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岩泉街道聚焦文明城市“共建”与城市文明“共享”,全面探索“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社区共治创新路径。探索小区治理从“单一管”向“多元治”行动路径,实现“文明助推+多元共治+居民自治”。建好“一核多元”体系,即以社区党委为核心,以社区业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驻辖区企事业单位、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为支撑,形成多元互动、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强化社区的核心作用,持续推进“网格化”管理,配齐优化业委会、物业、楼道长、志愿者多元网格力量,切实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做到“人在网中行、力在网中聚、事在网中办、结在网中解”。
扩容共建“朋友圈”
以常态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充分发挥社区桥梁纽带作用和社区党员干部网格管理作用,以“网格+”模式汇聚社区治理力量。对业委会选举、物业选聘严格把关,推动优化机制,牵头入户征集业主意见,引导下沉党员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和业委会选举,夯实“一核多元”工作机制。统筹整合辖区帮扶单位、共建单位、志愿者、经营户、楼道长等多方力量,激活小区治理微细胞。
联合莲都区物业服务行业协会党支部,开展党组织“双覆盖”集中攻坚行动,以单建、联建等形式成立物业企业党组织,全方位提升物业小区消防安全、垃圾分类、出租房管理等专项能力。通过激活“红色物业”,开展一系列增值服务,物业联合社区志愿者、业主、工作人员等,每月组织“清洁家园行动”,发挥有责任心、有带动能力、居民认可度高的业委会委员的主体作用,鼓励小区业委会开展自我管理。
激活共治“新引擎”
着力融合社区、物业、业委会共治共建机制,提升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活力,抓实业委会、物业企业关键主体,精准回应居民需求,有效形成“党群共治、社企联治、居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建好议事平台,延伸街道、社区“议事、商事、办事”触角,联合业委会、物业将“微阵地”建到小区里、搬到群众中。成立惠民议事站、有礼议事亭,制订多项小区车辆管理制度,解决了停车收费、人车分流等问题。
用好商事机制。发挥社区为“主心骨”、业委会为“当家人”、物业为“大管家”,探索建立“民情三方联访、民事三方联议、民忧三方联解”的共治机制。东港社区推出“1030民情茶座”参与议事协商活动并将“阳光票决制”纳入小区议事机制;天宁社区推出三方协同“红色合伙人机制”。组好办事队伍,发挥在职党员、社区干部、楼道长、物业、业委会等力量,织密小区治理“微队伍”,形成多元共治新格局。和平社区主动探索以“儿童视角”赋能社区治理,通过公开招募组建了一支42人的红领巾楼道长,与党建引领“微网格”治理体系结合,创新建立“桂语童网格”三级治理体系(红领巾楼道长—儿童议事团—童网格);发挥业委会主责作用,配齐青年专职网格员,选优配备青年楼道长,全力推广青春微治理模式;联合物业成立“红色管家巡逻队”,为老年群体提供上门“帮办代办”服务。
深耕共享“心服务”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发动群众进行自主参与、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优化小区居民事居民议的“主理人”模式,引导动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升居民在自治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优化共享矩阵。突出群众主体,充分利用物业用房、小区架空层等资源,三方协同建好小区居民“共享空间”。
精准志愿服务。聚焦小区居民所需所求,联动协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天宁社区绿洲花苑和水木清华南苑成立文明巡查队、邻里服务队、医疗服务队“三支队伍”开展活动,组建“模拟家庭”服务队;组建“银耀宣讲队”“银耀法制调解工作队”等6支银发队伍,服务居民1000多人,达成帮扶互助15对。
开展特色活动。结合我们的节日、社区邻里节、浙风十礼等活动,提升居民的参与度和自主性,提高其幸福感和获得感。灵山社区搭设青春聚场平台,举办音乐节、舞蹈节、戏剧节等文化艺术类活动20余场,吸引了580余人次参与;丽阳社区聚焦老年群体多的特点,组建了太极拳剑队、健身球操队、夕阳红民乐队等10支队伍,推出烹饪、声乐、越剧、书法等12个“夕阳乐享”项目,每年举办各类老年人文体活动200余场。下一步,岩泉街道还将聚焦群众“微”需求,社区治理“微”细节,突出群众主体作用,找好“三方协同”路径,让小区治理更好提质增效。(徐江宏 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