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国情>

【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探寻天梯山石窟 品味石窟艺术的千年魅力

2024-10-19 20:02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记者10月19日讯(记者 蔡彬)在甘肃省武威市城南50公里的张义镇中路乡灯山村,有一处被誉为“中国石窟鼻祖”的文化瑰宝——天梯山石窟。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石窟群,不仅是中国石窟艺术的起源之地,更是甘肃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0月17日“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网上主题活动走进武威天梯山石窟,了解天梯山石窟的前世今生。

据权威历史文献记载,天梯山石窟开凿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397—439年),由北凉王沮渠蒙逊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及能工巧匠共同开凿。这是中国最早有历史记载的皇家石窟之一,其开凿时间早于著名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因此在学术界享有“石窟鼻祖”的美誉。又因天梯山山峰巍峨,形若悬梯,故名“天梯山”。

天梯山石窟全景 主办方供图

打开天梯山石窟之门,便打开了“凉州七里十万家”的繁华。

凉州,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地名,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发动河西之战,将凉州纳入汉朝疆土,从此开启了凉州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辉煌篇章。千百年来,天梯山石窟与凉州共同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天梯山石窟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

天梯山窟群中最大的洞窟,窟中的释迦牟尼造像高28米 中国网记者 蔡彬/摄

天梯山石窟的艺术风格独特,被称为“凉州模式”。窟群南北长130米,高30米至60米。目前对游客开放的是第13窟,也是窟群中最大的洞窟,窟中的释迦牟尼造像高28米,依山面水而坐,右臂前伸,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石窟的1、4窟是“凉州模式”中的代表窟,这些早期石窟是佛教进入中国的清晰线索和深刻烙印,它们承袭新疆龟兹等地的造像传统,带有鲜明的西域和印度色彩,并最早开始融合汉地艺术,不断汲取新的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石窟样式。

据介绍,“凉州模式”石窟窟内有设置大象的佛殿窟,主要塑像有释迦、交脚菩萨装的弥勒,壁主要画的是千佛,花边纹饰有两方连续式的化生忍冬,菩萨的面相浑圆,眼睛多为细长型,深目高鼻,身躯健壮等,这些明显特征成就早期中国石窟艺术精华。

天梯积雪 中国网记者 蔡彬/摄

走过千年岁月,天梯山石窟历经沧桑,唯有天梯古雪千年不化,守护着的“石窟鼻祖”的荣耀,见证着“凉州模式”的传承。而被天梯山石窟守望的凉州城,是一座彰显着大汉军威、镌刻着五凉文化、承载着西夏兴衰、流畅着葡萄美酒的河西都会。

据了解,为了保护好“石窟鼻祖”,武威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实施了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彩塑保护修复项目,共计修复壁画、塑像729件,其中壁画300余平方米,塑像70余尊,为再现天梯神韵、凉州佛光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李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