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心不老 戏腔永新:湘潭大学学子探访五旬“新生”的辰河高腔追梦之旅

发布时间:2024-07-23 11:09:1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我今年五十多岁,我是辰河高腔爱好者中的‘年轻人’。”坐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浦市古镇万寿宫的戏台下,年过五十的陈宏满笑着对来自湘潭大学的青年学子说。这位戴着黑框眼镜,气质儒雅的师傅是湘潭大学学生团队近期在泸溪县浦市镇开展的第六场公益直播的受邀“嘉宾”之一,他是泸溪县浦市古镇游客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是一位刚学几年辰河高腔的民间传承者。

(图为陈宏满 刘雅雯供图)

陈宏满口中的辰河高腔起源于明初,随着江西人迁移湖南,“弋阳腔”传入辰河流域,与当地方言土语、民间信仰、风俗仪式相融合,产生出一种全新的地方腔调,谓之辰河高腔。据陈师傅介绍,这种戏曲流行于湖南省沅江中上游的支流辰河一带,唱腔高亢激昂、响彻云霄。泸溪辰河高腔曾赴法国、西班牙等多国演出,赢得了“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的美誉。2006年,辰河高腔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图为万寿宫戏台 刘雅雯供图)

谈及辰河高腔,陈师傅如数家珍,从发展历程到唱腔特点,再到角色分类、代表剧目,都做了一一介绍。他眼神闪烁,情到深处还会手舞足蹈,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对辰河高腔的无比热爱与投入。“在戏里,泸溪正宗的旦角梳头动作,需把簪子取下衔在口中,头发用簪子束起后,要轻“啐”一口。”说着,他朝右下方轻吐一口气,强调道:“唱戏时,这个“啐”的动作万万不可少,而外来戏班,往往做不出这些细节。”按他所说,泸溪是高腔发源地之一,以前外地人是不敢在这唱戏的,因为在观众眼里,他们是不正宗的。

尽管在国内外都打出了名声,但由于人才缺乏、受众局域化老龄化等问题,辰河高腔如今已到了几乎失传的地步,只有少数剧团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坚持演出。回忆起往日的辰河高腔,陈师傅自豪地说,辰河戏曾经在当地是非常出名的,上至老人,下至孩童,谁都能哼唱两句。而现在,来听戏的人越来越少。当被问到为何是“年轻人”时,陈师傅满脸遗憾。“像我这样愿意学辰河高腔的人不多了,比我年轻的几乎没有。民间艺人都慢慢消失了,这个戏曲在民间也慢慢失传了。”他认为,民间艺人是辰河高腔生命力所在,县剧团成立之初,也都是挑选民间艺人中的精华组成表演班子。

自2019年偶然听过一位民间艺人的表演后,陈师傅便产生了“必须要学”的想法,并拜这位老师傅为师。“学辰河高腔本身难度是非常大的,刚开始学的时候我可能要两个月才拿下一小段。再就是家人不理解。刚开始我老婆不爱听,不让我在家里唱,让我出去唱。”但对于辰河高腔的痴迷,让陈师傅克服种种困难,始终坚持学习。五年间,他每天除了要完成游客中心的工作,还要跟随七十多岁的师父练习三个小时的辰河戏,如今会的曲目有近十种。

(图为陈宏满剧照 刘雅雯供图)

“年龄不是问题,只要喜欢,只要有腔调,就能学。”在21日下午这场以“戏梦匠心”为主题的直播中,这位对自己嗓音条件颇有自信的表演者向现场的湘大学子以及上千名网友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戏曲盛宴。表演曲目节选自《陈姑赶潘》,陈师傅扮演的艄公用高昂的嗓音,婉转的音调,精巧的手势折服了全场观众。戏台之上栩栩如生的戏剧演员,戏台之下聚精会神、拍手叫好的观众,直播间里不断点赞的网友,共同感受着这一传统戏曲透过岁月的长河,在这一刻熠熠生辉。

(图为湘大直播团队对演出进行直播 陈江方圆供图)

辰河高腔,古韵待续,需薪火相传方能生生不息。“只要有人愿意听,我就愿意唱。等我从游客中心退休以后,就会专注于学戏。我也希望有更多人将老祖宗留下来的艺术在浦市这个发源地传承下去。”陈师傅满怀憧憬。(刘雅雯 陈江方圆)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