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实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必须深化文化机制体制改革、努力提升文化原创力、营造良好文化生态、形成文化新质生产力,进而全面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做好全民族创新创造的保障
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保障,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全面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保驾护航。
首先,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方向。文化的根基在于人民,文化是人民的精神食粮,是民族的灵魂。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始终倾听人民的声音,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通过完善文化产品的体制机制,鼓励运用“群众语言”“群众视角”创作,支持创作出接地气、有温度、有深度的优秀作品,让作品多些人情味,少些华丽词,代人民发声,真正体现民意、连接民心。这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改革思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完善文化生产、传播与管理的规则、制度与组织架构,最终成就优秀的文化作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下满足人民精神文化诉求的物化利益,构成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实然旨归。最后,坚持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改革步骤。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既意味着对文化体制机制旧模式的挑战和突破,也意味着新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文化体制机制的新构建。在改革过程中,要敢于“破”,勇于摒弃那些束缚文化发展的旧观念、旧机制;要善于“立”,积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为驱动的新型文化体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文化创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
二、努力提升文化原创力,强化全民族创新创造的推动力
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需要持续的推动力,这就需要以文化原创力的提升为基点,带动全面创新。文化原创力的提升是全民族创新创造得以实现的核心。
首先,对抗平庸、拒绝重复。原创力是超越了常规意义上的创作概念,其核心精髓在于“原”字所蕴含的根源性、原始性。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文化产品和理念层出不穷,但真正能触动人心、引领潮流的原创作品却并不多见。因此,要鼓励和培养一种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满足于模仿和复制,而是要有新颖的创意和表达。这需要文化工作者对既有文化现象进行独立思考,不盲目追求流行或权威,以独到的见解和观点,赋予文化创作新的生命力。其次,脱离抽象、紧跟时代。最后,尊重规律、探索创新。文化创新创造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遵循艺术和科学的规律,通过不断尝试、迭代和优化来实现。这就既要主动探索和发现文化创新创造的规律,遵循和利用规律,强化文化创新创造的理论研究,创造文化原创力提升的新空间,为文化创新创造保驾护航。还要加强政治方向导向,尽可能地提供宽松的创新环境,充分尊重文化创作者,充分调动文化创作者的积极性,提前预判并帮助他们克服创新过程中的困难,有效降低创新风险,减少创新成本,使其敢创新、可创新、愿创新、能创新。
三、营造良好文化生态,充分发挥中华文化新高峰的引领力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作力,良好的文化生态是基础。只有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才有可能真正激发人民创造力,才有可能建设新的文化高原、文化高地,以文化发展新高峰引领文化创新。
首先,在学术领域,在保证政治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尊重每一位学者的独立思考与创新探索,摒弃任何形式的学术霸权和门户之见,倡导自由探索、理性批判的精神,鼓励学者们在尊重学术规范的基础上,勇于提出新观点、新理论,不断拓宽学术研究的边界。要建立健全学术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避免学术资源的过度集中和学术评价的单一化。同时,要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学科、不同学派之间的对话与融合,为学术创新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其次,在文艺领域,要提倡自由表达,尊重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和风格多样性。鼓励作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承担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光荣使命,鼓励和包容各种艺术形式的尝试,使传统艺术还是现代艺术,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最后,要建立健全文艺创作激励和评价体系。对优秀文艺作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进而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热情,更好地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用艺术的方式反映社会的多元面貌,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要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引导观众和读者以理性、客观的态度评价文艺作品,为文艺创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对学术领域和文艺领域的全面改进,为文化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激发其创作热情和创造力,孕育催生出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之作,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并以中华文化的新高峰的代表作为标杆和指向标,发挥对后续作品创新创作的引领作用。
四、推动文化与科技有效融合,以文化新质生产力推动创新
作为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表现形态,文化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驱动,以高科技为支撑,以高质量和高效能为指引,引领着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它体现了文化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具有鲜明的创新、质优和先进性特征。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的有效路径。
首先,充分运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在“内容为王”的前提下,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引领作用,信息化转型,文化与科技融合,数字化赋能,强化文化内容建设,优化文化内容创作流程,创新内容展示新方式,创新内容呈现新平台,创新内容传播新路径,增强用户体验新模式,进而催生“文化+旅游”“文化+康养”“文化+游戏”“文化+竞技”等新业态,以交叉业态快速增长所提供的新空间推进创新创造。其次,系统运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新平台支撑作用。文化创新保护与传承,需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让文化说话,实现文化的活态化、立体式展示。文化新质生产力所依托的新技术,使得文化的活态化、立体式展示成为可能。这就需要充分利用新质生产力所搭建的文化新平台,既构建文化资源数据库和文化创意素材数据库,也通过实景式的情景再现、参与式的情景体验、搭建沉浸式、个性化的体验平台,以平台为支撑,真正实现文化与创意结合、与教育互动、与时代衔接,让文化真正热起来、活起来、火起来。最后,全面利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新动力作用。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文化作为软实力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相伴相生的产物,是对新质生产力的文化力加持,也是对文化的科技力赋能。依托文化发展的新技术,以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推手,注入文化创新创造的新动力,充分发掘文化共享、文化发展、文化创造所具有的即时、高效、高质等巨大动力潜能,打破文化领域“隔行如隔山”的无形阻碍,助推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生产方式的跃迁升级,形成全新的文化生产与服务体系,实现文化产品的无壁垒、无延时、无中介。
潘昱州 李港艳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项目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研究”(项目编号:24BKS030);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A类)重点项目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课题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法论研究”(项目编号23JDTCA082)