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地球的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自然资源急剧消耗、生物多样性锐减、气候变化加剧。森林砍伐、海洋污染威胁生态系统稳定,大气污染物排放加剧全球变暖……这些严峻的现实状况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失衡状态,警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并调整与自然的关系。党的二十大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如何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愿景提供了重要遵循。
尊重自然规律,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扩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给地球带来了巨大压力,诸如温室效应、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和污染、森林锐减、资源耗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纷至沓来。
值得注意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谐共存并非简单的“共存”,而是要求人类在享受地球资源的同时,充分认识并承担自身的生态责任,保护生物多样性,积极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通过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因此,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愿景,人类首先要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的本来面貌,以亲近自然的方式,让自然散发出魅力和光彩;因势利导,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重视宏观走向,完善环保政策与法律
宏观层面的政策走向是影响整个社会环保意识的重要因素。现如今“无废城市”的建设、APEC蓝的出现、黑臭水体的专项整治,都可以看出政府保护自然的决心和能力。污染问题的集中攻克,生态伤疤的修复,都给我们以保护自然的信心,畅想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愿景。
一方面,政府应继续完善并严格实施环保法律法规,在实践中加大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力度,采取措施开展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环保行动;推动可再生能源使用、污染物排放控制等绿色政策创新;同时引导市场力量转向绿色低碳发展,并定期进行环境检测与绩效评估。
另一方面,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国家之间追求政通人和、民康物阜。政通人和是实现国家之间和谐共存的关键,各国应遵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推崇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处理好邻里关系。同时,要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民康物阜是实现国家之间和谐共存的基础,各国应致力于国家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注重舆论引导,在民间也达成环保共识。
激发主体意识,鼓励绿色的生活方式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愿景需要公众作为环保行动的主力军。首先,生态环境职能部门和各大高校、社区可以通过教育、宣传、公益活动等形式,普及环保知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倡导环保文化,鼓励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让绿色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走上人与自然和谐之路,共筑绿色未来。
其次,生态保护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人类要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同时,加大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最后,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保事业,形成全社会共同践行环保的良好氛围,让环保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譬如,引导公民优先选择环保产品,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倡导绿色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减少水电浪费;参与垃圾分类,促进资源回收再利用……让点滴小事在全社会积累起巨大的环保力量。
创新环保技术,赋能各领域节能减排
科技进步和环保技术能够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新技术将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污染治理,促进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发展。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挖掘环保技术,形成绿色发展的合力。
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大科研投入,发展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环保材料、生态修复技术等,助力各行各业实现节能减排。同时,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环保监管效率,实现精准治理。还可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和推广。例如,丹麦以发展风能而闻名,约三分之一的电力来自风能,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另一方面,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支持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回收再利用,才能在保持自然健康肌体的基础上获得更多人类发展的养料,让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例如内蒙古某集团的光伏治沙模式,采用沙漠中光照充足的优势,安插太阳能光伏板,下方种植甘草、养羊、同时帮扶贫困户就业,形成循环农业,逐步走出了一条“产业与扶贫”“生态与生意”共赢的生态发展新路。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毋庸置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这一愿景不光闪现在古代思想体系里,也是现今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为了绘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画卷,人类应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着力点,促进绿色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地球村。
(陈红睿,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