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以及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公布以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受到重视,随后国家于2006年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更多侧重于搜集、整理、申报,而相对忽视学校教育在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公布和实施,为高校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川东地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价值和地域特色,也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产。因此,对川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价值。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现代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导致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断层,传统技艺的传承者年龄在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度也在下降;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也对地方特色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川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因此面临新的挑战。
当前,川东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相对较少,这一现象的存在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地区文化发展的不均衡、高校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的不足、以及相关政策与资源投入的有限性等。
首先,川东地域内藏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石桥烧火龙、宣汉曾氏竹编技艺、大竹唢呐、巴渠河川剧艺术等,均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富含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然而,当前高校教育体系在对待这些非遗文化时,显得重视程度不足。从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到教学实践,与非遗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均显薄弱,致使相关人才培育出现断层,难以满足非遗传承与发展的迫切需求。其次,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系统性研究和教学内容。尽管有高校设立了相关选修课程或短期培训项目,但这些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所欠缺,难以构建成一个全面、连贯的教育体系。更因缺乏长远规划的教学计划与丰富的教材资源,使得非遗教育的实施效果未能达到预期。再者,川东地区的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探索中,还存在诸多挑战与不足。例如,高校与地方文化部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合作相对有限,导致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实践平台和项目支撑。加之,高校教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专业培训和实践经验也相对有限,这进一步限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有效性。最后,川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在学术界的关注度有待提高,相关的学术研究、项目资助和成果转化都相对有限。这种研究的缺乏,不仅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高校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发挥。
川东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民间艺术、民俗习惯、传统技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知识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将川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不仅可以丰富高校的教育资源,还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理论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需要考虑如何在保持其本质特征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高校教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创新的催化剂。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探索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传承与创新路径。具体而言,川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应设立如“川东非遗保护与传承”、“川东传统文化深度探索”等课程,确保非遗知识与技能融入教学核心,让学生得以全面、系统地学习。实践活动方面,通过策划非遗保护项目、展览、演出及研讨会,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实践能力,让学习不仅仅停留在书本,而是融入生活。创新发展方面,激励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保护与传播注入新活力,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共生之道。合作平台方面,构建高校与非遗保护机构、企业的紧密合作网络,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习与实践机会,同时为非遗传承与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政策支持方面,积极寻求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争取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为非遗教育的深入发展与传承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川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是一个跨学科、多维度的综合性课题,需要高校、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促进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首先,高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阵地,拥有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比拟的学术资源、教育环境和研究条件。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高校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平台,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的机会;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需要高校的积极参与。高校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者,更是文化创新和创意的孵化器。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合作教育,高校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当前,融合之路面临多重现实挑战,诸如非遗传承的瓶颈、高校教育与非遗保护间的脱节、以及跨学科合作的复杂性等。为应对这些挑战,未来研究与实践需深化非遗理论探讨,开辟更为系统化、科学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具体方向可涵盖:挖掘非遗的现代教育价值,创新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强化跨学科合作,促进知识跨界融合;通过案例与比较研究,提炼出普适性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模式,以期实现更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教育的融合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过程,它不仅需要高校的积极参与和创新努力,还需要政策支持、社会认知和跨学科合作的有力支持。我们期待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地方特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我们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深入这个领域,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作者:宋涛 四川文理学院校聘副教授、博士。
本文系川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项目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ZC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