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前锋区:钱包鼓了 新村美了
盛夏7月,走进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广袤的乡村大地,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推动下,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产业振兴钱包鼓
7月29日,走进观塘镇仁和寨,只见道路两旁五颜六色的格桑花尽情盛开,迎着习习微风,不少游客在此垂钓、野炊、露营。
“这里离广安主城区比较近,风景很不错,水电设施也很齐全,来露营比较方便,体验感很好。”游客陈伟说。
作为观塘镇新近打造的观光旅游项目,该地依托仁和寨独特的区位地理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了仁和寨农旅结合体验区,现已成为集休闲垂钓、户外露营、旅游观光、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网红“打卡点”。古朴的村落、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观塘镇积极引导各村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发展集体经济,有力推动粮油产地粗加工、农机社会化服务、闲置资产租赁等下游产业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品牌脱颖而出,成功打响仁和寨米、白云油菜、继光稻蛙、新立川芎等观塘新名片。截至目前,全镇各村集体经济组织累计总收入183.92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62.4万元,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此外,观塘镇还通过经济林置换、低效林改造、撂荒林整治的方式,规划发展九桥、仁和、碧峰等地竹产业,规模达7000余亩。该地采取群众以土地入股分红、剩余归集体所有的分红模式,先后投入500余万元,种植巨黄竹、景观竹1600余亩,绵竹800余亩,计划可实现户年均增收1000元,集体经济收入增长11000元。
乡风治理新村靓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前锋区各地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昔日泥泞的乡村小路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路,路灯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农村厕所改造工程让“卫生死角”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无害化卫生厕所;垃圾处理实现了分类回收和集中清运,村庄变得更加整洁美丽。
7月30日,走进虎城镇水口村,村中的道路宽敞而整洁,道路两旁的房屋庭院干净利落,门前花园里的花朵散发出阵阵芬芳,一片祥和宁静的氛围。
该村以乡风文明“一榜两评”活动为抓手,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大力营造村容村貌美、环境卫生好、精神风貌优的乡风文明氛围。
在“一榜两评”活动中,该村对农户环境卫生和文明习惯进行评分,红榜进行物品奖励,黑榜通报整改。每次评比的分数换算成积分,群众可以用积分在积分超市兑换相应物品。通过建立积分超市管理制度,以积分管理、积分兑换的形式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在村民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前锋区创新运用“633”工作法,持续开展乡风文明“一榜两评三治”,扎实开展“七清一提升”乡村整洁行动和乡风文明提升行动。积极推行“积分制+清单制”,推广运用“川善治”乡村治理平台,优化完善“积分超市”等创新机制,确保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乡风文明工作落地落实,收到实效。
各地通过“一榜两评”等活动,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引导村民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许多村庄还制定了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反对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该区还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目前全区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设备配套率达100%,农膜回收利用率90%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7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100%,秸秆综合利用率90%以上。
为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前锋区各地还不断创新治理方式,完善治理体系,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村庄治理,通过村民议事会、理事会等形式,让村民在村庄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吕甜/前锋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