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怀着对教育的无限渴望与憧憬,踏上三尺讲台,用粉笔书写青春诗篇,追逐自己的人生理想;她凭着对教育的满怀赤诚和责任,在平凡的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敬业和无私的奉献;她用心做好教育中的每一件小事、耐心处理学生的每一个问题、用全部的爱呵护着每一个幼小心灵。27年来,她勤耕教育沃土,用爱心、耐心把梦想变成了现实。她就是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龙须塘小学教师——刘柳君。
勤学苦练 潜心教学
1997年7月,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刘柳君明白: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她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竞赛,不断积累经验。曾先后参加过省、市、县级的各种培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在做好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她乐于思考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不断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及时总结教学经验。
刘柳君的课堂,总是一个亲切自然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她的赏识教育贯穿于课堂始终,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一种快乐学习的情感体验,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总能使老师和学生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加上学习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显得其乐融融。
爱心致远 传递温暖
“来到这个班级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我的孩子。”——她带每一个班级就会向学生和家长做出这个庄严的承诺,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个承诺。
一直担任班主任老师的刘柳君,她关爱所有学生,用爱传递温暖。2010年她所教的戴玲,父母因伤、因病双双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带头在班上发动捐款捐物,在她的号召之下,整个班集体成员的心中都涌起了一股暖流。短短两天时间,共捐款2000多元。当把这份汇聚班级的爱心交到戴玲家人手中时,他们一家感动得留下了热泪。
在刘柳君的教育和带领下,班上的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传递着人间温情。2019年9月,班上转来了一位有自闭症的小陈,当时她向同学们介绍陈同学的情况后,同学们都不歧视他,还以一颗颗善良的心去包容他,主动帮助他,让他很快地融入班集体之中,从最初的不说一句话到后来能主动和老师、同学打招呼;从之前只能上一节早读课,到后来每天能上三节课,下课还能和同学们玩游戏,主动和老师问好,和同学们打招呼,孩子父母含着泪说,孩子变化特别大,性格也开朗了,每天都嚷着要去上学。
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五根手指,有长有短,但各有所长。”一直在一线教学的刘柳君,非常了解学校的生源,她所教的班级都被称为“三多”:班级人数多,下岗职工子弟多,留守儿童多。随之而来的是“三难”:班级管理难,教育教学难,家长沟通难。有的家长忙于生计,疏于对孩子的管理;有的家长外出务工,把孩子全权交给爷爷奶奶;有的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对孩子的管理就是随口问一问……这造成了学生既娇气又自私,行为偏激等个性心理。她不断的思考,探索解决方法,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性格原因,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选择恰当的方式因材施教。
家校共育,事半功倍。刘柳君以家长会为平台,与家长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深刻探讨教育方法,树立优秀家长典型,使家长理解老师,学会教育,她经常主动与个别家长联系,反馈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培育。
面对学生,刘柳君循循善诱。为了使内向的孩子变得开朗,她创造机会让他们找到自信,为了使好动的孩子学会收敛,她会带他们开展要不要有规矩的辩论……
“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有凝聚力。”这是所有跟她搭班老师对其班级的一致评价。刘柳君虚心向前辈学习,向同行请教,在班级管理中肯动脑筋,有热情,以班风正带动所有学生的正能量,致力于有“灵魂”、有“灵气”的班级建设。
教育是刘柳君钟爱的事业,乐此不疲。27年来,刘柳君在教师的平凡岗位上辛勤耕耘着,她所执教的公开课多次在区里及中心校获奖。她撰写的论文也先后多次在省、市、区三级发表。作为市优秀中队辅导员,区优秀共产党员和骨干老师,她始终站在教育这块精神高地上,守望着自己的理想,守望着那个甜美的教育梦,让青春绽放出最美丽的花。(供稿人: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向阳小学 赵喜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