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三个力”

发布时间:2024-08-12 10:07:2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面对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严峻。尤其是作为意识形态工作重要领域的高校,总体向上向好,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一些错误思潮在形形色色外壳的包装下涌入校园,冲击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互联网在带来便利性的同时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更多挑战和考验;少数教职工认识存在偏差,重业务工作、教学科研,责任意识和政治敏感性淡薄,也有的不会或不能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表现出“本领恐慌”;在某些领域还存在一些制度或管理的空白点,个别不当言行时有发生。

面临这些新问题新挑战,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重视以下几点。

一、强化主体责任,锻造意识形态工作“保障力”。

第一,加强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要贯彻落实好中央意识形态工作文件精神和部署要求,强化党组织的工作主体责任、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和各部门具体责任。要落细落实工作责任,实现条块负责、层级负责,化整为零,责任到人,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确保各项工作底数清、责任明、举措实,织密意识形态责任网,凝聚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合力。要结合党纪学习教育,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问责机制,对于忽视、推卸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责任,出现重大问题的单位、部门,必须依规依纪严厉问责。

第二,发挥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表率作用。高校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要保持头脑清醒,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判断力和政治鉴别力,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关乎方向、道路和旗帜的重大政治问题,认识到“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要发挥关键作用,尽好关键责任,始终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以实际行动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党中央、省委、市委关于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各项决策部署,带头与错误思想展开斗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筑牢安全屏障。

第三,把意识形态工作融入日常教学管理中。要把意识形态作为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来抓,进一步完善“三全育人”机制,实现广覆盖、深嵌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努力构建意识形态工作齐抓共管的大格局。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场景建设,大力推广“三风一训”和校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校历史文化价值体系贯穿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打造精神家园。要大力选树身边榜样典型,讲好本学校故事,弘扬正能量。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断提高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持续提高思政课教学“抬头率”。要继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提升各专业学科的育人成效,形成协同效应。要加强课堂教学监督管理,要求广大教师增强政治自觉,谨言慎行,决不允许散布错误思想观点,决不允许在校园出现挑战党和国家政治底线的言论和活动,确保课堂和校园始终是教书育人的沃土良田。

二、提升风险意识,塑造意识形态工作“担当力”。

第一,树立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忧患意识。“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对可能出现的各类意识形态风险,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精准识别并科学研判苗头性风险,做好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先手,掌握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权。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师生一线,了解生活学习情况,掌握师生思想动态,及时关注重要时间节点,梳理排查敏感时期的风险点,聚焦师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和社会事件,及时分析研判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新动向、新特点、新趋势,判断可能会引起的思想波动,提前预警,有效防范。

第二,提高意识形态风险防控阵地意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是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必须警惕涉师生、涉学校的意识形态风险事件的爆发。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解决意识形态工作的“本领恐慌”,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通过理论业务培训与实战演练,有效提升工作队伍的理论素养业务水平。要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时、度、效”,既敢于在原则问题上“亮剑”,又善于在方法手段上“隐形”,坚决防止一般性问题演变为政治性问题、非意识形态问题演变为意识形态问题,防止负面舆论滋长和安全隐患发酵。

第三,增强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斗争意识。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战场,要及早发现和消除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点,净化网络空间。要不断提高技术管网治网水平,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要加强党员干部和师生网络行为的教育管理,提升网络文明素养。要做实做细学生思政工作,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表达个人诉求。要加强融媒体中心建设,顺应互联网发展的形势,构建宣传矩阵,打好宣传“组合拳”,主动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要推出精品网络文化作品,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提高对敏感性、苗头性、倾向性网络舆情的发现力、研判力,提升突发事件的处置力,做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三、持续凝心铸魂,增强意识形态工作“引领力”

第一,建好党支部,增强政治引领力。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决消除党支部组织功能“弱化”、教育功能“虚化”、政治功能“软化”等现象,切实增强党支部政治引领的主动性。要按照中央要求,选拔、培养政治强、业务精,具有较强政治组织动员能力的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支部书记党建、学术“双带头”作用。要把坚定教师党员理想信念作为支部建设的首要任务,把政治要求贯穿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全过程,着力把教师党员的知识优势转化为政治优势,切实增强教师党员政治引领的自觉性。要把学生党员发展的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确保大学生党员政治上先进,坚决清理理想信念不坚定、入党动机不纯洁、思想行动不带头、履行义务不自觉的不合格党员。

第二,聚焦大思政,增强思想引领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要紧紧抓住这一使命定位,牢牢守住政治底线,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政治立场不偏、政治信念不动、政治引导不错、政治纪律不松,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引导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要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课程、资源、力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增强高校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力。要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理念,有效促进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强化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三,夯实价值观,增强价值引领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让高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示范基地和道德高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价值引领。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评价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始终坚守中国立场、坚持中国原则、解决中国问题。要引导广大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正确对待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培育良好的师德师风。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今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和重要意义的年份,我们更需要坚定自信、团结奋斗,更需要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更需要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要结合上半年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以严明的纪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华诞,彰显高校更大担当、展现高校更大作为,不折不扣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奋力谱写高等教育发展的崭新篇章。(杨寅红 赵志远 石家庄学院)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