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而神秘的西藏历史文化画卷 ——评西藏人文纪录片《布达拉宫》

发布时间:2024-08-16 10:46:4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西藏雪域高原,壮丽神秘,那空濛辽远的神山圣湖,雄伟壮观的名胜古迹,那神秘灵异的宗教文化,原生静谧的自然景观,那空灵缥缈的故事传说,如天籁般的歌舞风情,无不令人神思向往。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建筑气势雄伟,庄严神圣,坐落在世界屋脊,鲜活在西藏人们的心中。由天成嘉华文化传媒与腾讯影视联合拍摄的西藏人文纪录片《布达拉宫》,以细腻而深入的视角,揭开这座世界屋脊宫殿的神秘面纱,为我们展示了这座宫殿的壮丽与神秘。纪录片巧妙地融合了视觉的震撼、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沉,为观众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立体生动的藏文化的瑰丽画卷,同时展现了新时代西藏民族的崭新气象和文化魅力。

一、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引导观众在领略布达拉宫壮丽景色过程中,了解西藏历史的变迁、文明的源流,解读了西藏民族如何在雪域高原铸造伟大的中华特色文明。

这部纪录片以布达拉宫为主线,以西藏地理、历史、宗教、文化的重大事件为背景,分七集命题为:《铸文明》,《绘此生》,《筑生态》,《愿有情》,《织福泽》,《寻墨迹》,《镌印记》,从历史长河的泥沙中撷取颗颗晶莹的珍珠,折射出西藏历史的风云变幻和民族文化的耀眼光芒。

精美的贝叶经

《铸文明》,展示了雪域高原铸造中华特色文明的源流。影片通过开耕节讲述了农业的起源,通过雍布拉康到布达拉宫,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两次大维修讲述了布达拉宫的起源和不断完善,通过佛教造像讲述了宗教的兴起,通过六代抄书员讲述了西藏文字的创建和经文的刻印;影片不仅聚焦于布达拉宫的建筑外观与内部格局,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展现了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佛教造像

《绘此生》,展现了世代西藏人笃信坚韧地走过自己的精彩人生。影片中为佛造像的工匠父子,唐卡画家的老少四代,鎏金工坊的几代手艺人,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布达拉宫,他们将生命的有限化为艺术的不朽,可谓生命有始终,造化可永恒。这种理念和执着是信仰带给他们的力量,也是一种高原精神和民族文化在他们身上的体现。

布达拉宫的“蜘蛛人”

《筑生态》,表现了西藏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影片详细介绍了布达拉宫建筑四次大维修工程的艰巨,传统材料和工艺的精湛运用,用牛奶泼甜墙的好处,白马草具有使宫堡式墙体自由呼吸的功能,地垅的修复及虫害防治,这些凸显了布达拉宫维护工作的复杂性和必要性,表现了自然与建筑和谐共生的理念,体现了藏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利用,强调了高原的馈赠使布达拉宫成为生态建筑的典范。

布达拉宫

《愿有情》,展现了信仰、感情与生活相融合的西藏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格桑渴望送黄土到布达拉宫,工人们打阿嘎用酥油抛光精心做好每一道工序,扎西与妻子一针一线绣着布达拉宫,都反映了人们对这座宫殿的敬仰与向往。而仓央嘉措的浪漫诗歌,更让这座宫殿充满了文化气息与历史厚重感。可见无论是普通人还是达赖喇嘛都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对布达拉宫的深深敬仰和对信仰的坚守。

布达拉宫下编织牦牛帘

《织福泽》,表现了西藏人用辛勤双手编织着美好的幸福生活。影片通过布达拉宫维修部整理四百多年的跳神服并回顾用舞蹈敬神驱魔的场景,修补用牦牛毛织成的窗帘和寻找牦牛毛布的镜头牧民旺久与妻子在剪牦牛毛时的和谐画面,康珠与丈夫拉结旺堆相互化妆的幸福场景,都让人感受到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信仰的虔诚。

古籍抄写

《寻墨迹》,就是书写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壮丽画卷。影片详细描绘了古法造纸、墨粉制作、经文抄写、古籍修复等的细致坚韧,凸显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坚韧与情感。更深入探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让我们领略到了布达拉宫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念珠

《镌印记》,展现了藏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影片引领观众走进充满神秘与魅力的文化宝库,价值连城的琥珀玛瑙、珊瑚念珠、绿松石、嘎乌盒等展示了藏族工艺的精湛。藏族文化中的符号与象征,如宫殿内外的神兽、金刚杵,墙裙上的八吉祥图案等,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信仰寓意,更是与自然与宇宙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

这些场景传递了藏族人民对于美好、吉祥的执着追求,展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与价值,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表达了藏族善良美好的精神世界和聪明才智,从而丰富了影片的主题,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影片在表现西藏历史重大事件关键节点时,突出了民族文化的共同性、融合性、全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主题思想,呈现了多元一体文化的魅力,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布达拉宫曾经是西藏历史上政教合一的领导机构所在地,现在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博物馆,保留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影片展示了在布达拉宫拍摄的内容丰富的历史人物塑像、唐卡、壁画、文物、封敕、牌匾等,用镜头和画面生动地讲述了这些人物塑像、壁画唐卡和佛像文物背后的尘封故事。

