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下午,在上海上生新所茑屋书店,知名宋史学者及畅销书《细读金庸:一部严肃的古代社会史》(以下简称《细读金庸》)作者吴钩与作家、学者、资深媒体人河西,围绕着《细读金庸》以及其背后的冷知识,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谈。此次活动也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新书《细读金庸》的推广活动。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两位嘉宾以其渊博的学识和风趣的谈吐,共同探讨了金庸武侠小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微妙联系,并与读者交流了武侠文化的发展趋势。
活动海报
吴钩做了简要开场。他表示,自己虽然常被网友戏称为“宋粉”,但实际上自己是一位热爱并致力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者,而不是某个朝代的粉丝。吴钩多年来深耕宋代历史,其著作多聚焦于宋代文明成就,而《细读金庸》则是他借金庸武侠小说之壳,探讨古代社会生活史的又一力作。
吴钩老师在现场
河西对吴钩的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提到,吴钩近年来在宋代历史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其著作深受读者喜爱。而《细读金庸》一书,更是将武侠与历史巧妙结合,还原了古代真实的社会生活。河西还分享了自己阅读《细读金庸》时的感受,认为该书不仅有趣味性,更有学术价值。
河西老师与吴钩老师在现场
谈及《细读金庸》一书,吴钩老师详细介绍了该书的再版过程及与初版的区别与联系。他提到,此次再版不仅修正了初版中的错漏,还删去了三篇不合时宜的文章,并新增了五篇新文章及一篇附录。此外,还增加了大量古代画作作为插图,图文并茂,弥补一些文献记载达不到的效果,便于读者理解。他强调,这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分析,而是借助金庸小说中的片段与人物,来深入探讨古人的社会生活。通过一系列问题串起古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剪指甲、饮食花费、女性生理卫生等,以此还原一个真实的古人生活场景。
河西问及《细读金庸》的写作缘由,吴钩回答道这源于自己少年时代对武侠小说的痴迷。他回忆道,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武侠小说成了自己精神的食粮,也就形成了武侠情结。由于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上都在做历史研究,且恰逢金庸诞辰100周年,因此,这本书是借金庸小说的名头,谈谈自己对古人生活史或者说社会史方面的一些探究,分享一些冷知识,这本书的出版也是对金庸先生的一种致敬。
关于历史冷知识,河西表示,他与吴钩喜欢冷知识的“恶趣味”相同,他提到了《射雕英雄传》第一回说韩侂胄是奸相跟金国勾结,而历史事实并非如此。吴钩补充道,金庸小说的一些人物设定,其实跟真实的历史人物是相背的。里面有很多的人物,我们以为是金庸虚构的江湖人物,其实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像王重阳、周伯通,其实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但是金庸小说里面的一些人物就跟历史人物同名,同一个人物,但是情况又是刚好相反。据此,两位嘉宾还就《细读金庸》中的冷知识进行了深入交流,例如全真派在金庸小说中的政治立场是反抗金国,但事实上南宋的全真派其实是忠于金国;在倚天屠龙记里面张三丰支持张无忌去反抗元朝,但是历史上的张三丰是一个忠于元朝的人物。
同时,两位嘉宾表示,这里并不是要去纠正金庸老先生的什么错误,不能苛求金庸老先生每个细节他都知道,而是借这个机会来做扩展,做一些补充,让读者能够了解到古代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假如历史上真有一群江湖人物的话,他们真实的生活是如何的。
现场读者提问
在提问环节,五位读者针对金庸小说的阅读建议、吴钩读金庸与六神磊磊读金庸最大的区别、江湖时代最早开启于北宋的原因,侠义精神在当代社会是否有意义以及最喜欢的武侠女性角色等提出问题,得到了两位嘉宾的精彩回答。
持续两个小时的活动分享,在读者的追问中,迫于时间关系不得不结束。吴钩老师和河西老师的精彩对话,不仅展现了他们深厚的学术功底,也体现了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吴钩老师从自己的新书出发,用自己的作品《细读金庸》作为桥梁,连接了武侠小说与宋代真实的社会生活两个看似遥远的领域,不仅加深了读者对金庸武侠小说的理解,也激发了大家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朱虹 郑天群 李悦怡)
现场签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