博物馆的补充与延伸,多感官的交互性体验,能够将非遗文化与观者相融合,历史积淀的文化立体地展现于虚拟的空间,增强了多维度体验感,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更加人性化,同时满足观者的个性需求。但数字博物馆也伴有技术限制,手段泛化等原因,从而使非遗在展示内容过程中出现专业性不足,趋于娱乐化等问题,因此还需要对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进行更多有益尝试。
以数字化技术与媒介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数字技术强大的信息互联能力,带给人们新奇的体验感。同时需要使非遗作品能够适应数字化的推广流程,非遗文化在传承创新过程中能够挖掘出深刻的文化艺术内涵,积极呈现,还要考虑如何借助数字化传播的客观规律,使非遗文化在一些娱乐性的传播过程中兼顾文化底蕴,则需要探索出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新的路径,将非遗文化的价值贯穿始终。
三、重构多元创新
在新的数字技术更新迭代的环境下,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途径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打造非遗IP。在文化创意领域,IP经济热度不减,被赋予了强烈的文化属性,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阶段,打造数字非遗IP形态,可以迎合市场对IP的需求,当非遗文化为大众所看到,才能够被传承下去。IP需要建立标志性的符号化形象,精准锁定受众群体,运用数字化的手段,对非遗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在打造数字非遗IP的创作过程中,要准确提取传统民族非遗的符号化特征和文化内涵,既要满足社会共享,还要保留传统的文化特色与精髓。要站在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度,提炼出民众喜闻乐见的标志性符号打造数字IP,例如快手联合支付宝集五福活动发起的“非遗般的福”活动,就是以非遗技艺与福字结合起来,将非遗送入全家万户,除此之外,现如今对于非遗IP的尝试层出不穷,凡拓数创研发虚拟数智人“班昭”,在央视主持节目中,担任非遗推荐官,讲解非遗背后故事,以数智人IP形式,将非遗文化链接观者,打造非遗文化盛宴。
近年来,数字藏品,也称为NFT,继元宇宙概念后成为新的焦点,数字藏品是运用区块链技术,赋予艺术作品数字凭证,且具有唯一性,可以实现真实的发行购买与收藏,运用在非遗文化中,也使非遗的版权问题得到了保障,同时数字藏品可以进行交易,帮助非遗文化变现资产,也拓宽了非遗的传播路径,非遗数字藏品极受喜爱,会吸引受众前来了解非遗的文化与历史,引起广泛关注。
非遗互动体验。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非遗的传播方式愈加多元化,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数字化技术逐渐应用于非遗文化,通过VR和AR,构建出虚拟的非遗场景,多维度向观者展现非遗文化的历史演变,文化内涵、技艺传承等,体验身临其境之感。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与中国美术学院组成团队创作香云纱艺术装置,团队成员在机场高铁区域带给大家一场香云纱染晒体验,参观者可以通过VR设备体验香云纱染晒工序,并且结合人工智能生成艺术纹样,得到一份香云纱文创礼物,这种探索非遗展品与数字化互动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受众沉浸其中,与非遗文化交流对话,感知非遗之美。
非遗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非遗不仅要被保护被传承,更要融入现代发展中,在传承中链接当代。近年来,数字化在非遗传承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由开始单一的保护记录,正逐渐转向助力非遗发展的重要支撑,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多元创新的途径,也为非遗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方式,如何利用好数字化技术成果,提升非遗社会能见度,实现非遗活态传承,是当下需要积极探索的方向。
作者:王淑颖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