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不仅强调了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和坚持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而且释放了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烈信号。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立足各地区具体实际,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加强相关的制度供给、提升引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形成适宜的生产关系,打破束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因地制宜加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供给
健全法律体系,调整政府监管机制。为了更好地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建全体系法律。法律法规应涵盖多个关键领域,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安全以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首先,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是激励创新的基础,而且有助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因此,必须制定明确且具有执行力的法律,以保障原创性成果和创新技术的合法权益。其次,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制定针对这些领域的专门法规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法规应涵盖技术的使用规范、数据处理标准以及算法透明度等方面,以确保技术应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防范潜在的伦理和隐私问题。此外,政府监管机制应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应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异。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监管标准和政策,以保护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并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建设高水平市场体系。一方面,构建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市场环境。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打破市场壁垒,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强化企业信用记录的公开透明性,推动失信惩戒机制,提升市场主体的诚信度,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另一方面,强化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作为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的使命定位,发挥国有企业在重大科技成果创新突破中的关键作用。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规范资本市场,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制定发展目标,规划发展空间布局。科学制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着眼于对未来技术趋势、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预判,完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布局,引导各地处理好抢位发展和错位发展的关系,合理配置资源,平衡区域发展,根据地方实际需求制定发展策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新领域新赛道的制度供给,包括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治理体系,制定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国家标准,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健全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制度,以增强对外部冲击的应对能力,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完善政策统筹协调机制,确保财政政策、税收制度和金融体系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方向上的引导和政策上的支持。
因地制宜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以创新驱动发展,引领传统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也是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的基石。以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转型,既是企业实现持久发展在激烈竞争中突围的重要路径,更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传统制造业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的具体实际情况,鼓励并引导传统产业企业显著增加研发投入,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使用,鼓励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示范,制定转化应用目录,推动技术成果有效落地。以创新为引擎,重点围绕增加产品种类、提升产品质量和创建知名品牌进行深入探索,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不断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根据不同产业的实际情况,合理淘汰落后产业,并对处于转型中的企业提供支持,帮助其升级换代。
以数字技术赋能,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把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机遇,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各环节的深度融合,是新形势下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途径。通过先进数字技术,加快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改造,推动数字化车间及智能工厂的建设,实现实时数据收集和监控,有效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和市场响应速度,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同时,通过促进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网络化协同,提高产业链与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鼓励先进企业分享智能技术,打破部门和行业壁垒,鼓励跨界合作和资源共享,助力传统产业实现精准决策和高效运营。此外,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技术的应用还能帮助企业在产品开发、客户服务等方面实现创新,增强传统产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以因地制宜支撑,助力传统产业绿色化。传统产业在以往的发展中往往存在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等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新形势下,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地区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基础。各地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制定符合实际的绿色发展方案。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引入节能降耗技术、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技术以及清洁生产工艺,有效减少环境影响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传统产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因地制宜的方式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环境影响,还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绿色发展策略,确保绿色化转型的顺利推进。
因地制宜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塑造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原理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传统的生产关系可能存在着诸如产权不明晰、利益分配不合理、管理体制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阻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结构性矛盾不断上升。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需要对这些旧有的生产关系进行全面改革,突破部分不适宜的生产关系桎梏,破除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循环过程中的梗阻,遵循新型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激活和释放社会发展活力,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把握住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会窗口”。
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和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按党中央确定的目标、原则、要求来推进,把握好时度效,合理安排好改革的主次关系、先后顺序和推进节奏,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指向,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围绕发挥地方特色优势,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弱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进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找准关键,把握重点,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制定出符合当地特点的改革措施,促进各地区资源优势互补,打破地方保护,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实现城乡协调、区域协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深化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因地制宜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不仅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更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坚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人才体制、科技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因地制宜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实现各类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破除一切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藩篱和瓶颈,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高振岗,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宋晓萌,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