影片拍摄了唐代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联姻的精美唐卡和壁画,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这一段汉藏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唐代画家阎立本画的步辇图,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壁画,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在红山之上修建布达拉宫的营造图,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大量的书籍、蚕种、造酒、碾、纸墨、工具等,影片表现了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两族文化交流和友好,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后来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影片拍摄了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文成公主被认为是绿度母(菩萨)的化身,她携带了佛塔、经书和佛像入蕃建寺弘法。她带来的一尊释迦牟尼像至今供奉,她协助设计建造了大昭寺、小昭寺,她栽种了后世著名的唐柳。从此,佛教开始在西藏流传。文成公主还对拉萨四周的山分别以妙莲、宝伞、右施海螺、金刚、胜利幢、宝瓶、金鱼等八瑞相命名,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金翅法螺

元朝时,1244年萨迦班智达应阔端之邀,与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赴凉州(今甘肃武威)会谈,开启了藏传佛教在蒙古传教的历程。萨迦派主导各教派归附蒙古,奠定了西藏地方纳入元中央政府行政管辖之下的基础。

1260年,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国师,后晋封为帝师,元中央政府于1264年设立总制院并以帝师领院事,掌管佛教及西藏地方事务,后总制院改为宣政院。西藏自元代起正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

影片还展示了珍藏于布达拉宫的明代永乐皇帝朱棣画像唐卡。

影片展示了清朝时五世达赖喇嘛与顺治皇帝的历史性会面的壁画。1653年册封五世达赖喇嘛封号。1713年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额尔德尼封号。自此后世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均需接受中央政府册封。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展示了藏族与汉族之间的深厚友谊,也体现了自古以来西藏与内地之间的稳固关系。

影片还展示了在红宫中最高的殿堂萨松朗杰殿堂,里面供奉有清朝乾隆皇帝的画像和汉、藏、满、蒙4种文字的“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长生禄位。

“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牌匾

影片还展示了布达拉宫保存的明清两朝帝王封赐的封诏、诏书、印鉴、金册、玉册、金匾、礼品等,还有许多罕见的藏文经卷和精美的佛像、法器、供器、珠宝、古瓷器等。

以上影片展示的各个朝代的大量历史文物证明,西藏归属中国,这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势,也是藏族人民同汉族、蒙古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密切交住的必然结果。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影片既展示了民族多样性,又强调了共同性,对于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布达拉宫

三、影片以生动的画面和深入的细节,讲述西藏普通人与布达拉宫的故事,通过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中人的故事,为观众呈现了真实生动的西藏人形象与立体高大的布达拉宫。

七集纪录片讲述了20多位人物的故事,每一集三到四组故事,这些故事围绕布达拉宫的建筑维护、宗教节日、文化活动展开,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容,也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座宫殿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影片涉及的人有农民、牧民、造像者、唐卡画家、鎏金手艺人、木工、造纸人、制墨人、刻版人、服装设计师、博士等,他们的职业和生活都与布达拉宫有着密切的关系。影片讲述的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故事令人感动。

造像者夏勒尼玛父子凭借一双巧手和一颗匠心,将木头、泥土等平凡的材料变成了栩栩如生的佛像,他的专注与技艺让人深感敬佩。

唐卡画家嘎玛德勒和曾孙女贡嘎曲措随祖爷爷学画唐卡,这种家族式的传承方式,让技艺得以延续,更让文化得以生生不息。

鎏金手艺人旺堆和他的团队为狮子做鎏金工艺,他们一丝不苟地工作着,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对工艺求精的执着和追求,正是布达拉宫能够历久弥新的原因。

北大博士曾华团队承担了防治虫蛀的课题,他们深入到阴暗的地垅,一间一间的细查,检测到虫子,进行防蛀处理,在地下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木工组长普琼带领工人们给布宫制作木楼梯和换修楼梯,木工们在楼梯背面郑重地留下自己的名字,也留下了守护者的故事,

维修组长扎西带领工人们处理损坏的墙体,运用传统材料和精湛的工艺,用通气性好的白马草使墙体能够自由呼吸,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利用。

白玛次仁夫妇俩四处寻找白马草,割到草后,晾晒去皮,捆扎成把,送到布宫,全家人到宫墙上去看草的应用,然后美滋滋地在宫前合影留念。

德吉带领文保科员们整理珍藏四百多年的跳神服,跳神服是宗教仪式的必备之物,每当盛大场合,喇嘛们身着跳神服,手持法器,以舞蹈来敬神驱魔,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

