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邹平法院秉承“司法为民”理念,在民商事审判上,发挥定分止争、保民生、促发展的职能作用,创新调解工作方法,凝聚多元解纷合力,有效引导矛盾双方“事解心了”。2024年上半年,邹平法院共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3291件,其中调解1167件、撤诉952件,调撤率达64.35%。
善用“线上线下+诉前调解”模式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邹平市地处黄淮平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质的农田,是山东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随着农村土地改革制度的持续深化,关于涉土地承包权、经营权以及涉土地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不断增加。
邹平法院秉持着“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问题不上交”的目标,法官、调解员积极运用“线上线下+诉前调解”模式,利用电话、微信、“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等线上调解,以及现场实地走访,积极调解各类民事纠纷。
“法官,隔壁的麦田用无人机喷打农药,农药飘到我家的葡萄园,我家的葡萄遭受药害,损失严重啊。”魏桥镇某村村民刘某甲(原告)心疼地说到。
“法官,我在喷洒农药时对隔壁的葡萄园做出了安全隔离,葡萄的减产也不能认定是我打除草剂造成的,也可能是气候和管理的原因。”魏桥镇某村村民刘某乙(被告)反驳到。
原来原被告两家是地邻,因为葡萄地的减产引发了争议。立案后,承办法官通过人民调解员平台将案件推送至调解员,调解员与双方当事人进行联系,并到村两委了解情况。同时,承办法官建立微信群及时在群内共享调解工作进展情况,对调解员进行专业指导,走进农田实地勘验、走访详细知晓缘由。十几轮的沟通工作过后,原被告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被告赔偿原告8000元,原被告对调解协议均表示满意。
“与土地有关的问题是老百姓眼中的头等大事,我们在调解过程中需要慎之又慎,高度重视。因此在办理案件时需要深入现场、与双方当事人沟通交流,实事求是地了解案情。”承办法官在案件调解结束后这样总结到。
坚持“专业审判+调解”方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以前1件金融纠纷案件通过立案、排期、开庭等一系列流程,最快也要2个月左右的时间结案。现在通过诉前调解,不仅节省诉讼费用,还节省时间,1起案件仅用3天时间就顺利解决了,确实非常便捷、高效。”邹平市某银行工作人员在参加邹平法院组织的金融座谈会时发言。
金融是“国之大者”,邹平法院立足工作实际,成立专门金融法庭并入驻邹平市法智护航中心,充分发挥金融审判职能,坚持完善金融审判体系,进一步优化金融纠纷治理的路径和模式。
2022年9月16日,被告王某与原告某银行签订《农户贷款借款合同》,被告因生产经营周转需要向原告借款95万元。借款期限为一年,该借款用被告的房产作抵押。还款期限到来后,被告因无力偿还借款,2024年5月,被某银行起诉。
法庭收到立案材料后,将案件委派给驻庭的特邀调解员进行诉前调解,调解员认真分析案情后得知被告是因经营不善、资金紧张才未能如期还款。因此调解员在与双方充分沟通、权衡利弊后,为被告争取到了灵活还款的方式,最终,双方达成分期还款调解协议,并进行了司法确认,将调解协议赋予强制执行力。
金融法庭牢固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坚持依法履职,守正创新,围绕邹平市委“11269”工作思路,进一步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为促进区域金融建设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多元金融需求注入司法力量。
构建“多元解纷+类案调解”格局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这本《类案调解工作指南》,是在上级法院指导,我院各业务庭室参与,省法院15名挂职选调生全员全程参与下,编纂完成的。为广大基层和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在一次党建共建活动现场,韩店法庭庭长马荣星为参加活动人员讲解时说。
2023年8月,省法院15名选调生结合专业特长,走进邹平市各镇街矛调中心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他们从细节入手,分析和听取当事人意见,有针对性开展“情、理、法”的说服教育,促使其“换位思考”,权衡利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24年,选调生们共参与基层矛盾纠纷化解230起,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邹平法院秉持着“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的核心观点,经过对近几年涉诉讼案件类型的分析,发现婚姻家庭、道路交通、借款合同、劳动争议等方面存在大量矛盾纠纷。在多元解纷的社会大背景下,各方调解力量面临调解经验不足、理论知识缺乏等现实问题。为了妥善解决纠纷、节约司法资源,邹平法院选取一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调解案件作为典型案例编入《类案调解指南》中,为调解员提供参考,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推动调解工作取得新成效。(供稿人:张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