仁青与同事保管和修补用牦牛的毛编织的帘布,防晒、防沙、透气、调节室温,牧民桑珠走家串户寻找收购达到布宫使用标准的牦牛毛布,展现了这一传统工艺的魅力与价值。

三位古籍修复专家面对古籍破损、虫蛀等物理性损伤,尽量保持古籍原貌,使字迹鲜明如初,把对古籍的拯救当作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丹巴热吉、多吉群培继承父亲和祖父对经文抄写的传承与坚守,教授村里的孩子们藏文书法,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列西和妻子为了寻找合适的油松制墨,不惜跋山涉水,墨粉的制作过程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其坚韧和毅力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

德格印经院的刻经人彭措泽仁雕刻印刷,技艺精湛;校对经文,态度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令人赞叹。

爷爷次仁多吉和孙女菩珍千辛万苦寻找狼毒草,不怕草有毒,用传统工艺造出漂亮的纸,并用直播传承古老技艺。

影片讲述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展现了藏族人民勤劳朴实的品质,虔诚韧性的坚守,他们的努力不仅是为了生活,更是为了维护这座神圣的宫殿。让人们看到了他们对布达拉宫的尊崇和深厚情感,也让人们对这座古老的宫殿在藏族人民心中的位置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布达拉宫

影片在表现形式上,注重表达方式的创新,关注年轻一代的需求,这也构成了影片的亮点。

第一、影片的宏大题材主题与平实的叙事风格相融合。布达拉宫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无疑属于重大题材,恢弘叙事,但影片却选择采用客观平实、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通过一件件文物古迹的展示和背后的具体故事来说话,将历史背景和复杂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避免由于主观的解读和刻意的煽情给人带来距离感。

第二、展现纯洁善良的心灵与捕捉真实具体的细节相融合。影片从坚守这片净土出发,表现了面对利益驱动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人们坚守高尚的情操。影片注重挖掘人的心灵的纯洁善良,抓住细节刻画人物,比如救马时的行善积德,教授唐卡绘画不收学费,伐树后补栽一棵油松树,长辈对后辈的教诲等,从而使观众随着影片完成了一次布达拉宫心灵洗涤之旅。

第三、传统文化信仰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影片在展现传统文化与信仰的同时,特别关注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桑珠在收购牦牛毛布时与牧民们的交流,手艺人对布达拉宫订单的期待与自豪,用手机录制直播藏纸制作工艺,开着自己的货车去送货,用拖拉机耕种农田等,这些都反映了现代科技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力,体现了藏族人民对于信仰的坚守和对于新时代新生活的热爱。这种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叙事方式,使得影片更具时代感与现实意义。

第四、传统手艺传承与年轻一代创新的融合。传统手艺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为藏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无论是藏纸的制作、刻字人的精湛技艺,还是藏戏的表演,藏服的制作,都展示了藏族人民的智慧与努力。而年轻的安保人员丹增和达杰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直播演出藏戏,为藏族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服装设计师阿佳那姆与伙伴从布达拉宫的艺术元素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藏族特色的现代服装。年轻一代的做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展现了藏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影片通过以上几方面的融合,构成了一部宏大而平实、心灵与行为、传统与现代、古老与新生的交响乐章,真实、具体而生动的故事和细节,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心灵的双重震撼,更为我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提供了启示。

“大悲超宗”牌匾

影片以其精心的策划、独特的视角、精美的画面、深入的解读,为观众奉献了一部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纪录片佳作。

1、国内一流的编导团队和专家顾问团队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他们对布达拉宫的历史、文化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将这座宫殿的魅力和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精心策划拍摄方案,确保了纪录片的整体质量。

2、拍摄团队是一支专业敬业富有创造力的团队。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以精湛的技术和无私的奉献,成功完成了这部纪录片。摄影团队不仅需要应对高海拔地区的恶劣环境,还要捕捉到布达拉宫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们的辛勤工作为纪录片提供了精美的画面,巍峨壮丽的宫殿群落、草原湖泊的鹰飞鸟鸣、老人孩子的纯真笑脸、伴随歌声的劳动身影,都被捕捉得如此生动而真实。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布达拉宫的壮丽与神秘。

3、旁白解读了布达拉宫的外观与建筑,更深入地探讨了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通过富有哲理的生动的诗样的语言,将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一一呈现,让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可以说,旁白和声音为这部布达拉宫纪录片增添了魅力与深度。画外音解读不仅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布达拉宫,更让人们感受到了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4、胡歌的解读,语调深沉而富有磁性,仿佛蕴含着千年历史的厚重与沉淀,让人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临那片神秘而庄严的土地。他的声音时而高亢激昂,如同雪山之巅的雄鹰展翅翱翔;时而低沉柔和,如同草原上的溪流潺潺流淌。这种声音的变幻,完美地契合了布达拉宫庄重而神秘的气质,让观众在听觉上得到了极大的享受。

总的来说,《布达拉宫》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深度思考的纪录片。它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承之路的艰辛与美好。影片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布达拉宫的壮丽与神秘,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闪耀光辉。(赵大新)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